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雨的形成》是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九课,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能力,尝试探究“雨是怎样形成的”。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归纳和应用。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 从总体来看口头表达和观察能力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大家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但由于年龄特点,他们还不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待于教师进一步指导。这一时期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的重要时期。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独立提出要研究问题的假设,并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3.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
4.能根据漫画写一篇科普童话,向其他人介绍水的三态变化。
情感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愉快地交流自己的观点。
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凝结。
2.通过实验,明白“雨是怎样形成的”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分别举例说明,物质的可逆变化在人类生活中的运用,并愿意关注科学技术(人工降雨)的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
2.相信科学,破除“古人求雨”的迷信活动。
本课重点:
创造条件,使学生尽可能独立地探究雨的成因。
本课难点:
组织学生自行探究雨的形成实验。
教学准备:
表格 热水瓶 热水 保鲜膜 冰块
量筒 玻璃 烧杯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能对生活中出现水珠的现象的原因进行假设,并进行实验验证。
2.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后, 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凝结。
3.分小组探究设计“雨是怎样形成的”研究计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 同学们,我手中这两瓶水有什么区别呀?
( 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说出两瓶水的不同之处。)
二、探究活动1:小水珠从哪里来
过渡:在平时的生活中,你还遇到过类似的现象吗?
1.学生自由发言;
2.观察书中的几个例子,增强大家对凝结现象的兴趣和理解;
3.看完这些图片,我们可以观察到这几幅图片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生:都有小水滴。
师:对,那么这些小水滴都是从哪里来的啊?
4.小组讨论。
5.指名发言。
6.师质疑:有水蒸气就会出现水珠吗?如果是的话,为什么我手中一瓶水有水珠一瓶却没有呢?
﹙水蒸气要遇冷才能变成小水珠。﹚
有什么方法可以证实你们的说法?(实验证明)
过渡:大家回答得真好!请翻开书本31页,今天我们学习雨的形成。先来做一个对比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就能很好地解答刚才的问题了。
7.分学习小组做实验:
(1)每组派一个代表上来拿热水。
(2)各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点燃酒精灯。
(3)把一块玻璃加热(约 30秒),在两个烧杯中倒入热水。
(4)同时把两块玻璃倒扣在烧杯上。(2分钟时间)
(5)熄灭酒精灯。全体组员观察实验结果。
(学生做对比实验,教师巡视。)
(6)各组派代表发言。
(加热的那块玻璃片上没有小水珠,而没有加热的玻璃片上有小水珠。)
(7)小结。
三、探究活动2:雨的形成的研究计划。
过渡:自然界的水珠是这样形成的,那总也下不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呢?
1.学生大胆假设。
2.分组交流。
3.填写表格:
我们小组的研究计划
研究的问题:雨是怎样形成的?
我的假设:
需要的器材:
实验步骤:
4.师点评学生计划的可行性。
﹙必须有产生水蒸气的实验器具。﹚
5.生修改计划。
6.收交表格。
四、总结。
板书设计:
9.雨 的 形 成
遇 冷
水蒸气 ↗ ﹝可逆﹞ ↘ 水
↘ 遇 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