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选修6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综合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选修6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综合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9-08-27 17:1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单元 测试
选择题(共60分,每题2分 )
1.下列关于环境概念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
B.环境是相对某项中心事物周围的所以事务
C.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含义也不同
D.人类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与人类相关的所有事物
2.下列属于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是(  )
A.塔克拉玛干的茫茫沙丘
B.“草、水、林、机”配套的人工草场
C.水土流失造成的石山劣地
D.人工建设的水库大坝
3.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的生产活动是(  )
A.山区毁林开荒
B.围湖造田
C.黄淮海平原上建造林网
D.过量抽取地下水
4.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更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
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
5.当前人类与环境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  )
A.环境污染严重
B.人口增长过快
C.人口素质太低
D.森林破坏严重
6.人与环境的对立性表现在(  )
A.环境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环境可供给人类的物质和能量是有限的
C.环境无法容纳人类产生的日益增多的废弃物
D.人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
7.下列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是(  )
A. 原始森林
B. 城市聚落
C.极地苔原
D.荒漠流沙
下图显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8~10:
8.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化起飞的国家中,最典型地反映出这种关系的城市是(  )
A.柏林 B.伦敦 C.旧金山 D.彼得堡
9.根据这种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认识到 (   )
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
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然解决
C.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大量排污的工业
D.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10.这种关系反映了环境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 (    )
A.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B.人的认识能力的不断增强
C.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的不断调整
D.发达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完善
11.绿色食品是指(  )
A.绿颜色的营养食品
B.有叶绿素的营养食品
C.经济附加值高的营养食品
D.安全、无公害的营养食品
12.倡导“免赠贺卡”,“免用一次性木筷”的出发点是(  )
A.减少个人经济支出
B.节约木材,保护森林
C.减少固体垃圾
D.移风易俗
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图7),回答13—15题。
13.图中a、b、c、d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A.酸雨问题、荒漠化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
B.荒漠化问题、酸雨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
C.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荒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
D.荒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
14.与图中b环境问题无关的污染物是
A.工业排放的废气 B.家庭炉灶排放的废气
C.汽车排放的废气 D.建筑工地的扬尘
15.图中c环境问题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①加剧水土流失②诱发地质灾害③增加a的频率④增加地表水的下渗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6.下列环境问题的表现,主要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①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 ②土地荒漠化的加剧③放射性物质泄漏④土壤次生盐碱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7.关于环境问题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城市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B、在广大的乡村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C、从全球看,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展中国家严重
D、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
18.下列现象不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A、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B、森林面积减小,生物物种灭绝
C、土地盐碱化,水源枯竭 D、氮肥厂的废水排入附近河流
19.对可持续发展首次作出明确定义的是:
A、《中国21世纪议程》 B、《吕氏春秋》
C、《我们共同的未来》 D、《我们的大自然计划》
20.下列环境问题在工业文明以后新发生的有:
①臭氧层破坏 ②CO2的温室效应 ③水土流失  ④生物多样性减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21.以保护环境和垃圾资源化为目的,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下类属于一类的是:
A、玻璃瓶、塑料袋   B、烂菜叶、果皮
C、旧报纸、易拉罐   D、废铜烂铁、破衣裤
22.某商场经营的下列四种产品中,有可能取得环境标志的是( )
A、蟒蛇皮背包 B、含磷洗衣粉 C、一次性木筷 D、无氟冰箱
23.防治工业污染的最有效措施是( )
A、实行末端治理 B、实行分散治理
C、控制污染物浓度 D、推行清洁生产
下表为某村土地利用有关资料.据此回答24—25题。
年份 草地(%) 耕地(%) 林地(%) 荒地(%) 蒙古族(%) 汉族(%)
1930 60 5 10 25 90 10
2000 40 45 5 lO 50 50
24.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文化景观应为
A.旱作耕地 B.缓坡梯田 C.草原牧场 D.水田景观
25..该区域文化景观形态的改变.主要原因是
A.耕作技术的提高 B.民族构成变化引起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
C.自然环境的变化 D.人口减少
26.北京大兴县留民营村已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该村今后发展的主攻方向有:
A、城市化 B、建设成小城镇
C、发展绿色食品 D、发展生态旅游
27.减轻西北及华北冬季大气污染的可行措施有:
A、变分户燃煤取暖为集中供热 B、该季节停止各类建筑施工
C、将石油化工企业迁至南方 D、大力植树种草,减少裸地面积
28.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组织到北京西郊植树,这说明了:
A、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B、污染物质具有残留性
C、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D、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协作
29.《京都议定书》是一个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国际公约,最迟应在2002年实施,但时至今日,某些发达国家尚未正式批准这一议定书。发达国家的这一做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
A、持续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破坏性原则
30.以下一些主张和观点,哪些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A、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B、发达国家应当停止过度消费
C、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不应当忽视环境保护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保护全球环境中具有相同的责任和义务
二、综合题
31.读下面“人类发展和生产生活与环境质量下降的因果联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含义:
A.生产规模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对自然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
C.生产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
D.破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图中反映出人类与环境向__________发展,表明人类同环境关系的_____________。然而要协调人地关系,就必须促使二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
32.读A、B两幅图,回答:
⑴.A图反映出的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A图中由于自然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图B揭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图A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各种污染,破坏臭氧层的物质是__________。
⑸.噪声污染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C 3.C 4.D 5.B  6.A 7.B 8.B 9.D 10.A 
11.D 12.B 13.B 14.D 15.B 16.D 17.D 18.D 19.A 20.A 21.B 
22.D 23.D 24.A 25.B 26.D 27.A 28.D 29.C 30.C 
31.⑴.过大;滥采滥用;违背自然规律;自然资源 ⑵.恶性;对立;协调统一
32.⑴.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土地荒漠化;全球气温升高 ⑵.火山爆发;海啸;氟骨症 ⑶.全球升温、冰川融化,沿海城市及平原被淹没;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矿物质燃料,排放大量CO2.乱砍滥伐使森林减少,对CO2吸收量少 ⑷.氟氯烃化合物 ⑸.交通运输;工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