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做凝结;
2. 能解释雨的形成原因。
3.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 能在探究小水珠形成的基础上,小组合作,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雨的形成;
情感与态度:
1. 激发学生探究物态变化的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人工降水)的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雨的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对小水珠形成原因的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冰冻可乐和常温下的可乐各一瓶、刚开的热水一壶、温水一壶。
为每组学生准备:相同玻璃杯 2 个、玻璃片 2 块、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石棉网、平底烧瓶1个、铁架台、污物瓶、1块湿抹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今天第一次和大家一起上课,真高兴!所以我给大家带来了礼物,(出示两瓶可
乐)请大家喝饮料,高兴不高兴!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手里这两瓶可乐,一瓶是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是冷的,一瓶是
常温的,不冷。不用手摸,你能猜出哪一瓶是冷的吗?看一看。
2、问题1:想一想:平时你还看到过哪些类似的出现小水珠的现象呢?
师: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看起来大家观察能力真强!善于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小水珠的秘密。(板书:小水珠)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活动一:探究小水珠从哪里来?
1、师:老师也搜集到生活中一些出现小水珠的现象,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
锅盖上的小水珠、浴室镜子上的小水珠、草叶上的小水珠)看到这些现象时,你想知道什么?(预设: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出现小水珠?)
问题2:师:是啊!这些小水珠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它的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呢?请你先来猜想一下。(学生汇报)
师:你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怎么办?(做实验)
师:对,作实验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老师给每组同学准备了以下器材:(投影出示图片)两个同样大小的烧杯、两块玻璃片、一些温水、酒精灯、火柴、试管夹。请同学们先打开课本p31,看右下角的对比实验图以及提示,看看你能看懂怎么做这个实验吗?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师:现在两片玻璃片都是凉的,怎样得到一块热的玻璃片?
2、师:为保证实验效果以及我们的安全,实验前老师还要提醒大家注意:
边演示边讲解酒精灯的使用方法:①打开灯帽,用火柴点燃酒精灯;②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物体加热;(出示酒精灯外焰图片)③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一次,然后拿起灯帽再盖一次。(注意:①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②如果操作不慎着火了,不可用口吹,应该用湿抹布覆盖熄灭)(演示正确做法,出示错误图片、正确图片。)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实验时一定要向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倒入同样多的温水;
(2)、加热时要用试管夹夹住玻璃片,注意使玻璃片均匀受热,加热大约半分钟即可,不要用手触碰加热后的玻璃片;
(3)、注意分工合作,同时盖上大小相同、冷热不同的玻璃片,认真观察发生的现象。
3、师:一会儿就请同学们参照屏幕上的提示开始实验。注意:做完实验先不要整理实验器材,以防烫伤.先看看你们在实验中看到了哪些现象?交流一下,然后以正确的坐姿做好。(教师巡视,对学生使用酒精灯和加热玻璃片时的注意事项加以指导。)
4、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谁来代表你们组说一说?
5、问题3:师:为什么热玻璃片上没有水珠,冷玻璃片上有水珠呢?你觉得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小组讨论并汇报)
师:你同意他们的说法吗?我们来分析一下: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分析总结:(课件出示效果图:两个相同的烧杯里装有同样多的温水,两个杯子里的水蒸气相同,玻璃片不同,一片是冷的,一片是热的,冷的玻璃片上出现了小水珠。)
师:经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小水珠的形成的确是水蒸气遇冷的结果。
遇冷
(板书:水蒸气 小水珠)
6、师:水蒸气遇冷就会变成小水珠,也就是水,我们把这一过程叫做凝结。
凝结: 遇冷
(补充完善板书: 水蒸气 小水珠)
7、解释现象:
师:(课件出示锅盖上的小水珠)问题4:那现在你能解释锅盖上的小水珠又是怎么
回事了吗?
师:(课件出示浴室镜子上的小水珠)问题5:浴室镜子上的小水珠是怎么回事呢?
师:(出示饮料瓶外的小水珠图)问题6:饮料瓶外的小水珠是怎么形成的呢?
师:(课件出示绿叶上的小水珠)问题7:绿叶上的小水珠是怎么回事呢?
活动二:探究雨的形成原因
1、认识原型:
(1)师:绿叶上的小水珠叫什么?
师:除了露珠,还有哪些形成小水珠的天气现象?
(2)(课件出示图片)问:雾是形成小水珠的天气现象吗?云呢?(介绍: 水蒸汽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附着在地表的物体上就是露珠,悬浮在低空就是雾,悬浮在高空就是云。
(3)(课件出示下雨图片)师:雨也是一种形成小水珠的天气现象,那雨和露有区别吗?有
什么区别呢?(总结:雨是从天上连续不断掉下来的小水滴,露是凝结在地表物体上
的小水滴.)
2、猜想假设:
问题8: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露是怎样形成的,那你能不能根据现有知识猜想一下雨
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板书课题:雨的形成?
3、汇报猜想:
(预设:雨是由于太阳照射到海洋、地面,产生的水蒸汽蒸发到空气中,空气中的水
蒸气在高空遇冷而形成小水珠。)
4、模型比较,设计实验:
师:雨到底是不是这样形成的呢?我们现在无法到空中去检验,那我们能不能利用现
有材料,就在实验室模拟一次下雨呢?
问题9:师:(课件出示图片)我们在前面实验中得到的是不是雨?(那只能叫露)要得到雨,你觉得要
做哪些改进?怎样得到更多的水蒸气?怎样让水蒸气更快更多地凝结?
(玻璃片上放冰袋儿)
5、师:谁来把你对这个实验的想法完整的说一说。
6、掌握方法,实验观察:
师:课前,老师经过多次实验发现,把冰装在烧瓶中,用来让水蒸气遇冷,效果更好。(课件出示图片)为节省时间,用开水做实验。
7、师:为保证实验效果,实验前老师给大家几点温馨提示: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加热时烧杯下面垫石棉网,使烧杯均匀受热;(课件出示完整的实验装置图)
(2)、使用酒精灯的注意事项:①用火柴点燃酒精灯;②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物体加热;③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两次。
(3)、注意小组分工合作,看到烧瓶底部雨滴连续滴落时才算造雨成功,要移出酒精灯熄灭,不能触碰热的石棉网和烧杯。
8、师:一会儿就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开始实验,看看哪个组最先降下雨来。如果你们组降下雨来了,移出酒精灯熄灭,不要整理实验装置,以防烫伤。
9、给每组倒50ml温水,发给每组一个装满冰的烧瓶,开始实验。
10、交流汇报:
师:实验中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汇报)
问题10: 师:根据以上现象你们能说说我们制造的雨是如何形成并掉落下来的吗?(学生说出水蒸气遇冷凝结的过程后教师总结板书)
凝结: 遇冷
水蒸气 小水珠
吸热 雨
水
11、问题11:师:我们能不能把这个实验跟自然界中雨的形成对应起来?(出示实验装置图)烧杯中的水模拟自然界中的什么?酒精灯模拟自然界中的什么?装满冰的烧瓶模拟自然界中的什么?谁能结合实验推想一下自然界中的雨是怎么形成的?
12、出示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图,让学生看图解释雨的形成过程。
三、整理收获,收获整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
四、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师: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和雨的形成。我们知道,自然界中雨的分布存在着地区差异,(课件出示图片)有些地方长时间不下雨,出现了干旱,怎么办呢?(人工降雨) (课件出示图片)有些地方雨水过多,难免造成灾害,怎么办呢?(人工除雨)
课件出示作业:
搜集资料,了解人工降雨,人工除雨的方法和原理。
请各组的组长负责收好实验仪器,准备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