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实验中学高三第一次地理月考试题(问卷)
总分:100分 时量:90分钟 2009.8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图中a、b、c、d四点分别表示我国领土的四个端点,据图回答1~3题。
1.图中四地中位于中俄边境的是
A.a、b B.a、c
C.b、c D.b、d
2.四地所在省区陆地面积最大的是
A.a B.b C.c D.d
3.图中四地中,属于北温带的是
A.a、d B.b、d、c C.a、b、d D.a、b、c
读“我国东部某地的气候资源表”,完成4~5题。
1月均温
12°C
3~5月降水量
460 mm
7月均温
28°C
6~8月降水量
440 mm
>10°C积温
7 400°C
9~11月降水量
520 mm
年降水量
1 580 mm
12~2月降水量
160 mm
4.该地有可能是
A.长春 B.北京 C.青岛 D.福州
5.下列关于该地叙述正确的是
A.夏季气候特征是温和湿润 B.全年多雨,季节变化小
C.该地典型植被为热带雨林 D.该地河流补给最主要的类型是雨水补给
山脉是地形的骨架,下图中的直线均为经纬线,数字是经纬度,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的①~④所代表的山脉分别是
A.阴山 昆仑山 秦岭 南岭 B.天山 昆仑山 秦岭 南岭
C.昆仑山 天山 阴山 秦岭 D.天山 阴山 昆仑山 南岭
7.关于上图中的⑤~⑧所代表的山脉附近地区的地理特征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⑤山脉地形特征是山高谷深,山河相间
B.⑥山脉大致是我国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C.⑦山脉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分界线
D.⑧山脉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纳木错,2006年湖区降雨明显少于往年,但湖水依然上涨。
据此回答8~9题。
8.纳木错湖水量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A.植被覆盖增加 B.冰川融水增多 C.冻土融化加强 D.大气降水增加
9.下列图示湖泊与纳木错相似的是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等降水量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对图中甲、乙两地降水的判断,正确的是
A.降水量>400毫米,水汽主要来自太平洋
B.降水量<400毫米,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
C.降水量>400毫米,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
D.降水量<400毫米,水汽主要来自北冰洋
11.关于甲丙两地发展农业的叙述中,最恰当的是
A.水源:丙地比甲地充足,限制小 B.地形:甲地比丙地更平坦开阔
C.土地:甲地土层比丙地深厚肥沃 D.灾害:丙地受台风影响比甲地大
某校地理老师要求学生在网络课堂就珠江和黄河这两条河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处理,并列表比较这两条河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点。假如你是其学生中的一员,完成14~15题。
12.属于河流水系特征范畴的资料是
A.珠江的汛期 B.黄河的凌汛 C.珠江无冰期 D.黄河下游无支流
13.了解珠江和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可以通过查找以下地图来了解
①《中国地形图》 ②《中国水系图》 ③《中国气候图》 ?④《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读“我国38°N沿线某地剖面示意图”,完成12~13题。
14.图中铁路M为
A.兰新铁路 B.京包铁路
C.包兰铁路 D.成昆铁路
15.平原N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A.灌溉水源丰富
B.终年高温多雨
C.黑土广布
D.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读下面四幅图,回答16~17题。
16.在③城市的铁路干线中,伸向东北方向的是
A.川黔线 B.湘渝线 C.成渝线 D.襄渝线
17.包头一批钢材通过铁路运往上海,选择最近的线路应是
A.包神线——沪宁线 B.京广线——沪杭线
C.京包线——京沪线 D.包兰线——陇海线
下图表示我国某水库年内逐月入库水量(a)、月均水位(水面海拔)(b)。完成18~20题。
18.图中信息表明
A.1~7月流域降水量持续增加
B.夏秋季节水库水位随入库水量的减少而降低
C.冬春季节水库入库水量少于出库水量
D.6~12月水库水位随流域降水量的增多而升高
19.对5月份水库出现最低水位的合理解释是
A.降水量少 B.入库水量少
C.蒸发量大 D.为防洪放水腾出库容
20.该水库可能位于
A.太行山地 B.秦岭山地
C.江苏省北部 D.云南省中部
读“我国四城市主要工业部门结构示意图”,回答21~22题。
21.图中四城市排序正确的是
A.①上海 ②广州 ③鞍山 ④香港 B.①鞍山 ②广州 ③上海 ④香港
C.①鞍山 ②香港 ③上海 ④广州 D.①上海 ②香港 ③鞍山 ④广州
22.为加快①城市所在工业区的经济发展,下列措施不正确的是
A.发展新兴工业,促进结构调整 B.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C.拓展交通网,改善交通条件 D.发展纺织、制糖工业
读下列两幅图,回答23~24题。
23.甲图所示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是
A.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广大 B.自然带为落叶阔叶林带
C.中小河流众多,水能资源丰富 D.土壤肥沃,黑土分布广
24.乙图大致为甲图从A至B一线附近地形剖面图,图中虚线表示当地一次特大暴雨量分布状况,据图判断最大暴雨量分布的地区海拔高度约为
A.1800米 B.700米 C.200米 D.500米
25.甲地每年9月下旬种植冬小麦,次年6月收获后再种植玉米。乙地每年4~7月种植早稻,9~11月种植晚稻,冬季种植绿肥或油菜。甲、乙两地可能分别位于
A.三江平原、珠江三角洲 B.松嫩平原、洞庭湖平原
C.华北平原、江汉平原 D.四川盆地、鄱阳湖平原
长沙县实验中学高三第一次地理月考试题(答卷)
总分:100分 时量: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8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二、综合题(共50分)
26.下图为“我国沿40°N纬线附近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8分)
(1)请将图中的字母A、B、C、D分别填在相应的外力作用类型的后面。(4分)
外力作用类型
字母
外力作用类型
字母
风力沉积作用
流水沉积作用
风力侵蚀作用
流水侵蚀作用
(2)图中字母P、L、N、K、M、W表示海域、地形区和地理景观。请写出它们各自表示的地理事物:P (海域);L (地形区);N太行山脉(地形区);K (地形区);M沙漠(地理景观);W (地理景观)。(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中国的河流,如长江干支流,正步入开发资源的高峰期,现在中国有100多座60米以上的高坝。大坝正在江河上修建,还有数不清的小型电站在那些“清清的故乡小河”上开工。
材料二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中国梦专辑刊登了“引江入湖再造800里洞庭”的梦想,大致内容是——在松滋前山,长江进入两湖平原的制高点,再造一个类似古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在此引长江清水入洞庭湖,再现“八百里洞庭”。就像2 000多年前都江堰成就了成都平原“天府之国”一样,将给两湖平原带来一个2万平方千米的湿地圈,圈内可包含十余座百万人口生态中心城市和数百个湿地城镇。此构想旨在恢复洞庭湖生态,同时减轻长江防汛压力。
(1)目前在长江上修建的我国最大的水利工程是 工程,该工程的首要任务是 ,简述该工程还具有哪些综合效益。(4分)
(2)“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原因是什么?(3分)
(3)长江横贯东西,具有较高通航价值,试从自然条件方面分析长江的航运能力。(3分)
(4)洞庭湖的面积由“八百里洞庭”演变为目前的2 000多平方千米,其面积缩小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危害?(4分)
(5)“引江入湖再造八百里洞庭”的构想将成就一个2万平方千米的湿地圈,试述湿地的生态作用。(3分)
28.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长沙)株(株洲)潭(湘潭)城市群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落实了国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针和中部崛起战略,推动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其中武汉和长沙是各城市圈(群)的经济中心。
材料二 两城市圈(群)经济发展空间分布简图
(1)A所在地形区是 平原,该平原
地区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主
要经济作物是 。(3分)
(2)城市乙是 市,请分析该城
市形成与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3分)
(3)图中连接两大经济中心的铁路干线是 。甲城市是长株潭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之一,甲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2分)
(4)简述该区经济重要增长极的分布特点。(1分)
(5)乙城市周围是我国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简述该地商品粮生产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3分)
29.区域地理环境影响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根据下述资料回答有关问题。(13分)
资料一:见下图
资料二:西宁地区有一首歌谣:“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
资料三:西宁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曾是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成为西北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
资料四:
(1)根据资料一,图示区域积温由东向西 ,原因是 。(2分)
(2)根据资料二,简述歌谣反映出该地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2分)
(3)西宁形成和发展成为城市的自然原因是 (填正确项字母)。(1分)
A.位于河谷、地形平坦 B.河流供水充足 C.政治中心 D.历史悠久 E.交通要道
(4)根据资料四,青海省与同纬度的山东省相比,1990年至2000年人口增长率 (大、小)。根据两省的现状,可以推断出青海省环境承载力较小,列举其主要影响因素。(3分)
(5)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不利因素。(5分)
参考答案
1——10 CADDD BCBDA 11——20 ADACA DCCDC 21——25 BDCBC
26.(1)A流水沉积作用;B流水侵蚀作用;C风力侵蚀作用;D风力沉积作用
(2)渤海 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 戈壁
27.(1)三峡 防洪 发电、航运、养殖、灌溉、生活用水、旅游等。
(2)荆江有“九曲回肠”之称,弯道多,位于由山区进入平原的地段,流速变缓,泥沙淤积,成为“地上河”,易发生洪涝灾害。
(3)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流量大;中下游流经平原地形,流量平稳;无结冰期,可四季通航;流程长,通航里程长。
(4)围湖造田和泥沙淤积。导致长江中下流地区洪涝灾害出现的次数和强度增加。
(5)涵养水源、蓄洪防洪、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
28.(1)江汉 水稻 棉花
(2)武汉 地处江汉平原,地势平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位于汉江与长江干流交汇处,水源充足,具有三个方向的水运优势;京广铁路、高速公路、长江水运等交通便利;武汉市是湖北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3)京广线 交通
(4)沿江或沿交通线分布。
(5)交通便利;国家政策的支持(商品粮基地);人口密集;市场广
29.(1)逐渐降低,地势由东向西逐渐抬升(2) 昼夜温差大,地势起伏大(天气多变),植被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3) AB (4)大。资源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人类的文化水平(人类活动如工农业、城市化水平等)(5) 优势:光照充足、水能丰富、矿产种类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独特、旅游资源丰富 不利因素:热量不足,生态环境脆弱。
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