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单元测试试卷
八上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姓名: 班级: 成绩: 2019.11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2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某学者指出:这些成就或可提供一幅奋力拼搏的生动画面,但实际上它们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学试。材料评述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戊变法 D.新文化运动
2.下列人物中属于洋务派的是
A.曾国藩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
3.1877~1889年,英国太古、怡和,美国旗昌等轮船公司与轮船招商局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最终旗昌公司破产,而太古、怡和公司不得不与招商局达成协议: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这反映了洋务派创办的企业
A.完全无力与外国的企业抗衡 B.达到了“自强”“求富”的目标
C.完成了中国近代社会工业化 D.部分抵制了外国经济的侵略
4.李鸿章认为中国正处于“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jíjí。急迫;急忙)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的局面。为此,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强兵富国的运动。关于这场运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D.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5.下列对洋务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C.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D.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
6.史学家蒋廷黼(fú)认为,同治年间起始的自强运动,虽未达到目的,然能有相当的成绩,已经费了九年二虎之力。下列能印证“相当的成绩”的有
①创建北洋水师 ②创办京师大学堂 ③创办轮船招商局 ④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大规模筹建新式海军,到80年代,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 B.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
C.阻止了民族危机的加剧 D.近代海防意识的增强
8.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认识到“自强”须以“求富”为根基。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是
A.安庆内军械所 B.江南制造总局 C.上海轮船招商局 D.福州船政局
9.在我国近代的反侵略抗争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与下表中爱国将领英勇事迹相关的战争是
姓名
籍贯
官职
阵亡地点
邓世昌
广东番禺
副将加提督衔
黄海大东沟
李仁党
湖南桂阳
副将加总兵衔
辽宁盖平
杨用霖
福建闽县
副将
山东刘公岛
A.甲午中日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鸦片战争
10.外国船(包括兵船),可以往来于沿海各通商口岸,也可以在长江一带自由通航,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马关条约》签订后
C.《辛丑条约》签订后 D.《九国公约》签订后
11.右图是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部分叙述。这段话陈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
A.背景和人物
B.方式和影响
C.时间和目的
D.方式和人物
12.有学者评价,“这场战争是一场最具关键性的海上战役,孤臣无力回天,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它的胜负改写了中国历史”。这场战争是指
A.中英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3.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海战唯恃船炮”军事优势是战争的关键。但慈禧太后的意识比李鸿章的见识更能发挥影响:每年“由海军经费内腾挪三十万两”以建造颐和园。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军备废弛 B.观念落后 C.资金短缺 D.制度腐败
14.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加强海防建设,北洋舰队成为清政府的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的军事基地位于
A.上海 B.厦门 C.威海卫 D.福州
15.“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与这一内容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6.“甲午战败损失惨,洋务运动弊端显。中国面临被瓜分,民族危机特空前。”这首歌谣描写的是
A.《南京条约》的影响 B.戊戌变法的背景
C.洋务运动的背景 D.《辛丑条约》的影响
17.唐德刚在《从晚清到民国》中指出,“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这场‘接力赛’中,第一个‘接棒’跑其‘第二段’的短跑健将”。康有为在“第二段”的主要活动是
A.查禁鸦片,虎门销烟 B.力陈变法,推行维新
C.组织北伐,推翻军阀 D.宣传科学,批判礼教
18.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体现在变法
A.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推翻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
C.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虽最终失败但挽救了中华民族危机
19.“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像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引文评价的是中国在哪次战争失败后的反应?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太后、皇帝和侍从“穿着普通人的粗布衣服,以免被官员认出,惶惶然向西逃亡。在长途的艰难流亡之后,10月23 日,朝廷在西安重建起来。”这情形出现在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21.近代某条约第七款:“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2.当历史开始进入二十世纪的时候,在中国的心脏地带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西方侵略的群众运动。材料中的“群众运动”指的是
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公车上书 D.义和团运动
23.美国历史学家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一书中描述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护了独立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了。”“国家地位非常低落”表现在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C.清政府彻底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D.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4.写实的民谣能够勾勒出一幅幅尘封的历史画面,常常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义和团民谣“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义和团运动
A.盲目排外 B.斗争矛头是帝国主义
C.主张推翻清朝统治 D.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
25.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素养之一。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火烧圆明园 ②割香港岛给英国
③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 D.④①②③
二、填空题 (每空1分,共6分)
26.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 。
27.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指的是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指的是“戊戌六君子”中的 。
28. 维新人士创办的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 》和天津的《 》。
三、材料解析及探究题 (共19分)
29.自1840年开始的半个多世纪里,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逐步加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兹因大清大皇帝、大英君主,欲以近来不和之端解释,息止肇衅,为此议定设立永久和约。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材料二 甲午战争之后,列强争相在华设立银行,如英国的有利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在中国开设工厂,如英国的增裕面粉厂、和丰船厂,美国烟草公司……还争夺中国的铁路权,如俄国修筑满洲里至绥芬河、哈尔滨至大连、石家庄至太原等铁路。
材料三 如果说有所谓“神圣的战争”,那么中国奋起抗击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的战争,正是这样一个“神圣的民族战争”。 ——德国《前进报》1900年6月19日的社论《铁拳》
材料四 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1)材料一反映的是近代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哪一个不平等条约?
(2)材料二中甲午年是公元多少年?甲午战争后签订了哪一个不平等条约
(3)材料三中“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中“外国剥削者”是指什么?
(4)材料四中提到的中国人民“反入侵”过程中曾涌现出一些民族英雄,请写出一位民族英雄的姓名。
(5)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我们什么启示?
30.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部分有识之士开始筹办洋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摘自李鸿章《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二 洋务军事企业始于60年代,在70年代达到高潮。在它达到高潮的同一时间里,出现了最初的洋务民用企业。两者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一方面,出使外国的人们通过实地观察,目睹了西人工商业的蒸蒸日上,初知由富致强,坚船利炮本非孤立之物。另一方面,西人入内地。折冲周旋之际,商务之事目远多于军事事目,刺激既多,遂生保卫“利权”之想。——摘自《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 ——摘编自《中国近代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等人筹办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李鸿章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洋务企业主要包括哪两大类? 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洋务运动取得的成效?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的积极作用?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御制诗》中有“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英国使臣马夏尔尼说:“彼等以为苟不如此,则恐外人之交际频繁,又碍于安谧,而各界人等之服从上命,以维持皇威于不坠,乃中国政府唯一不易之格言。”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时期的对外政策,并概括其原因。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初)恭亲王和文祥首先认识到中西方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可以通过谨慎的外交得到很大的好处。他们强烈地感到,西方列强通常能够信守条约。
——费正清《创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2)材料二反映的清朝统治者对外态度是什么?他们在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对外政策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10 BADDB CDCAB
11-20 CCDCC BBACD
21-25 DDCCB
二、填空题
26.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27.邓世昌 谭嗣同
28.时务报 国闻报
三、材料题
29.(1)南京条约
(2)1894年 马关条约
(3)八国联军
(4)关天培、左宗棠、邓世昌、陈化成、丁汝昌等
(5)落后就要挨打,振兴中华等
30.(1)自强;(或维护清朝统治);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2)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民用企业为军事企业的生产提供资金支持,缓解清朝的财政紧张状况。
(3)对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4)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1.(1)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身统治;天朝上国的心态,维持皇威。
(2)与西方接触,开展外交。洋务运动,或答具体措施均可。
(3)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起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