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7张PPT。 第19课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背景: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思考:前秦、东晋以少胜多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城濮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结果,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混乱状态民族矛盾严重,军心离散。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将相意见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将领智足多谋,指挥得当。长途跋涉以逸待劳思考探索为什么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北魏宋、齐、梁西魏东魏梁北周北齐梁、陈隋陈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政权分立、分裂混战、民族融合(鲜卑族拓跋部)大兴安岭建立北魏进入中原迁都平城统一北方北魏的情况:
1、中央和地方官吏没有奉禄。
2、社会结构与政治体制具有游牧与农业
相结合的形态。
3、地方富商大贾以权谋私,无所不为。
4、两种不同的文化相撞,一直以来“以胡
治汉”、“胡汉分治”进行统治。民族分化
严重,不利于统治。
各抒已见如果你是北魏统治者,面对 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呢?洛阳平城孝文帝说一说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孝文帝为什么一定要迁都洛阳?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种“计谋”?北魏孝文帝改革冯太后改革政治上:经济上: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改官制、
禁胡服、
学汉语、
通婚姻、
改姓氏促进了胡汉融合(仿照汉制)集权中央设乡官、“三长制”俸禄制均田制历史回顾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口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请回答:
1、魏主指谁?
2、此诏令提出什么改革?
3、诏令提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提出这一论据的意图是什么?孝文帝改鲜卑为汉姓鲜卑族祖先是黄帝;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资治通鉴》看图学史看图学史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方式:(1)生产、生活方式变化;相互学习(2)政治制度;实行君主专制(4)社会习俗;相互借鉴吸收(3)思想文化;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5)民族心理;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意义: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欣赏与思考:服装:“胡人汉服”,宽大飘逸的汉服成为一
种风尚,同时,胡人的窄袖紧身、圆
领、开叉也被不族吸收。
床榻:原来汉族床较矮,上面铺一层席子。
坐具:原来汉族席地而坐,现在胡床(交椅)
流行。胡床辩一辩 你支持还是反对?正方: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丧失了勇武之气,
导致了北魏的衰落和鲜卑族的灭亡。反方: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
大家庭,推动了整个民族的进步。P89 问题思考: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与民族派件逐渐减少。课后活动:(1)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
(2)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融合。考考你1、(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音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对于诏令内容理解准确的是( )A、在朝廷必须说汉语,违反者、免其官职B、采用汉族的法律,惩治违法的官员C、朝廷令所有的鲜卑人都说汉语D、朝廷有权惩处违法官员A2、尊老爱幼、崇尚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列把“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作为重要改革措施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A、呼韩邪单于 B、北魏孝文帝 C、冒顿单于D、鄯善王3、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融合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BA北魏文官佣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材料二:“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 材料三: (1)材料一提出的中心问题是迁都,“魏主”是谁?(2分)“魏主”后来把都城迁到了哪里?(2分)(2)材料二中的“北语”“正音”各指什么?(4分)为此,“魏主”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3)材料三指的是“魏主”采取的哪一点措施?(2分)(4)“魏主”进行的这次改革有何历史作用?(3分)(1)①孝文帝;②洛阳。(2分)(2)①鲜卑语;汉语。(4分)②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2分)(3)改用汉姓。(2分)(4)促进了民族融合。(2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