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送东阳马生序》第1课时教学设计+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1.《送东阳马生序》第1课时教学设计+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14 08:13:10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及文体特征。
2、反复朗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3、感知作者求学的艰辛和勤奋,学习作者的求学精神。
【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教学难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翻开历史画卷,不少仁人志士以勤奋为基石铺就成功之路:
苏秦以铁锥刺股,发愤不已;
路温舒取水中蒲叶,抄录《尚书》;
朱买臣、李密负薪挂角,且行且读;
车胤、孙康囊萤映雪,苦学不辍;
祖逖呕心沥血,夜半闻鸡起舞;
周恩来披肝沥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千百年来,众多的光辉形象一直在用他们自身的行为劝勉我们要努力学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宋濂的读书求学之路。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浙江义乌)人,元末明初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他一生 “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颇丰。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关于文体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赠序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多为劝勉鼓励之辞。
3、背景链接
洪武十一年(1378年),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勉励他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
本文的重点是叙述自己的力学苦学的情况,以激励对方努力学习为目的。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嗜学(shì)  砚冰(yàn) 硕师(shuò) 叱咄(chìduō) 俟(sì)
负箧(qiè) 曳屣(xǐ) 皲裂(jūn) 媵人(yìnɡ) 衾(qīn) 绮绣(qǐ) 容臭(xiù) 烨然(yè) 缊袍(yùn) 耄老(mào) 廪稍(lǐn) 冻馁(něi) 谒(yè) 加冠(ɡuān) 诋(dǐ)
2、视频朗读欣赏
3、读准节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guān),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chì)咄(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è)/曳(yè)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pī)绮(qǐ)绣,戴/朱缨(yīng)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烨(yè)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4、自由朗读,感知文意
5、教师范读,读准停顿
四、译读,读懂文意
(一)合作学习,读懂文意
1、结合注释,反复朗读,尝试在朗读的过程中感知文意。
2、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大意。
3、老师巡视指导,多媒体出示译文。
(二)文言知识积累
1.补充注释
色:神态,气色,脸色。   虽:虽然。     
卒:终于。 愈:更加。
获:得以,能够。 寓:寄居。
得:能够。 患:忧虑,担忧。
游:交际,交往。 未尝:不曾,未曾。
门人:学生。 或:有时。
2.古今异义
走送之   古义:跑    今义:行走
持汤沃灌  古义:热水 今义:汁水
日再食   古义:两次 今义:又一次
博士    古义:官位 今义:一种学位的名称
或遇其叱咄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古义:借    今义:虚假
3.一词多义
至 而


4.倒装句式
①弗之怠 (“之”是“怠”的宾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介词结构的后置,“于”相当于“向”。)
5、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
  6、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挂,名词用作动词)
手自笔录(手──动手,名词用作动词。笔──用笔,名词作状语)
7、难句解析
①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有时遇到先达训斥,(自己的)脸色(就)更加恭敬,礼节(就)更加周到不敢(随便地)回一句话,等到先达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全句译作:因为(我的)心中有足以快乐的(读书)事,(我)不去理会嘴里吃的和身上穿的不如别人。
③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我)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求教。
④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他们中学业不精通、品德未养成的,不是天赋、资质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五、课后练习
朗读并翻译这篇课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共35张PPT)
部编版九年级(下)
《送东阳马生序》
第一课时
宋濂
新知导入
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翻开历史画卷,不少仁人志士以勤奋为基石铺就成功之路:
苏秦以铁锥刺股,发愤不已; 路温舒取水中蒲叶,抄录《尚书》;
朱买臣、李密负薪挂角,且行且读;车胤、孙康囊萤映雪,苦学不辍;
祖逖呕心沥血,夜半闻鸡起舞;周恩来披肝沥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千百年来,众多的光辉形象一直在用他们自身的行为劝勉我们要努力学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宋濂的读书求学之路。
文学常识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浙江义乌)人,元末明初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他一生 “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颇丰。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1、作者简介: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赠序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多为劝勉鼓励之辞。
2.关于文体
文学常识
洪武十一年(1378年),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勉励他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
本文的重点是叙述自己的力学苦学的情况,以激励对方努力学习为目的。
3、背景链接
文学常识
初读,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嗜学( ) 砚冰( ) 硕师( ) 俟( )
叱咄( ) 负箧( ) 曳屣( ) 皲裂( )
媵人( ) 衾( ) 绮绣( ) 容臭( )
烨然( ) 缊袍( ) 耄老( ) 廪稍( )
冻馁( ) 谒( ) 加冠( ) 诋( )
shì
yàn
shuò

chìduō
qiè

jūn
yìnɡ
qīn

xiù

yùn
mào
lǐn
něi

ɡuān

2、视频朗读欣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guān),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chì)咄(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è)/曳(yè)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pī)绮(qǐ)绣,戴/朱缨(yīng)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烨(yè)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读准节奏
初读,整体感知
4、自由朗读,感知文意
5、教师范读,读准停顿
初读,整体感知
(一)合作学习,读懂文意
1、结合注释,反复朗读,尝试在朗读的过程中感知文意。
2、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大意。
3、老师巡视指导,多媒体出示译文。
译读,读懂文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


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就爱好读书
没有办法得到
经常
藏有书的人家
抄写
计算着约定的日子送还
假借:同义,借
以:而,便,就
译读,读懂文意
天大寒,砚 冰 坚, 手指不可屈伸,



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砚台里的(墨汁)
结成坚硬的冰
弯屈伸直
抄书

超过约定的期限
弗之怠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之:指抄书
不停止
译读,读懂文意
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屈伸,也不敢停止。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译文:
译读,读懂文意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 得 遍 观

群 书。既 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因此
都 把
因此能够广泛地阅读
各种书籍
已经
学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尝趋 百里外

从乡之 先达 执 经 叩问。
担心
大师
交往求教
跑到
向当地
有道德学问的前辈
拿着经书
请教
译读,读懂文意
先达德 隆望 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未尝稍降 辞色。余立侍(于)左右,
道德声望高
挤满屋子
稍微缓和
言辞脸色
站在旁边侍侯着
援 疑 质 理,俯身 倾耳以


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不敢出一言以复;
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弯下身子
侧着
请教
有时
训斥
周到

解释、回答
译读,读懂文意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

卒 获 有所闻。
高兴
焉:于之
愚笨
终于获得教益
向他
听到了一些东西
译读,读懂文意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阅读很多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书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来不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译文:
译读,读懂文意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于)深


山巨谷中,穷冬烈风, 大雪深数


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


劲不能动。

隆冬
刮着凛烈的寒风
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学舍
书馆
支通肢
僵硬
动弹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
书箱拖着鞋子
走在
当:在……的时候 之:取独
译读,读懂文意
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 覆,久而乃


和。寓逆旅,主人日 再食,无鲜



肥 滋味 之享。
仆人
热水
浇洗
围裹覆盖
寓:名作动,住
旅店
每天
给两顿饭吃 食:给饭吃,动词
新鲜肥美味道好的东西
享受
译读,读懂文意
同舍生 皆 被 绮 绣,戴朱缨 宝


饰之帽, 腰 白玉之 环,左佩刀,右


备 容臭, 烨然 若神人;
同屋住的同学
被通披,穿着
华丽的衣服
绮:丝绸 绣:绣花
红缨
宝石装饰
腰中挂着
腰:名作动,腰佩
圈子
挂着香袋
光彩照人的样子
译读,读懂文意
余则緼袍敝衣 处(于)其间, 略无慕


艳意。以 中 有 足乐者, 不知口体


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 勤 且 艰若此。

穿着破旧的衣服
生活在
他们中间
毫无羡慕的意思
因为
我内心
足以快乐的事
吃的穿的
奉:供,之:取独
(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
译读,读懂文意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都不知道。到了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店,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样。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译文:
译读,读懂文意
1.补充注释
色: 虽:     
卒: 愈:
获: 寓:
得: 患:
游: 未尝:
门人: 或:
(二)文言知识积累
译读,读懂文意
神态,气色,脸色。
终于。
得以,能够。
能够。
交际,交往。
学生。
虽然。
更加。
寄居。
忧虑,担忧。
不曾,未曾。
有时。
走送之   古义:   今义:
持汤沃灌  古义: 今义:
日再食   古义: 今义:
博士    古义: 今义:
或遇其叱咄 古义:  今义: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古义: 今义:
2.古今异义
译读,读懂文意

行走
热水
汁水
两次
又一次
官位
有时

一种学位的名称
或者
虚假
以衾拥覆。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无从致书以观。


以中有足乐者。

介词,用。
连词,来。
连词,因为
一词多义
介词,因;
介词,把。
译读,读懂文意
录毕,走送之。

无鲜肥滋味之享。

益慕圣贤之道。

当余之从师也。

代词,书。
助词,的。
助词,主谓之间
助词,的。
译读,读懂文意
4.倒装句式
①弗之怠 (
)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
译读,读懂文意
“之”是“怠”的宾语,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的后
置,“于”相当于“向”。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着。
译读,读懂文意
词性活用
手自笔录
手──动手,名词用作动词。
笔──用笔,名词作状语
腰白玉之环
挂在腰间,名词用作动词。
译读,读懂文意
①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有时遇到先达训斥,(自己的)脸色(就)更加恭敬,礼节(就)更加周到不敢(随便地)回一句话,等到先达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7、难句解析
译读,读懂文意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我的)心中有足以快乐的(读书)事,(我)不去理会嘴里吃的和身上穿的不如别人。
③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我)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求教。
译读,读懂文意
④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他们中学业不精通、品德未养成的,不是天赋、资质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译读,读懂文意
朗读并翻译这篇课文。
课后作业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