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章 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
2.3 资源及其生态保护
学案导学
【学习目标】
1.理解资源问题和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过程,加深对资源和生态保护必要性的认识
2.根据有关资料,结合实例,说明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形成珍惜和节约资源的意识
3.掌握城市生态和农村生态建设的初步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4.能够针对某一生态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学习重点】 资源和生态保护措施
【学习难点】 能够分析具体生态问题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自然资源.生态系统与环境
【学习过程】
一.自然资源保护
阅读教材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自然资源问题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自然资源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
2.资源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我国不同地区表现出的资源问题不同,试举例说明。
3.如何理解中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为了确保有限的自然资源能够满足经济可持续高速发展的要求,中国必须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见教参71)
4.保护自然资源的目标是什么?对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应采取什么措施?
二.农村生态建设
1.概念:运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通过有效的 和 ,使农村 系统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2.内容:
(1)农村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2)农林产业结构合理调整,(3)农业资源多层与高效利用,(4)乡镇企业污染管理,(5)农村肥料.饲料.燃料建设,(6)发展生态型庭院经济,(7)生态农业或可持续农业体制建设,(8)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村建设等。
3.我国不同地区的农村生态建设重点
(1)东部沿海地区:
以保护 为中心,建设合理的农田生态系统和沿海 . 生态系统。
(2)东北松嫩平原地区:
建设 结合型高产.高效农田生态系统和 复合经营系统。
(3)黄淮海平原区:
以 高效利用为中心,综合治理 ,建设高产农田生态系统,以及秸杆多层次利用的农—牧结合系统。
(4)江南丘陵区及南方山区:
保护现有 ,发展 种养型 复合生态系统。
(5)长江中上游平原及四川盆地区:
建设土地利用率 .投入合理的 . 农田生态系统,以及农—牧结合型 农业经济系统。充分利用水面资源,进行水陆复合的防洪防涝以及种养结合型开发。
(6)西北区:
建设“ ”稳产.高产农田,发展 复合植被系统,治理 水土流失,防止土地沙化和盐碱化。
(7)西南区:
建立高产.稳产农田生态系统。以小流域治理为中心,充分发挥 资源优势,发展多品种
的种植业。保护 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注: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农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技术条件都有一定的差异,因此生态建设不能千篇一律,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思考:阅读知识窗,试从能源.肥料.生态和生产的角度谈谈你对生态型庭院经济的理解
三.城市生态建设
1.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1)生物组成部分是以有思想意识的 为主体;而非生物组成部分包括 和 (如:房屋.道路.生产和生活设施等);
(2)对资源利用效率较 ,分解功能 ,易造成
(3)自我 和自我 能力都较弱。
2.完善城市生态建设的措施:
(1)加强城市生态的 和 ;
(2)做好城市生态的 .景观布局. .环境污染防治和城市灾害预警.城市环境卫生和城市资源配置等工作。
思考:阅读活动内容,提出吐鲁番可持续发展的设想
【疑点呈现】
【梳理总结】
【当堂检测】
1.关于自然资源叙述正确的是
A.荒山.戈壁.沙漠 B.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C.许多生物资源分布不均衡但有规律 D.目前地核中的铁.镍元素也是自然资源
2.农村生态建设随内容是
①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
②农林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农业资源多层次与高效利用
③乡镇企业污染管理,农村肥料.饲料.燃料建设
④发展生态庭院建设.生态农业或持续农业体制建设
⑤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村建设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③④⑤
3.关于城市生态系统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在人类活动支配下,以人为核心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复合体
B.城市生态系统由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部分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对资源的利用效率高
D.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量都较强
4.改造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关键是
A.鱼塘—台田模式 B.综合利用 C.使土体脱盐 D.选择耐盐碱作物
5.资源问题理解正确的是
A.我国北方地少水少,而南方地多水多 B.不同地区.不同时段表现的资源问题相同
C.东部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主要表现为人地矛盾
D.华北地区资源问题是土地少,面积小
6.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保护自然资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对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开发
B.对不可再生资源,应加强节约和综合利用
C.对可再生资源可以任意开发使用
D.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保护,严禁开发利用
7.城市生态系统的三要素是
①城市生产和生活的主体-人体 ②城市的自然环境条件
③人工建设的社会条件 ④绿色植物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华北地区是我国水资源及其贫乏的地区之一,据此回答8-9题
8.该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的主要原因是 ( )
①地表水污染严重 ②径流量少
③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④径流含沙量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为防止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建立高耗水项目管理制度 ②合理开采,做到采补平衡 ③规划地下水禁采区 ④跨流域调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下列各区农村生态建设的重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北区治理低湿洼地,建立商品粮基地
B.黄淮海平原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综合治理 旱.涝.盐碱,发展生态农业
C.南方丘陵山区开发能源,治理水土流失
D.黄土高原地区以小流域治理为中心,充分发挥水热资源优势,发展多种立体型的种植业
11.右图所示的生产模式最可能适用的地区及其优点是
A.东北森林地区;利于林区经济发展
B.西北沙漠地区;利于生态环境改善
C.江南丘陵地区;利于循环经济发展
D.青藏高原地区;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
图3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对比分析回答12~13题。
12.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围垦 D.过度养殖
13.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高考之窗】
14.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形成至今,虽然“身体”在不断“长大”,但在上海的经济地位却一直“长不大”。截止2004年底,崇明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75%以上,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贫困人口占全市贫困人口总数的1/3。
崇明开发总体规划提出,崇明作为国务院确定的上海可持续发展重要战略空间,到2020年将建设成森林花园岛.旅游度假岛.生态住区岛和科技研发岛,成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战略示范作用的“生态岛区”。
(1)崇明岛的“身体”,之所以在不断“长大”,主要是因为 ;而它在上海的经济地位一直“长不大”,主要由于 阻隔,交通不便。
(2)“隧道穿越,大桥飞架”,沪崇长江通道工程已于2004年底正式启动。竣工后,驾车从浦东五号沟出发,经过 . 岛. 至崇明陈家镇只需30分钟,通过崇启大桥或 大桥还可北达江苏省的启东.海门等地。
(3)崇明岛开发前景良好的可再生能源是 (单项选择)
A.水能 B.风能 C.核能 D.地热能
(4)从建设“生态岛区”的战略考虑,崇明岛东滩湿地不适宜 (多项选择)
A.开垦农田 B.建立高科技工业园区
C.开发商品房 D.建设候鸟自然保护区
(5)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崇明岛可大力发展的产业有 (多项选择)
A.森林工业 B.园艺业 C.娱乐休闲业 D.高科技产业
(6)按照规划,陈家镇将建设成以生态休闲为主要特色的“海岛花园”城镇,其区位(布局)条件是
. 。
(7)崇明岛的进一步发展对上海的意义是 。
【课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