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1课《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1课《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14 22:3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
●单元概述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单元学习目标
本单元主要学习鉴赏中国新诗,选编的四首中国诗歌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学习中落实以下目标:
1.了解诗歌体裁的基本特征,了解作品的相关背景,以便于分析理解作品的内涵,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优美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把握诗歌中鲜明的形象(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4.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诗歌的意境与主旨。
5.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培养鉴赏诗歌的兴趣,提高文学修养。
单元内容提要
本单元的四首诗词都是现代文学中的名篇,学习本单元要以鉴赏情感与意象为重点。一方面要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另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沁园春 长沙》属于旧体诗,作于1925年——中国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时期,通过写乐景、忆往事,抒发了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雨巷》作于1927年,这在历史上是一段黑暗时期。诗中运用象征手法,借雨巷、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等意象,反映了进步青年理想追求的幻灭与内心的惆怅。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通过对康桥秀美景色的描绘,在鲜明的景象和生动的节奏中,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自传性抒情诗,抒发了对包括养母在内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单元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本单元,要以诵读为突破口,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学习中要注意对诗歌意象的把握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明确意象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诗中的意象不单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也饱含着诗人强烈的主观感受。体会诗中感情,则尤其要把握诗中含蓄隐晦的内容,要联系诗歌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歌的表现手法等。
●本课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写作背景,理解本诗主旨。
2.品味诗歌优美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掌握对比手法。
3.把握这首词的感情脉络,感受诗人毛泽东的博大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课前预习检查(结合语文活动)
1.读准字音
沁( )园春 橘( )子洲 百舸( ) 寥( )廓
峥( )嵘 方遒( ) 遏( )飞舟
2.解释词语
漫江:
碧透:
百舸:
霜天:
寥廓:
沉浮:
峥嵘:
意气:
挥斥:
方遒:
激扬:
万户侯:
●导入新课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少年时的书生意气,风华正茂时挥斥方遒的豪情,曾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壮志凌云的少年形象,而他的另一首词《沁园春 长沙》,又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的大气!
●课堂活动
一、走近作者
学生试着说,学生、老师明确:
作者作品管窥
贺新郎·别友(1923年)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学生诵读后尝试赏析

二、知晓背景
学生学习小组完成。学生补充。

三、学习词的上片
学生接力朗读全词。尝试背诵上片。
(一)整体把握
上片可分几层意思?
学生诵读后感知,小组间补充,师明确

(二)自主思悟
针对学生问题梳理,小组间互动完成。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起句交代了什么内容?


2.将“独立”提前,有什么作用?


3.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4.如何理解“万类霜天竞自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深入探究
学生小组探究、组长总结
1.“看”字统领下面哪些句子?这些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有人认为搏击长空的雄鹰是作者的写照,有道理吗?

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是什么样的景象?请用一个词语概括。为什么他与古人悲秋的风格不同呢?

5.体会“立”“看”“问”的精妙之处。



6.上片不仅景美,而且语言更美,你认为哪几个动词用得传神?



四、课堂作业
背诵上片。
五、学习词的下片(第二课时)
学生小组竞赛,尝试背诵上片。
(一)整体把握
学生诵读后感知,小组间补充,师生明确
下片共分几层意思?

(二)自主思悟
针对学生问题梳理,小组间互动完成,疑难问题师生讨论。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片“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回答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片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深入探究
学生小组探究、组长总结
1.词人是怎样来展现“峥嵘岁月稠”的?

2.词的上片围绕“同学少年”,展现了他们怎样的形象?

3.词的最后三句有什么深意?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五、概括主旨
学生完成,小组间补充

六、鉴赏本词艺术手法
学生分小组讨论、组长总结
1.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2.对比手法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七、课堂拓展·辨析词义和用法
学生分小组查阅工具书完成、师生总结明确
1.寥廓·辽阔


2.义气·意气


3.遏止·遏制



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词;
2.《学案》相关题目,各班根据情况取舍。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