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新课程背景下高三一轮
复习的体会
园区三中 许铭
2009.8.14
一、正确认识和对待新高考方案
对地理学科的冲击
冲击的表现:学科地位的下降
重视程度的降低
投入时间的减少
高考的主题:运用基本的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
解决地理问题或解释地理现象。
应 对 之 策:更扎实、精炼、有效、有的放矢,
在有限的时间内追求最高的效率。
二、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教学外因素
合作谋共赢
(一)教学外因素
1、营造良好的心态
2、激发学习的愿望
开门见山谈话法---4A学生
交叉谈话法---地理边缘生
循循善诱谈话法 ---边缘生
(二)合作谋共赢
学校内部:
加强备课组建设,加强集体备课,既竞争更要合
作,发挥集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
区域之间:
建议在大市范围内,集中精兵强将,分工合作,共
同编写一份高质量的第一轮复习学案,以电子稿的
形式提供给各学校。
三、改进方法,打造低耗高效课堂
目标化意识
知识系统化
精细化练习
学案化导学
㈠目标化意识
知识目标而言:
强化考纲意识,按照考纲不同知识点的能绩要
求,详略得当,难易相宜,重点突出。
学生目标而言:
淡化平均分,不刻意追求达A率(除4A学生),
而是紧紧围绕达B率,死盯“边缘生”,大打盯
人战术和感情攻势,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不同的阶段而言:
提高不同复习阶段目标的达成度。
高中地理必修(上册) 七周(本学期起 )
世界地理(上、下册) 二周
中国地理(上、下册) 二周
高中地理选修(第一册) 二周
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 二周
高中地理必修(下册) 五周(第一次模拟考试前)
计划安排(第一轮复习)
(二)知识系统化
1、回归课本,完善知识网络
⑴圈关键词
⑵利用教辅资料,结合教材阅读,
对每节、单元等知识进行整理
2、如何进行知识串联
(1)按照概念关系
(2)按照知识结构体系
(3)按照地理事物演变的先后顺序
(4)按照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5)按照地理事物的因果联系
(6)运用图示法
(7)运用比较法
(1)按照概念关系串联知识
按概念外延由小到大串联: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工业地域形成的逻辑关系:
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2)按照知识结构体系串联知识
结构零散的知识
例如:用“三”来归纳南亚的地理知识
三角形的半岛、三大沿海国、
三大地形区、三条大河、
气候上分凉热雨三季
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3)按照地理事物演变的先后顺序
串联知识
地壳演化的地质循环过程可以归纳成 “知识串”: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新岩浆。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可以串联成: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
(4)按照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串联知识
例如,复习自然带分布知识时,可用下列两条“知识串”帮助记忆。
大陆西岸从赤道至南北极: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南半球缺失)——冰原带;
大陆东岸从赤道至南北极: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雨林带(南半球为热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南半球缺失)——冰原带
(4)按照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串联知识
我国100°E沿线分布的主要地理事物:
弱水——青海湖——龙羊峡——巴颜喀拉山——横断山脉——玉龙雪山——丽江——大理——西双版纳西部;
北回归线沿线分布的主要地理事物:
撒哈拉沙漠——阿斯旺大坝——红海——阿拉伯半岛——阿曼湾——印度河河口——恒河三角洲(河口)——汕头——墨西哥高原——墨西哥湾——佛罗里达海峡等。
(5)按照地理事物的因果联系串联知识
气压带、风带 大气环流 季风环流
洋流
形成原因 植物 动物
降雨类型 所处雨带 某一气候类型 陆地自然带 地带 规律
特 征 分 布
河流
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规 律 典型地区
气候资源与灾害防治
气压带、风带 大气环流 季风环流
洋流
形成原因 植物 动物
降雨类型 所处雨带 某一气候类型 陆地自然带 地带 规律
特 征 分 布
河流
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规 律 典型地区
气压带、风带 大气环流 季风环流
洋流
形成原因 植物 动物
降雨类型 所处雨带 某一气候类型 陆地自然带 地带 规律
特 征 分 布
河流
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规 律 典型地区
气压带、风带 大气环流 季风环流
洋流
形成原因 植物 动物
降雨类型 所处雨带 某一气候类型 陆地自然带 地带 规律
特 征 分 布
河流
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规 律 典型地区
气压带、风带 大气环流 季风环流
洋流
形成原因 植物 动物
降雨类型 所处雨带 某一气候类型 陆地自然带 地带 规律
特 征 分 布
河流
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规 律 典型地区
气压带、风带 大气环流 季风环流
洋流
形成原因 植物 动物
降雨类型 所处雨带 某一气候类型 陆地自然带 地带 规律
特 征 分 布
河流
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规 律 典型地区
农业与时间
(6)运用图示法串联知识
同一区域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不同区域各要素组合上的差异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大气、水、土壤、岩石生物
全球变暖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趋势
自然灾害
气象灾害
水文灾害
地质灾害
生物灾害
自然资源
气候资源
水资源
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生物资源
地形的影响
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7)运用比较法串联知识
主要分布:亚洲季风区
主要作物:水稻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主要特点:单产高,商品率低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
水利工程量大
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生长
区位条件:地势低平,适宜水田管理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季风水稻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主要分布:美、加、澳、俄等国
主要作物:小麦、玉米等
生产规模大
主要特点:商品率高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自然条件优越
区位条件:交通运输便利
市场广阔
地广人稀
高度发达的工业
先进的科技
(三)精细化练习
“精细化练习”即追求精益求精、精雕细凿:
在讲与练的关系上,更加注重以练习为主线;
在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上,更加注重练习的质量;
在练习的过程管理上,更加注重练习的全程管理;
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更加注重学生解题的过程体验。
具体地说,要做好选、批、评、补、专五个环节。
选:精选试题,加强练习的针对性和选择性。
以练习的质量来弥补数量的不足,减少重复练习、低效练习甚至无效练习。
以直接拿来、加以改编、少量原创的原则,大力提倡“剪刀加糨糊”工程。
在练习的数量上,教师要广而博,学生要少而精;教师要走进题海,让学生走出题海;教师多吃苦,学生少费时。
做到每练都有明确的目的,每练学生都有所得。
批:有讲必练,有练必批。
每周每人的练习至少要批改一份,即使不批的练习也要加强检查。
重点学生的每份练习都批改,而且要面批。
评:追求高质量的试卷评讲
1、评学生错误的密切点和失分的原因;
2、评审题思路,尤其是有效信息的提取;
3、评解题规范和答案的组织;
4、通过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
1、评学生错误的密切点和失分的原因
常见原因:
(1)地理空间概念不清,任意定位
(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基本概念与原理混淆不清
(3)答题抓不住关键词,语言混乱、表述不清
(4)答题不规范,错别字较多
(5)阅读、提取信息失误
(08高考浙江卷)36题(1) 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9分)
答案:盆地 从(向心状)水系或河流分布状况判断,该地形区北、东、南三面高;再从(500米)等高线判断,该地形区为盆地。
(考生平均得分3.99分)
部分考生由于读图审题不细,而将题目理解回答为河流M—N段经过的地形类型,误答出谷地、平原、河谷等;自上游至下游 “依次流经高原—盆地—峡谷’’;或答为“N以上是高原,M以下是峡谷”等等。又由于不能准确的用图中经纬度信息进行定位,错将盆地位置判断为四川盆地等。
1.地理空间概念不清,任意定位
由于基础知识差,基本概念不清,误将地形类型当作地形单元作答(四川盆地、刚果盆地、东非高原、亚马孙平原等);
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基本概念与原理混淆不清
四周为山地,中央为平原,等高线500米左右分布密集;
等高线500米是刚果盆地,有刚果河;
地形是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因等高线在500米左右;
G为盆地、N为山丘、M为平原,根据河流的颜色和粗细得知;
地形是高原盆地,由经纬度判断,此地位于东非高原……
36题(1)错误答题:
如36题中,在判断出盆地地形后,不能正确表述判断的依据,如将向心状水系,表述为放射状水系等。
3.答题抓不住关键词,语言混乱、表述不清
4.答题不规范,错别字较多
由于是网上阅卷,每一道题是否书写在准确的位置上十分重要,但有少部分考生答题位置不规范,不能按照每一道题给定的位置规范的答题,影响了得分。
从考生的答卷情况看,部分考生由于考试心理素质或语文基础等方面的原因,在答题书写中,错别字比较多,如“降水”错写为“将水”、“盆地”错写为“贫地”、 “支流”错写为“枝流”、……
2、评审题思路,尤其是有效信息的提取:
审题要领
◆圈点关键词语
◆重视隐性信息
◆确定问题指向
1、蕴藏在各种地理图形的表述语言中
3、蕴藏在地理试题的题干文字中
4、蕴藏在地理试题的问题设计中
2、蕴藏在各种地理统计图表的文字和数字中
5、蕴藏在各种地理图形的主图和附图中(图例)
6、蕴藏在各种地理图形的组合和整合的分析中
信息来源:
(2005年春季卷39题)
读图9,回答:泛亚铁路(新加坡至昆明)将是联系东盟和中国的重要通道,其中,新加坡一吉隆坡一曼谷的已有铁路为共用段,自曼谷至昆明的待建铁路有东、中、西三个方案,如表1和图9所示。
表1 泛亚铁路待建线路三个方案的比较(单位:千米)
方案 经过主要城市 铁路总长度 需新建铁路
东线 曼谷一金边一胡志
明市一河内一昆明 5520 433
中线 曼谷一万象一昆明 4180 1245
西线 曼谷一仰光一昆明 4321 1017
(5)东盟国家首选东线方案,分析其有利因素。
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表格材料信息:经过主要城市、铁路总长度、需新
建铁路
图像材料信息:地形类型、城市分布
大脑储存信息:交通线路的区位因素(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问题指向:“铁路交通线的区位因素分析”
限制条件:“东线方案”、“有利因素”
提取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分析和整合
从表1中提取并分析、整合如下有效信息:
经过主要城市——东线多
铁路总长度——东线长
需新建铁路——东线短
从图9中可以提取并分析、整合如下有效信息:
东线方案经过的地形——主要为平原
东线方案经过地区的海陆位置——主要位于沿海(人口稠密、经济相对发达)
3、评解题规范和答案的组织
(1)正确全面地表述:用分点的方式,把重要的,关键
的观点写在前面。
(2)注意运用学科术语,注意表述的逻辑关系。
(3)规范,工整地书写----得高分关键。
教师该做的:
(1) 挑选错误率高的试题,按考点进行分类处理;
(2)反思自己的教学 ;
(3)跟进变式练习。
学生该做的 :
(1) 摘抄法;
(2)剪贴法 ;
(3)在资料及试卷上纠错;
(4)将纠错还原到课本。
补:做好纠错工作。
一、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内容;
二、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主要过程的内容;
三、人文地理、区域开发和整治的内容;
四、与地理热点相关的内容。
专:按同一主题,分类归纳汇总。
自然地理
规律原理
地壳
运动
规律
大气运动
规律
地球运动
规律
水体运动规律
洋流分布规律
陆地水的相互转化
水循环规律
地球公转及意义
地球自转及意义
大气运动
大气环流
主要天气系统
地壳物质循环
地壳运动与
板块构造说
自然
带
分布
规律
地理环境整体性
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河流特征的描述思路
河流特征的描述思路
径流量的多少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含沙量
结冰期
水系特征
水文特征
河流的长度、密度、弯曲度、性质等
其他:流速、水能状况等
(四)学案化导学
南京东庐中学首创教学合一的“学案导学” 。
“学案导学”坚持先学后教、教学合一、师生合一、 讲练合一。
“学案”的基本要素
考点解读
体系构建
误区点拨
热点追踪
典例剖析
能力自测
⑴考点解读
明确考点的能绩要求;
突出重点考点、高频考点、变化考点和与热点结合紧密的考点;
将考点问题化,或以关键词填空等形式,引导学生预习看书;
⑵体系构建
构建三级目录体系:课——章——模块
⑶误区点拨
以简答题等形式,强化部分重点知识点;
编写易混易错知识汇编,强化纠错。
⑷热点追踪
联系国内外的重大热点,编写“大背景,小角度,生活化,情境化”的问题加以深入剖析。
⑸典例解析
题目来源:江苏、广东等地理高考题;
山东、北京等文科综合高考题;
江苏各大市高考模拟题。
难度和题量:中等题为主;
选择题一般控制在5道题以内,综
合题不超过3道。
⑹能力自测
难度按3:5:2的比例,以中档题为主;
题量在15题左右;
课上选讲部分,其余为课后巩固练习;
加强对边缘生的个别辅导和面批。
祝工作愉快
办公室电话:65936221
手 机:13701419220
邮 箱:HDZXXM@
地理模块一的结构图
宇宙中的地球
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
自 然 环 境
物质能量的交换
整体性与差异性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
大气受热
天气系统
大气环流
水循环
大洋环流
自然要素在地理
环境中的作用
整体性
差异性
自然条件的影响
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
自然资源的影响
自然灾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