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节 生物与非生物
〖要点整理〗
一.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就是——有无生命。生物具有七大基本特征:
1.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特征,是所有其他生命特征的基础。
2.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结构基础。除病毒外,细胞是所有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物体能生长和发育。
4.生物体具有应激性。生物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体能生殖。
6.生物体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生物体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二.动物与植物
1.动物和植物都属于生物,两者最大的区别是:营养方式不同。
动物:由于细胞中无叶绿体,自身不能制造养料,要摄取食物来获得营养。
植物:细胞内有叶绿体,能利用阳光、水、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2.动物与植物的对比:
对比项目 动 物 植 物
是否需要吃东西
是否能快速运动
能否制造养料
是否对刺激有反射
3.植物是整个生物界的基础,是动物生存的基础,而动物可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三.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病毒(了解)
1.种类:A是植物病毒,B是动物病毒,C是细菌病毒,又叫噬菌体。
2.结构:由[①]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②]遗传物质组成,无细胞结构。
3.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
四.观察蜗牛的生物特征
蜗牛是腹足纲的软体动物,陆生,有夏眠冬眠的生活习性,栖息于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夜间活动,整个身体分为:壳(具保护作用)、足(在腹部)、触角(两对上长下短)、眼(在长触角顶端)、口(内有齿舌)。
蜗牛具有触觉(触角部位最灵敏)、嗅觉、视觉,但无听觉;食物主要为植物的根、叶和叶芽,因此对农作物的危害较大,所以是农业的害虫。
〖例题解析〗
〖例〗[2016青岛]“螂捕蝉,黄雀在后”、“龙生龙,凤生凤”中描述的现象体现生物的基本特征分别是( )
①生物能生长 ②生物都有遗传特性 ③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④生物能变异
A.①② B.③① C.③④ D.③②
分析与解答:“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的是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说明生物需要营养;“龙生龙,凤生凤”描述的生物的亲子代之间相似性,是生物的遗传现象。因此答案为D。
〖巩固基础〗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描述的现象体现了生物的基本特征是( )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生长
C.生物能排出体内废物 D.生物能呼吸
2.下列描述的情境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D.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鱼在水中用鳍游泳,鸟在空中用翼飞行。由此说明的问题是( )
A.环境造就了生物 B.生物的结构很复杂
C.环境对生物的改造 D.生物体的结构功能与环境相适应
4.草原上,一只老鼠发觉老鹰在上空盘旋,便紧张而迅速地钻进附近的巢穴内。老鼠的这种行为体现了生物( )
A.具有遗传变异的特性 B.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C.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D.具有生长和繁殖的特性
5.[2015青岛]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
A.弹钢琴的机器人 B.馒头上长出的“黑毛”
C.能慢慢长大的钟乳石 D.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岩浆
6.[2014青岛]下列选项中均是生物的一组是( )
①能弹出声音的钢琴 ②优美挺拔的水杉 ③分布广泛的细菌 ④清澈溪边的苔藓 ⑤千姿百态的珊瑚 ⑥会洗衣做饭的机器人 ⑦没有细胞结构的细菌
A.①②③ B.②③⑤⑦ C.①③⑤ D.②③④⑦
7.下表中有关生物的特征与生活实例搭配不当的是( )
生物的特征 生活实例
A 生活需要营养 兔吃草、猫吃老鼠
B 能进行呼吸 庄稼需要浇水、施肥
C 需要排出体内废物 人体排尿
D 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含羞草受到触碰时叶片合拢
8.猫妈妈生小猫,小猫能长大,长大的猫能再生小猫,这一过程说明猫具有( )
A.生长发育和繁殖 B.生长 C.发育 D.繁殖
9.“葵花朵朵向太阳”所表现的生物特征是( )
A.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B.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C.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D.生物能进行呼吸
10.我们把蜗牛放在玻璃板上,用放大镜观察蜗牛:
⑴蜗牛的外形特征
壳:体外有一个 状的外壳,它具有 作用。
触角:有 对,前一对较 ,后一对较 。
头部 眼:着生在 ,具有视觉作用。
口:着生在触角的下方,具有 的作用。
腹部是较肥大的足,是 器官。
⑵观察蜗牛的运动特点
①蜗牛爬行时会在玻璃上留下痕迹吗?由什么分泌?有什么作用?
粘液由 分泌,有 等作用。
②蜗牛为何要四处爬行?
⑶蜗牛的各种知觉
①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分钟后,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于阴影中,蜗牛将怎样运动?
②用铅笔头分别轻触蜗牛的触角,足和壳等部位,蜗牛有反应吗?哪个部位最敏感? 。
③在正在爬行的蜗牛前方0.5米处,用力鼓掌,观察蜗牛有没有反应。 。
④用棉花分别蘸一点米醋和几滴蔗糖在蜗牛前方,看蜗牛将怎么行动? 。
得出:蜗牛具有 觉、 觉、 觉、 觉,但没有 觉。
⑷蜗牛的生活习性
蜗牛喜欢栖息于温暖 的环境中,主要以 为食物
11.认真填一填:
生物的特征 解释
1 生物的生活需要 。 绿色植物需要不断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动物和植物不同,一般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他们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从中获得营养物质,以维持生存。
2 生物能进行 。 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 ,呼出 。 注意:不是所有生物的生活都需要氧气,如乳酸菌(一种细菌)能够在无氧的环境中生存。
3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 。 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体内会不断产生多种废物,并且能将废物排出体外。动物和人通过多种方式排除体内废物。例如人可以通过 、 、和 将废物排除体外。植物也能产生废物。如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注意:动物和人的粪便是摄取的食物中没有被消化和吸收的食物残渣,不属于体内产生的废物。
4 生物能对 。 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无论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都具有应激性。自然界的环境复杂多变,应激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一般来说生物越高等,对刺激的反应越灵敏。
5 生物能 、。 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其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6 生物都能 。 生物体的子代与亲代之间,在很多方面表现出相同的特征,但总有一部分特征并不相同,这就是生物表现出来的变异现象。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生物具有 现象;“一猪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说明生物具有 现象。
7 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提高能力〗
1.[2010南通]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能反映生物影响环境的成语是( )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美国科学家将人造DNA植入到一个细菌中,几个小时内,人造DNA"取代”了原细菌中的DNA,且该细菌还能不断繁殖。从此,世界首例完全由人造DNA控制的单细胞细菌诞生了,科学家将其命名为“辛西娅”。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辛西娅”属于多细胞生物 B.“辛西娅”能不断繁殖,属于生物
C.“辛西娅”的性状不是由基因控制的 D.此实验表明生物进化论是错误的
3.下列现象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大树底下好乘凉好 B.地衣加速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地球土壤层的形成
C.仙人掌叶退化为刺,茎肉质 D.在内陆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
4.在显微镜下观察一滴河水,发现有一些绿色颗粒,这些颗粒具有的下列特征不能作为它们是生物的依据的是( )
A.身体呈绿色 B.有细胞结构 C.能在水中游动 D.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寒冷的冬天,法国梧桐纷纷落叶,松树却依然郁郁葱葱,这表明了( )
A.它们都适应寒冷的环境 B.法国梧桐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C.松树与法国梧桐进行生存斗争 D.松树比法国梧桐更适应寒冷的环境
6.近几年,由于我市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植树造林,不断扩大绿化面积,周围的鸟类越来越多了,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了( )
A.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B.生物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C.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D.生物对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7.为验证果实表皮的保护作用,某生物实验小组利用苹果做了如下实验:
①取3个干净消毒的塑料袋,分别标上l、2、3号,把三个完整新鲜的苹果洗干净,将其中—个苹果放入l号袋内,密封。
②另取一个腐烂苹果,用消毒牙签刺入腐烂处,拔出后轻轻在—个苹果表面划动,但不划破表皮;重复三次,装入2号袋内,密封。
③ ,装入3号袋内,密封。
④将3个塑料袋放在温暖、黑暗的环境中,每天观察,连续三天。请完成下列问题:
(1)请将步骤③补充完整。
(2)实验中能形成对照实验的是 。
(3)该小组在步骤④主要观察的现象是 。
(4)若实验现象为1号和2号袋内苹果不腐烂,而3号袋内苹果腐烂,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5)以上结论是否可靠? ,原因是 。
参考答案
〖巩固基础〗
1.A 2.B 3.D 4.B 5.B 6.D 7.B 8.A 9.C
10.⑴螺旋状、保护、2、长、短、前一对触角的顶端、摄取食物、运动器官;⑵①足上的腺体、减小摩擦或传递信息;②觅食和繁殖;⑶①爬向阴影;②触角;③无明显反应;④避开醋,爬向糖;视、触、嗅、味、听。⑷潮湿、植物的叶。
11.依次:营养、呼吸、氧气、二氧化碳、废物、呼吸、排尿、排汗、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变异、遗传、变异、细胞
〖提高能力〗
1.C 2.B 3.C 4.A 5.A 6.A 7.(1)同样的腐烂苹果,用消毒牙签刺入腐烂处,拔出后在—个苹果表面划破表皮,重复三次。(2)1号袋和2号袋或(2号袋和3号袋)。(3)苹果是否腐烂;(4)果实表皮有保护作用;(5)不可靠,苹果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