《小池塘大世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将引导学生从观察熟悉的小池塘入手,进而认识、分析生态系统的构成。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观察池塘”、“分析生态系统”。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池塘生物的组成,分析池塘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出池塘生物间的食物链、食物网。在观察、记录、讨论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的基础上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学习简单的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在进行这一系列活动的同时培养学生与同伴和谐相处、合作研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找出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植物。
2.能通过类比说出生态系统的构成。
3.能正确分析出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4.能以合理形式正确记录观察结果。
5.能用恰当的形式描述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6.能有根据地对研究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做到保护研究区域内的动物和植物。
2.能与其他同学积极、和谐地研究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科学研究生态系统的大体过程以及每个过程的作用。
2.能说出生态系统的构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生态系统的构成,学会简单的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池塘生态系统的图片。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听《童年》歌曲。
讲述:“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让我们在歌声的陪伴下,开始对池塘的观察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1:观察池塘
(1)提出任务:仔细认真观察池塘,找出其中生长着哪些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分析这些生物生活所需要的条件。
(2)观察记录: 池塘观察记录表
我观察到的生物有:
它们之间形成的食物关系:(画出食物链或食物网)
这些生物的生存离不开那些外界条件?
(3)将自己的观察结果与同学交流。
(4)讨论:
如果池塘中缺少了某种生物,池塘中的其他生物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如果外界条件发生了改变,池塘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5)小结:
像池塘这样,由水草、鱼、虾、水蚤和各种细菌等生物及水、空气、阳光、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共同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被成为生态系统。
(6)阅读科学在线。
用类比的方法分析池塘生态系统是怎样构成的?
板书设计:
小池塘大世界
1.池塘里有鱼、虾、河蚌、螃蟹、水草、荷花、鸭子、浮游生物。
2.生产者:荷花、水草、浮游生物
消费者:鱼、虾、河蚌、螃蟹、鸭子
分解者:细菌
3.生态系统:
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
非生物:水、空气、土壤、阳光
《小池塘大世界》教学反思
《小池塘大世界》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观察池塘”、“分析生态系统”,需要两个课时完成。其中“观察池塘”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池塘生物的组成,分析池塘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出池塘生物间的食物链、食物网。在观察、记录、讨论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的基础上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学习用类比的方法认识生态系统的构成。“分析生态系统”活动是在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校园生态系统,学习简单的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从选点观察、取样记录,到整理统计,再到用概念图来展示自己的研究结果。
这课属于“概念学习”的课型,本课的核心概念是“理解生态系统”。其实,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基础,对生态系统的组成已经有一些模模糊糊、比较粗糙的认识,基本上都能说出在不同环境里,大致生活了哪些生物,它们可能有哪些食物关系,周围的环境对这些生物的生存有哪些影响,只不过这些认识是零散的、破碎的。因此,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任务,主要就是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帮助学生寻找“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生长点”,并在这一“生长点”上梳理层次,构建“生态系统”这一科学概念。
根据对教材和学生学情的分析,我对教材中的一些活动安排,有一些不同的认识和处理。如:“观察池塘“活动中,我首先引导同学们找出池塘中有哪些植物和动物,然后再分析它们之间存在的食物关系,整理出这个池塘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再后来,我以一个问题启发同学思考:这些动植物的生存不可能是孤立的,那它们需要哪些外界条件呢?比如:鱼的生存离不开水、荷花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和阳光。这样一来很自然的引出生态系统中非生物因素有哪些,同时让同学们理解到非生物因素的重要性。在这个时候再自然而然地给出生态系统的概念,伴随观察和讲解生成的板书很好的囊括了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这基本上符合了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
尽管做了充分的准备,这节课还是有几点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
1、对小池塘中生态系统的板书表达除体现类别组成外,还应体现各成员的层次关系。
2、 如果能以某池塘生态的视频或实物辅助讲解,会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如果能够给出因生态系统被破坏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从而唤醒同学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渗透教育理念可能效果更好。
第十课、小池塘 大世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
教材分析
本课将引导学生从观察熟悉的小池塘入手,进而认识、分析生态系统的构成。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观察池塘”、“分析生态系统”。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池塘生物的组成,分析池塘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出池塘生物间的食物链、食物网。在观察、记录、讨论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的基础上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学习简单的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在进行这一系列活动的同时培养学生与同伴和谐相处、合作研究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收集一些生态系统的构成资料。
?
设计理念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科学课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通过实地观察、调查、记录、讨论等科学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概念;通过选点观察、取样记录、归纳统计,并用概念图展示研究成果;通过小组合作研究、集体交流等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素养,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
教学目标
?
1.能通过观察找出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植物。
2.能通过类比说出生态系统的构成。
3.能正确分析出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4.能以合理形式正确记录观察结果。
5.能用恰当的形式描述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6.能有根据地对研究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
学习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生态系统的构成,学会简单的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学习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生态系统的构成,学会简单的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
三个阶段
?
学习内容
?
教师行为
期望学生行为
教师个性化设计
?
自主学习阶段
一、导课
师:提问:试用上节课所学知识分析森林生态系统,说说它是怎样构成的?
二、自主学习
分析生态系统:
1、师讲述:地球上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大到整个海洋、整个陆地,小到一片草地、一个池塘。让我们在校园中选择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研究吧!
2、选点观察
在校园中找一块草地,用绳子随机圈出一块面积为1平方米的正方形,并测量出它与附近某个建筑物的距离。
在纸上画出位置图,标出东西南北。
3、取样记录
介绍取样法并取样。
数一数区域内所有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并画出他们的形状。
测量地面和土壤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用塑料袋区一些土壤,并描述土壤的成分。
4、统计整理
?
?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
?
?
?
?
讨论资料
?
?
学生自由交流
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巩固知识结构。
?
?
?
2、利用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了解生态系统的构成
?
?
合作交流阶段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
⑴、我们观察的生态系统中哪种生物最多?为什么?
⑵、生态系统中死去的动植物为什么腐烂?对生态系统有什么作用?
⑶、各小组选区的不同地点中的生物种类相同吗?
⑷、这些生物之间可以形成怎样的食物关系?与非生物又有什么关系?
2、展示结果
?
?
?
教师引导学生
小组合作探究。通过阅读材料查找答案。
?
?
板书设计
第十课??小池塘大世界
取样法:
(1)五点取样法
(2)对角线取样法
(3)棋盘式取样法
?
第十课、小池塘 大世界(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根据对教材和学生学情的分析,我对教材中的一些活动安排,有一些不同的认识和处理。如:“观察池塘“活动中,我首先引导同学们找出池塘中有哪些植物和动物,然后再分析它们之间存在的食物关系,整理出这个池塘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再后来,我以一个问题启发同学思考:这些动植物的生存不可能是孤立的,那它们需要哪些外界条件呢?比如:鱼的生存离不开水、荷花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和阳光。这样一来很自然的引出生态系统中非生物因素有哪些,同时让同学们理解到非生物因素的重要性。在这个时候再自然而然地给出生态系统的概念,伴随观察和讲解生成的板书很好的囊括了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这基本上符合了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
尽管做了充分的准备,这节课还是有几点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
1、对小池塘中生态系统的板书表达除体现类别组成外,还应体现各成员的层次关系。
2、如果能以某池塘生态的视频或实物辅助讲解,会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如果能够给出因生态系统被破坏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从而唤醒同学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渗透教育理念可能效果更好。
?
第十课、小池塘 大世界(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本课将引导学生从观察熟悉的小池塘入手,进而认识、分析生态系统的构成。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观察池塘”、“分析生态系统”。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池塘生物的组成,分析池塘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出池塘生物间的食物链、食物网。在观察、记录、讨论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的基础上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学习简单的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在进行这一系列活动的同时培养学生与同伴和谐相处、合作研究的能力。?
二、说学情:学生收集一些生态系统的构成资料。
三、说设计理念:《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 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科学课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通过实地观察、调查、记录、讨论等科学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概念;通过选点观察、取样记录、归纳统计,并用概念图展示研究成果;通过小组合作研究、集体交流等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素养,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四、说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找出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植物。
2.能通过类比说出生态系统的构成。
3.能正确分析出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4.能以合理形式正确记录观察结果。
5.能用恰当的形式描述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6.能有根据地对研究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五、说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生态系统的构成,学会简单的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说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设计
?
三个阶段
?
学习内容
?
教师行为
期望学生行为
教师个性化设计
?
自主学习阶段
一、导课
师:提问:试用上节课所学知识分析森林生态系统,说说它是怎样构成的?
二、自主学习
分析生态系统:
1、师讲述:地球上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大到整个海洋、整个陆地,小到一片草地、一个池塘。让我们在校园中选择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研究吧!
2、选点观察
在校园中找一块草地,用绳子随机圈出一块面积为1平方米的正方形,并测量出它与附近某个建筑物的距离。
在纸上画出位置图,标出东西南北。
3、取样记录
介绍取样法并取样。
数一数区域内所有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并画出他们的形状。
测量地面和土壤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用塑料袋区一些土壤,并描述土壤的成分。
4、统计整理
?
?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
?
?
?
?
讨论资料
?
?
学生自由交流
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巩固知识结构。
?
?
?
2、利用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了解生态系统的构成
?
?
合作交流阶段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
⑴、我们观察的生态系统中哪种生物最多?为什么?
⑵、生态系统中死去的动植物为什么腐烂?对生态系统有什么作用?
⑶、各小组选区的不同地点中的生物种类相同吗?
⑷、这些生物之间可以形成怎样的食物关系?与非生物又有什么关系?
2、展示结果
?
?
?
教师引导学生
小组合作探究。通过阅读材料查找答案。
?
?
板书设计
第十课??小池塘大世界
取样法:
(1)五点取样法
(2)对角线取样法
(3)棋盘式取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