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教学设计
阳山县太平围龙小学 陈卫坚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36-37页:《植树》
学习目标:
1.结合“植树”的现实情境,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经历实际分物过程,再次体验分物过程与除法的内在联系,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具学具准备:ppt课件、小棒、点子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知道植树每年的几月几日是吗?
植树造林是全社会的大事,所以三年级3个班的学生要去植树, 植树前,他们都要去苗场领树苗(课件出示教材情景图)在领树苗时,他们遇到了一个难题,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探究新知
1.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说一说: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平均每班能分到多少棵树苗?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尝试列式:36÷3=( )
4.探究36÷3=( )的算法。
(1)活动一:独立探究(分一分、算一算)
①借助小棒,自己摆一摆、分一分,并用算式记录自己每一次分的过程。
②分完并记录算式后,和你的同桌说说分的方法和过程,
【设计意图: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并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过程,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求知,问疑释难的过程,帮助学生养成表达自己所想、所求的良好习惯,成为学习的主人。】
(2)活动二:分享展示(说一说、想一想)
指名学生上讲台把分的过程与大家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与交流,体验到算法的多样化。但对于分法不做统一规定,可以先分整捆再分单个,也可以先分单个再分整捆,都能得到平均分的结果。在交流的过程中,将分的过程与算式结合起来,理解分步口算中每一步的意思和算理,为进一步掌握算法做好铺垫。)
三、应用算法
三(1)班有48人参加植树,如果每4个人一组的话,可以分为几组呢?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
1.让生独立列出算式:48÷4=( )
2.画一画、圈一圈:
要求:在点子图上画一画、圈一圈,同时试着用简单的除法算式记录分的过程。
3.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4.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这里从前一次直观分物的过程,过渡到用几何直观图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养成用画图来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多样化的解题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师生共同总结算法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6.初步练习,应用算法。
(1)现在不分小棒,不画点子图,你能口算除法算式的得数吗?
30÷3 33÷3 36÷3 39÷3
(2)你还能写出这样的算式吗?请你动手写一写。
40÷4= 44÷4= 48÷4=
(3)照着这样的规律,用你的发现尝试计算52÷4=?(
【设计意图:通过初步的练习,引导学生发现算式中隐藏的规律,为三年级下册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首位不是除数整数倍的除法竖式做好铺垫。在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面对同一个数学问题,同一道口算题时,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维方法必然会不一样,他们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计算法,,对于这种情况,学生的口算只要合理即可,教师不宜做统一要求。】
四、巩固练习
1.教材37页练一练第一题。
2.练一练第3题。
3.口算练习:练一练第2题。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进一步使学生巩固和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口算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同时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帮助三年级同学分树苗的过程和分小组的过程中,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口算,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深化学生的认识。】
板书设计:
植树
平均每班分到多少棵树苗? 48人参加植树,每4人一组,可以分几组?
36÷3=12 (棵) 48÷4=12 (组)
30÷3=10 40÷4=10
6÷3=2 8÷4=2
10+2=12 10+2=12
答:平均每班可以分到12棵小树苗。 答:每4人一组,可以分12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