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船的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描写翠鸟外形的句子,体会作者细致的观察。?
2、紧扣描写翠鸟的关键词句理清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特点,初步学习观察描写事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并学习记录,积累习作素材。?
【教学重难点】?
紧扣描写翠鸟的关键词句理清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特点,初步学习观察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同学们,我们班来了一位神秘的客人,你猜它是谁呢?好了,请看大屏幕,这位神秘的客人就是一只——?请响亮地喊出他们的名字。(引导关键词:神秘。出示鹦鹉图和读词语“鹦鹉”)第一次见面,这只鹦鹉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看来,每一种事物都有它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吸引我们的眼球。比如:这只鹦鹉的特点就是颜色鲜艳。?
一、直接导入,引出“细致观察”。?
1、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搭船的鸟》这篇课文,去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一起齐读课题。?
2、梳理内容,体会细致观察。?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郭风,在一次平常的探亲路途中,对哪些事物进行了观察?(板书:大雨、船夫、翠鸟)并且第一次结识了翠鸟这位新朋友。(板书:新)在这三种事物中,作者对什么事物作了最细致的观察呢?(翠鸟)那么,他观察了翠鸟的哪些方面?是怎样观察的呢?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品读外形,学习观察表达。?
1、出示提示,明白要求。(请看阅读提示)?????
出示阅读提示:?
默读课文,想想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对翠鸟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请你用“~~~”勾画出来。?
勾画后自己小声读一读,用心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自主学习,默读勾画。(师巡视指导或用笔评价)?
3、集体分享,交流展示。?
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学习成果。
?预设:?
出示: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4、品读外形,体会观察描写。?
从外形上。?
(1)这段话是对翠鸟哪一方面的描写呢?(板书:外形)?
(2)你从这段话中哪些词句看出作者作了细致的观察?(抽生说理由。)?
评价:没有老师的帮助,你能自己体会到这一点,为你点赞;?不会说:没有关系,我们慢慢来理解体会。?
观察有顺序?
5.找出部位,理清顺序。?
(1)我听出来了,你是说作者细致观察到了翠鸟的颜色。(板书:颜色)?
(2)作者写了哪些部位的颜色呢?(引导:每一种颜色都代表了一个部位,闪出颜色,这里的“彩色”代表的是哪个部位呢?(生贴:全身、羽毛、翅膀、嘴)?
(2)从这些部位中,你发现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观察的呢??(梳理部位,生贴:整体??部分?小部分?细微处)?
(3)你们看,作者先从整体去观察,再一部分一部分去观察,这种观察顺序是?(板书:?从整体到部分)?
6、理解内容,关注表达。?
作者根据自己的观察顺序,写出了翠鸟的外形。其实整段话在围绕一个意思写,你找到这句话了吗?作者这种写法叫“先总后分”。(板书:总分)?
7、师生合作读,感受观察顺序。?
(1)我们再来感受一下作者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顺序,我读第一句,你们读第2、3句。)?
(2)其实,总分结构的段落我们已经见过。比如说《秋天的雨》中第3自然段第一句话总说: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然后具体写出了不同的气味有多好闻。(直接出示,男女分读)??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
——《秋天的雨》????????????????
8、你么看,作者从整体到部分去观察,运用总分结构,有条理地写出了写出了翠鸟的美丽。?
观察抓特点?
1、现在,让我们再次去重温翠鸟的美丽吧!不看书,你能自己在括号里填上这些部位的颜色吗?(抽生填,在连起来说)?
(?)的嘴巴??(??)的羽毛???(?)的翅膀?????(??????)的翠鸟?
2、孩子们,?“翠绿”即青绿。俗话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蓝颜色相近,但作者却在翠鸟翠绿的羽毛中发现翅膀的一些蓝色,这些细微的差别作者都观察到了,真是观察细致。?
3、不过,我有一个疑问:这里作者只写了翠鸟各个部位的颜色,为什么没有写他们的形状、大小呢?(面对这位新朋友,最吸引作者眼球的是它的颜色,颜色是翠鸟最主要的特点,说明作者观察时善于抓特点。)(板书:板书:抓特点)?3、指导朗读?
多美丽的翠鸟啊!我们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翠鸟颜色的美丽。(从朗读的语速、高低、重音来引导)(!+重音)?
三、对比阅读,感受不同的观察和表达。?
你们喜欢这只翠鸟吗?我们继续读,去默读、感受作者菁莽笔下的翠鸟。请看默读小贴士:
默读时做到“眼到”“心到”,尽量一个词两个词地读,提高默读的速度。
2、边读边思考:这段话中作者观察了翠鸟的哪些方面??
出示翠鸟段落:?
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双又尖又长的嘴。?
?——《翠鸟》?
(闪完:读完的孩子请举手。你们的默读速度有所提高了,表扬。没读完的我们继续读,读完的可以利用这点时间再读第二遍)?
1、阅读文字、梳理内容(学习单)。?
(抽生说。师口述:人喜欢干什么我们说爱好,动物喜欢干什么我们说生活习性。课件出示:生活习性。生活习性就是动物既定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比如:猫喜欢在晚上活动、捉老鼠,白天喜欢睡大觉和玩耍,这是猫的生活习性,而翠鸟的生活习性是——?你们明白了吗?)羽毛颜色、身体大小、嘴的形状。?
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很细致、全面。
?2、对比语段,感受不一样的表达。?
我们再来对比读这两段话,同样是写翠鸟,你喜欢哪一段?为什么??对比出示:?
??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
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搭船的鸟》??
?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双又尖又长的嘴。?
——《翠鸟》?
比喻生动,想象丰富,描写更全面、细致等)
?3、我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换成《翠鸟》的这段话,你们看合适吗?说说理由。?
?不会:看来你们觉得有一定的难度,我们来分小组讨论一下。不过,我给你们一个小提示,验证这段话换掉是否合适,和理解词语的方法一样,可以联系课文的上下文或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来理解。(生讨论、师巡视指导)?预设:?
(1)联系上文:天下着大雨,翠鸟不会停在苇秆上。(很好,你结合上文和生活经验来理解,有道理。)?
(2)联系下文:是的,3、4自然段告诉我们,翠鸟停在船头,没在苇秆上,地点前后矛盾。你找到了第二个理由,真会思考。?
(3)结合图片:图片上没有苇杆,小鸟停在船头的。(看来,结合插图来理解也是一种好方法。)?
(4)联系下文:5自然段“妈妈告诉我,这是一只翠鸟。”说明我是第一次见翠鸟,还不知道它的名字,二自然段却说:我看见翠鸟,前后矛盾。??
师引导:我们再来梳理一下,《搭船的鸟》的作者第一次见翠鸟,结识的是是一位“新”?朋友(指板书),而《翠鸟》的作者认识的是一位新朋友吗?(老朋友)你从哪儿知道的?(喜欢、眼睛、全面)?
(5)那么,作者第一次见到翠鸟这位“新”朋友,会观察了解到翠鸟的生活习性吗?会观察得那么全面、细致吗?(不会)所以,第一次见面,作者只会对它最突出的特点——颜色观察到。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把这一段放入课文中,可以吗?(不可以)?
(6)总结:因此,我们在描写事物特点的时候,不是语言越生动细致越好,而是在当时的情况下,真实、恰当地描写才是最好的。(板书:真实)?
四、观察表达,迁移运用。?
1、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怎么去观察一种事物吗?谁来说说(抽生,指板书)?
2、出示鹦鹉图片:请你运用今天学到的观察方法,观察图片上的这只鹦鹉,注意观察小提示,可以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观察,并抓住它的特点细致观察,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的外形。(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说)?
五、回归整体,总结板书。?
师总结:同学们,两位作者都观察了翠鸟这位新老朋友,观察描写的外形是不同的。那么,两位作者对这位新老朋友其它方面(动作)的观察一样吗?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对比着读,去感受不一样的观察和表达。?
观察实践,记录观察所得。?今天,我们回家继续运用今天学到的观察方法,去细致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在观察记录单上简要记录观察所得,为单元习作做准备。?
板书设计
大雨????????????????
搭船的鸟????????船夫?
从整体到部分????“新”?????外形?(颜色)?
抓特点??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