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学生版)
一、内环境的稳态: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2)具体表现:内环境各种 和 都处于动态平衡中。2、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内容与基础(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 状态。(2)内环境稳态的内容与意义: (3)维持基础: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 的基础。(4)直接参与的器官与系统: ① ② ③ ④ 3、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现代观点:
4、内环境的稳态与消化、吸收、循环、排泄系统的功能联系: 5、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 、 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细胞代谢正常进行。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拓展】稳态失调与相关疾病
病状名称
内环境理化性质变化
引起疾病的症状
尿毒症
尿素等代谢废物在体内积累
自身中毒和综合病症
糖尿病
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过高
多食、多饮、多尿、口渴、饥饿感强烈,身体消瘦
高原反应
体内缺氧,血氧过低
头痛、乏力、心跳加快
感冒发烧
体温过高,影响酶的活性
食欲不振、四肢无力
严重腹泻
丢失大量的水和无机盐
疲倦、周身不适、恶心
【重点知识点拨】1、血液Na+、K+、pH的稳定性:血液的pH通常在 之间,变化范围很小。原因是血浆中含有 等离子,可起到缓冲作用。2、内环境稳态失调:长期营养不良,会出现组织水肿。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组织液增加。淋巴管阻塞会引起组织液中的大分子蛋白质回流到血浆从而使组织液增加。肾小管肾炎也会使组织液增加而水肿。细胞代谢旺盛使代谢产物增多,组织液浓度增加使组织液增多而水肿。 3、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具体表现: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剧烈运动时,人体会大量出汗;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
4、体液各成分间的转化与判断方法 ①相互转化关系: ②判断方法: 5、不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 ①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及与细胞呼吸、DNA分子复制、DNA分子转录、mRNA翻译有关的酶等。②在细胞内合成后直接分泌到体外的物质:消化酶等。 ③不能被吸收的物质:纤维素等。6、不发生于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 ①细胞呼吸的各阶段反应。 ②细胞内蛋白质、递质和激素等物质的合成。③消化道等外界环境所发生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
【知识拓展】 1、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出现下列情形,稳态会遭到破坏:①外界 ;②人体自身的 。 2、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①神经调节:调节的主要方式,如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②体液调节:某些化学物质,如 、CO2、H+等通过体液传送对机体进行凋节,其中主要是激素调节。 ③免疫调节:免疫系统通过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对内环境的稳态起调节作用。 3、内环境成分的位置分析
(l)图中①为 ,②为 ,③为 ,④ 为 ,②③④共同组成了 。 (2)A端若为动脉的上端,则A处的氧分压要 B处,A处的营养物质含量 B处,但B处CO2和代谢废物的含量均 A处。 (3)由图中可知: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生活环境为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生活环境为 ,血细胞的生活环境为 ,组织细胞的生活环境为 。 4、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分析
I是体内外进行物质交换的系统,并能为内环境提供02并排出CO2,这说明I是 ,内环境与 I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如果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只能进入血液,那么Ⅱ为消化道,①表示主动运输;Ⅲ是泌尿系统,②表示重吸收作用;皮肤有保护的作崩,皮肤中的汗腺通过分泌汗液来排出代谢废物,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内环境与细胞之间的跨膜分析
几种由单层细胞形成的结构
人体中有很多由单层细胞构成的管状或泡状结构:如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肺泡、肾小球和肾小管等,这些非常薄的结构有利于物质交换,物质透过这些管壁或泡壁时,要经过两层细胞膜。
(2)细胞、生物膜、磷脂双分子层、磷脂分子层数间的关系
1层细胞= 层生物膜
1层生物膜= 个磷脂双分子层= 层磷脂分子
若物质出入细胞内的线粒体需多跨越线粒体内外膜(4层磷脂分子)
(3)外界空气中O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跨膜层数分析
从图1可知,在肺通气和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的过程中,O2要穿过肺泡壁(一层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壁(一层上皮细胞)及红细胞膜,共计5层生物膜,才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从图2可知,经过组织里的气体交换,O2进入组织细胞要透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一层上皮细胞)和一层组织细胞的细胞膜(合计4层生物膜),再加上O2最终要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而线粒体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故共合计6层膜。
由此可知,外界空气中O2进入人体骨骼肌细胞(9层膜)
如果氧气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还要进入线粒体至少要穿过的生物膜层数是9+2=11层膜)。
(4)消化道(小肠)中葡萄糖分子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跨膜层数分析
食物中的淀粉在消化道中被淀粉酶和麦芽糖酶分解成葡萄糖,主要在小肠中被吸收,其吸收过程如图所示:
肠腔中的葡萄糖经过小肠绒毛上皮细胞(2层膜)+绒毛内毛细血管壁(2层膜)+组织处毛细血管壁(2层膜)+组织细胞膜(1层膜)=7层膜;而1层膜由2层磷脂分子构成,所以共穿过14层磷脂分子层。
蛋白质等大分子运输通过胞吞和胞吐,通过0层膜
1.有关内环境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判断
(1)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内环境( )
(2)人体内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液和淋巴( )
(3)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体液的1/3( )
(4)血细胞和心肌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都是直接来自血浆( )
(5)机体组织水肿时血浆和组织液中的水分仍可相互交换( )
2.关于人体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判断
(1)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
(2)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
(3)机体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主要靠H2PO/HPO维持( )
主要靠HPO和HCO3-
(4)人体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所产生的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 )
(5)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若淋巴管阻塞会引起下肢水肿( )
1.(2018·新疆第三次诊断)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会引起组织细胞吸水
B.丙酮酸的氧化分解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
C.血浆中的无机盐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
D.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是由Na+和K+维持的
2.(2018·吉林第二次调研)如图为人体内环境甲、乙、丙三大成分之间的转化模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中含有多种酶,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因为甲中的血红蛋白异常
C.丙中蛋白质和氧气含量均低于甲
D.胰腺组织细胞分泌的消化酶、胰岛素等通过甲运输到作用部位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
B.血管中的药物需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
C.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肿胀
D.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
4.(2018·辽宁高三模拟)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和生命活动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Na+对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有重要作用
B.血浆中的HCO、HPO等能使血浆的pH保持不变
C.在寒冷环境中,正常人体的产热量增加、散热量减少,使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D.在血糖调节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
5.为研究不同温度条件对皮肤及口腔温度的影响,某人在能迅速改变温度的房间内做了相关的实验,测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从图中可以看出,口腔温度基本不变,能保证酶催化所需的适宜温度
B.在50~100分钟,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
C.第100分钟时,为了减少热量散失,所以皮肤不再散热
D.整个体温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6.(2018·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月考)某人在沙漠中迷路,长时间未能补充水分导致机体脱水。此时其体内的生理状态是( )
A.血浆渗透压降低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7.(2019·开封模拟)关于内环境稳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产生渴感
B.血液中CO2增多引起呼吸频率加快,是由体液和神经共同调节的
C.正常情况下,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含量相等
D.毛细血管处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相互转化的量总是平衡的
8.(湖北省黄冈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如图是人体组织局部切片示意阁,其中①③⑤表示体液,②④表示细胞,①⑤所在的位置是某些管道的切面。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②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液和组织液
B. 营养不良吋会造成①蛋白质过少而引起组织水肿
C. 血红蛋内、各种激素、尿素部可以在①处找到
D. 长期饮用弱减性水,会使①的pH明显升高
9. (2018·德州期末)诺如病毒会引起胃肠道感染,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患者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减少
B.患者体内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
C.为防止脱水需要及时补充生理盐水
D.患者内环境中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
10.如图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交换过程,A~E表示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相关结构,①~②是相关生理过程,则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A为呼吸系统,B为消化系统
B.图中C为泌尿系统,②表示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C.图中D可表示皮肤汗腺对废物的排泄作用
D.图中E表示体液,图示信息表明它可作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1.(2016·兰州模拟)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
B.神经递质、抗体等物质的合成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C.内环境中Na+浓度下降,会降低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12.关于人体内环境与健康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血浆等
B.内环境pH恢复正常是由于缓冲物质的存在
C.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会造成组织水肿
D.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机体的内环境就不能维持稳定状态
13.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式图,在①~⑤中应当用双向箭头表示的有几处( )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14.(2016·齐鲁名校协作体联考)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主要是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的
B.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较,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C.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为组织液
D.钙离子、呼吸酶、葡萄糖和血浆蛋白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15.(2018·湖北省黄石市高三调研)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②中
B.①、②、③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C.①与②、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人体散失水分过多会导致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
16.(2016·河南洛阳检测)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大量出汗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C.正常人剧烈运动后,血浆的pH仍能维持近中性
D.当内环境稳态遭受破坏后,不一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17.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B.①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垂体释放的相关激素会减少
C.正常情况下,①~③的稳态维持只与神经和体液调节有关
D.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处渗透压下降,③处的渗透压明显上升
18.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表示四种体液,①②表示有关的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D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__________;[ ]________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B体液是________,经过循环它由________________汇入C中。B、C的成分相近,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的________、HPO等离子有关。
(4)如果②代表O2,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________________(系统)协助完成;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河南省平顶山市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二生物试题)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的食物经①④到组织细胞中利用,主要依赖的系统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而经过②④⑤能实现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主要依赖的系统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正常机体内环境其理化性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保持相对稳定。
(2)图中的③主要依赖的系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简明句子归纳出内环境在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
20.(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如图是人体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A液为________, B液为________, C液为________,三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________.图中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填标号)
(2)CO2不能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解析版)
一、内环境的稳态: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2)具体表现: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2、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内容与基础(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2)内环境稳态的内容与意义: (3)维持基础: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4)直接参与的器官与系统: ①消化系统②呼吸系统③泌尿系统④循环系统 3、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现代观点: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4、内环境的稳态与消化、吸收、循环、排泄系统的功能联系: 5、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细胞代谢正常进行。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拓展】稳态失调与相关疾病
病状名称
内环境理化性质变化
引起疾病的症状
尿毒症
尿素等代谢废物在体内积累
自身中毒和综合病症
糖尿病
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过高
多食、多饮、多尿、口渴、饥饿感强烈,身体消瘦
高原反应
体内缺氧,血氧过低
头痛、乏力、心跳加快
感冒发烧
体温过高,影响酶的活性
食欲不振、四肢无力
严重腹泻
丢失大量的水和无机盐
疲倦、周身不适、恶心
【重点知识点拨】1、血液Na+、K+、pH的稳定性:血液的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范围很小。原因是血浆中含有HCO3-、HPO42-等离子,可起到缓冲作用。2、内环境稳态失调:长期营养不良,会出现组织水肿。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组织液增加。淋巴管阻塞会引起组织液中的大分子蛋白质回流到血浆从而使组织液增加。肾小管肾炎也会使组织液增加而水肿。细胞代谢旺盛使代谢产物增多,组织液浓度增加使组织液增多而水肿。 3、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具体表现: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剧烈运动时,人体会大量出汗;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
4、体液各成分间的转化与判断方法 ①相互转化关系: ②判断方法: 5、不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 ①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及与细胞呼吸、DNA分子复制、DNA分子转录、mRNA翻译有关的酶等。②在细胞内合成后直接分泌到体外的物质:消化酶等。 ③不能被吸收的物质:纤维素等。6、不发生于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 ①细胞呼吸的各阶段反应。 ②细胞内蛋白质、递质和激素等物质的合成。③消化道等外界环境所发生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
【知识拓展】 1、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出现下列情形,稳态会遭到破坏:①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②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 2、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①神经调节:调节的主要方式,如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②体液调节: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H+等通过体液传送对机体进行凋节,其中主要是激素调节。 ③免疫调节:免疫系统通过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对内环境的稳态起调节作用。 3、内环境成分的位置分析
(l)图中①为细胞内液,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 为淋巴,②③④共同组成了内环境。 (2)A端若为动脉的上端,则A处的氧分压要高于 B处,A处的营养物质含量高于B处,但B处CO2和代谢废物的含量均高于A处。 (3)由图中可知: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生活环境为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生活环境为淋巴、组织液,血细胞的生活环境为血浆,组织细胞的生活环境为组织液。 4、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分析
I是体内外进行物质交换的系统,并能为内环境提供02并排出CO2,这说明I是呼吸系统,内环境与 I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如果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只能进入血液,那么Ⅱ为消化道,①表示主动运输;Ⅲ是泌尿系统,②表示重吸收作用;皮肤有保护的作崩,皮肤中的汗腺通过分泌汗液来排出代谢废物,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内环境与细胞之间的跨膜分析
几种由单层细胞形成的结构
人体中有很多由单层细胞构成的管状或泡状结构:如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肺泡、肾小球和肾小管等,这些非常薄的结构有利于物质交换,物质透过这些管壁或泡壁时,要经过两层细胞膜。
(2)细胞、生物膜、磷脂双分子层、磷脂分子层数间的关系
1层细胞=2层生物膜
1层生物膜=1个磷脂双分子层=2层磷脂分子
若物质出入细胞内的线粒体需多跨越线粒体内外膜(4层磷脂分子)
(3)外界空气中O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跨膜层数分析
从图1可知,在肺通气和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的过程中,O2要穿过肺泡壁(一层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壁(一层上皮细胞)及红细胞膜,共计5层生物膜,才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从图2可知,经过组织里的气体交换,O2进入组织细胞要透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一层上皮细胞)和一层组织细胞的细胞膜(合计4层生物膜),再加上O2最终要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而线粒体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故共合计6层膜。
由此可知,外界空气中O2进入人体骨骼肌细胞(9层膜)
如果氧气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还要进入线粒体至少要穿过的生物膜层数是9+2=11层膜)。
(4)消化道(小肠)中葡萄糖分子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跨膜层数分析
食物中的淀粉在消化道中被淀粉酶和麦芽糖酶分解成葡萄糖,主要在小肠中被吸收,其吸收过程如图所示:
肠腔中的葡萄糖经过小肠绒毛上皮细胞(2层膜)+绒毛内毛细血管壁(2层膜)+组织处毛细血管壁(2层膜)+组织细胞膜(1层膜)=7层膜;而1层膜由2层磷脂分子构成,所以共穿过14层磷脂分子层。
蛋白质等大分子运输通过胞吞和胞吐,通过0层膜
1.有关内环境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判断
(1)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内环境( )
【答案】√
(2)人体内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液和淋巴( )
【答案】×
【解析】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淋巴、血浆
(3)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体液的1/3( )
【答案】√
(4)血细胞和心肌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都是直接来自血浆( )
【答案】×
【解析】血细胞直接生活于血浆,而心肌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
(5)机体组织水肿时血浆和组织液中的水分仍可相互交换( )
【答案】√
2.关于人体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判断
(1)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
【答案】√
(2)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
【答案】√
(3)机体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主要靠H2PO/HPO维持( )
【答案】×
【解析】主要靠HPO和HCO3-
(4)人体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所产生的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 )
【答案】×
【解析】由于血浆中有酸碱缓冲物质,因此pH不会明显降低
(5)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若淋巴管阻塞会引起下肢水肿( )
【答案】√
1.(2018·新疆第三次诊断)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会引起组织细胞吸水
B.丙酮酸的氧化分解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
C.血浆中的无机盐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
D.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是由Na+和K+维持的
【答案】 C
【解析】组织液渗透压增大会引起组织细胞失水,A项错误;丙酮酸的氧化分解主要发生在线粒体中,B项错误;血浆中的HCO、HPO参与缓冲对的组成,维持血浆pH的稳定,C项正确;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是由Na+和Cl-维持的,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D项错误。
2.(2018·吉林第二次调研)如图为人体内环境甲、乙、丙三大成分之间的转化模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中含有多种酶,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因为甲中的血红蛋白异常
C.丙中蛋白质和氧气含量均低于甲
D.胰腺组织细胞分泌的消化酶、胰岛素等通过甲运输到作用部位
【答案】 C
【解析】 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场所,A项错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造成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异常引起的,而甲表示血浆,其中没有血红蛋白,B项错误;丙和乙中蛋白质含量均低于血浆(甲),氧气是由血浆中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液的,所以组织液中氧气含量也低于血浆,C项正确;胰腺分泌的消化酶随胰液由导管直接运输到小肠,不会通过甲运输到作用部位,D项错误。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
B.血管中的药物需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
C.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肿胀
D.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
【答案】 A
【解析】 心肌细胞的有氧呼吸不断产生CO2,使其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其生活的内环境,A项错误;血管中的药物需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再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B项正确;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从而使由血浆进入组织液中的水分增多,诱发人体组织水肿,C项正确;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D项正确。
4.(2018·辽宁高三模拟)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和生命活动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Na+对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有重要作用
B.血浆中的HCO、HPO等能使血浆的pH保持不变
C.在寒冷环境中,正常人体的产热量增加、散热量减少,使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D.在血糖调节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
【答案】 D
【解析】 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所以Na+对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有重要作用,A项错误;血浆中HCO、HPO等是调节血浆pH的缓冲物质,它们在一定范围内可使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而不是不变,B项错误;在寒冷环境中,体温仍然能维持相对稳定,说明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基本相等,C项错误;在血糖调节过程中,当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使血糖含量下降;而当血糖含量下降时,又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所以血糖调节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D项正确。
5.为研究不同温度条件对皮肤及口腔温度的影响,某人在能迅速改变温度的房间内做了相关的实验,测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从图中可以看出,口腔温度基本不变,能保证酶催化所需的适宜温度
B.在50~100分钟,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
C.第100分钟时,为了减少热量散失,所以皮肤不再散热
D.整个体温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 C
【解析】 由坐标曲线可以看出:口腔温度能保持相对稳定,从而保证酶催化所需的适宜温度,A项正确;当室温降低时(50~100分钟),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产热增加,B项正确;第100分钟时,由于皮肤温度仍高于外界室温,所以皮肤仍散热,C项错误;整个体温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D项正确。
6.(2018·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月考)某人在沙漠中迷路,长时间未能补充水分导致机体脱水。此时其体内的生理状态是( )
A.血浆渗透压降低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答案】 B
【解析】 长时间未饮水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促进垂体释放由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与此同时,下丘脑将兴奋传递至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促使人主动饮水,补充水分,故选B项。
7.(2019·开封模拟)关于内环境稳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产生渴感
B.血液中CO2增多引起呼吸频率加快,是由体液和神经共同调节的
C.正常情况下,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含量相等
D.毛细血管处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相互转化的量总是平衡的
【答案】 B
【解析】 下丘脑不能产生渴感,各种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A项错误;血液中CO2增多刺激呼吸中枢兴奋,属于体液调节,而呼吸中枢兴奋引起呼吸肌收缩加快,从而使呼吸频率加快,是神经调节的结果,B项正确;正常情况下由于全身组织细胞不断消耗氧气,导致扩散进入组织液的氧气要多于回流的组织液中的氧气,C项错误;血浆从毛细血管动脉渗出生成组织液,大部分组织液可回流进入血浆,少部分组织液可透过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可见毛细血管处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相互转化的量不平衡,D项错误。
8.(湖北省黄冈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如图是人体组织局部切片示意阁,其中①③⑤表示体液,②④表示细胞,①⑤所在的位置是某些管道的切面。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②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液和组织液
B. 营养不良吋会造成①蛋白质过少而引起组织水肿
C. 血红蛋内、各种激素、尿素部可以在①处找到
D. 长期饮用弱减性水,会使①的pH明显升高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是人体组织局部切片示意图,其中①为血浆,②为毛细血管壁细胞,③为组织液,④为组织细胞,⑤为淋巴。
②为毛细血管壁细胞,②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A错误;由于长期营养不良,且自身蛋白质不断被消耗,细胞内缺乏合成蛋白质的原料,使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血红蛋内位于红细胞内,不能①处找到,C错误;长期饮用弱碱性水,由于人体中有缓冲物质的存在,人体的pH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D错误。
9. (2018·德州期末)诺如病毒会引起胃肠道感染,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患者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减少
B.患者体内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
C.为防止脱水需要及时补充生理盐水
D.患者内环境中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
【答案】 A
【解析】 严重的呕吐、腹泻会导致水分大量流失,进而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导致患者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患者需及时补充生理盐水,A项错误、C项正确;患者出现了发热症状,说明其体内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B项正确;患者内环境稳态失调了,其内环境中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会发生变化,D项正确。
10.如图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交换过程,A~E表示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相关结构,①~②是相关生理过程,则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A为呼吸系统,B为消化系统
B.图中C为泌尿系统,②表示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C.图中D可表示皮肤汗腺对废物的排泄作用
D.图中E表示体液,图示信息表明它可作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答案】 D
【解析】 图中E为内环境或细胞外液。
11.(2016·兰州模拟)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
B.神经递质、抗体等物质的合成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C.内环境中Na+浓度下降,会降低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答案】 B
【解析】 神经递质、抗体都是在细胞内合成的,合成以后被分泌到细胞外,故B项不正确。
12.关于人体内环境与健康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血浆等
B.内环境pH恢复正常是由于缓冲物质的存在
C.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会造成组织水肿
D.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机体的内环境就不能维持稳定状态
【答案】 D
【解析】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血浆等;由于缓冲物质的存在,内环境pH维持在7.35~7.45之间;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水肿;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但机体的内环境仍能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13.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式图,在①~⑤中应当用双向箭头表示的有几处( )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答案】 C
【解析】 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同时内环境中组织液与血浆之间、组织液与细胞内液之间相互渗透,故图中有3处应当用双向箭头表示,即①④⑤。
14.(2016·齐鲁名校协作体联考)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主要是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的
B.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较,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C.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为组织液
D.钙离子、呼吸酶、葡萄糖和血浆蛋白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答案】 B
【解析】 内环境主要是由血浆(非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的,A错误;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较,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B正确;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为组织液和血浆,C错误;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错误。
15.(2018·湖北省黄石市高三调研)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②中
B.①、②、③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C.①与②、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人体散失水分过多会导致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答案】 B
【解析】 神经递质分泌后进入组织液,故可以存在于②组织液中,A正确;据分析可知,①、②、③依次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B错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成分基本相同,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正确;人体散失水分过多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D正确。
16.(2016·河南洛阳检测)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大量出汗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C.正常人剧烈运动后,血浆的pH仍能维持近中性
D.当内环境稳态遭受破坏后,不一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答案】 D
【解析】 钠离子主要位于细胞外液,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A正确;细胞会消耗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也会将分泌物和代谢物释放到内环境中,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B正确;正常人剧烈运动后,乳酸进入血液,经过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血浆的pH仍能维持近中性,C正确;当内环境稳态遭受破坏后,一定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D错误。
17.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B.①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垂体释放的相关激素会减少
C.正常情况下,①~③的稳态维持只与神经和体液调节有关
D.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处渗透压下降,③处的渗透压明显上升
【答案】 A
【解析】 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双向箭头,组织液可以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可以回流到血浆,因此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组织液,它们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血浆中无机盐浓度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血浆渗透压下降,导致组织液增多,因此③处的渗透压也会下降。
18.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表示四种体液,①②表示有关的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D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__________;[ ]________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B体液是________,经过循环它由________________汇入C中。B、C的成分相近,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的________、HPO等离子有关。
(4)如果②代表O2,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________________(系统)协助完成;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细胞内液 A 组织液 (2)淋巴 左右锁骨下静脉 C(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或B(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3)无机盐、蛋白质 HCO
(4)呼吸系统、循环系统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析】 (1)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构成内环境,图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D细胞内液;绝大多数细胞周围的液体是A组织液,故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2)B体液是单向循环,故为淋巴,经过循环它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C血浆中。血浆和淋巴的成分相近,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3)C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血浆pH的调节依赖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故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HCO、HPO等离子有关。(4)如果②代表O2,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协助完成;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9.(河南省平顶山市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二生物试题)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的食物经①④到组织细胞中利用,主要依赖的系统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而经过②④⑤能实现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主要依赖的系统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正常机体内环境其理化性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保持相对稳定。
(2)图中的③主要依赖的系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简明句子归纳出内环境在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 渗透压 温度 酸碱度 泌尿系统 氧气 养料 二氧化碳 代谢废物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稳态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四大系统在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作用;识记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掌握内环境的意义、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稳态的生理意义。分析题图:①表示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②表示呼吸系统的气体交换;③表示排泄系统的排泄过程;④表示细胞从内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⑤表示细胞将代谢废弃物排到内环境中;⑥表示细胞与外界环境通过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据此答题。
(1)内环境是细胞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食物经过消化系统消化分解形成葡萄糖、氨基酸等小分子营养物质,然后通过循环系统经过血浆、组织液到达组织细胞中被利用,因此图中的食物经①④到组织细胞中利用,主要依赖的系统是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组织细胞通过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实现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温度和酸碱度等保持相对稳定,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2)③表示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其依赖的主要系统是泌尿系统。
(3)④表示内环境中可直接被细胞吸收利用的氧气和养料等,⑤表示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等排出细胞到达内环境。
(4)根据图示,细胞通过消化、循环、泌尿、呼吸等系统经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即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0.(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如图是人体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A液为________, B液为________, C液为________,三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________.图中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填标号)
(2)CO2不能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内环境 A和C 血液中CO2浓度比细胞中低
【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图形的分析和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分析图形A液中有很多组织细胞,所以A液是组织液。B液是在血管中所以是血浆。C是毛细淋巴管内的,所以是淋巴,这三者共同构成了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毛细淋巴管壁细胞里面是淋巴C液,外面是组织液A液,所以是A和C。
(2)CO2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主要取决于其浓度,其不能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血液中CO2浓度比细胞中低。
课件18张PPT。第29讲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高考一轮复习 全国版考纲解读3.考查角度:
(1)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相互关系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3)稳态的意义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1.考纲要求:
(1)稳态的生理意义 Ⅱ2.高频考点: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稳态及调节机制例1.1:1.人体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血浆、组织液、淋巴存在部位不同
B.血浆成分能够进入淋巴管,变成淋巴
C.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基本相同
D.细胞外液中的很多成分是细胞合成分泌的典例讲解考点一 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B由于毛细淋巴管的特殊结构,血浆无法逆流入淋巴管变成淋巴,B项错误变式训练变式训练1.1:(2019·太原模拟)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④组成的
B.②中含激素、乳酸、消化液、CO2等物质
C.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③→④
D.若该组织为胰岛,则进食后短时间内左侧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低于右侧由图可知①淋巴②血浆③组织液④细胞内液存在于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B错误血糖含量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进入血液中,故左侧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高于右侧,D错误变式训练变式训练1.2:下列各组物质中全是内环境的成分的是 ( )
A.O2、血红蛋白、H+
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 、膜上载体
D.Na+、 、葡萄糖、氨基酸D组成细胞的结构物质载体不属于内环境成分,C错误在于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AB错误典例讲解例2.1: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血浆渗透压只与无机盐离子含量有关
B.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维持细胞外液pH
C.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与载体蛋白有关
D.运动时水盐大量排出体外,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
A 考点二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稳态及调节机制 血浆蛋白也是维持血浆渗透压的重要物质,A项错误变式训练变式训练2.1:(2015·江苏高考)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 ( )
A.Na+浓度
B.渗透压
C.K+浓度
D.O2 浓度B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不断消耗O2,细胞内液O2浓度低于组织液,故D项错误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故A项错误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中,故C项错误典例讲解例2.2: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D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发生在内环境(细胞外液)中故D 错 考点二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稳态及调节机制 A.图甲中内环境包括a液、c液和d液
B.图甲中b液减少可能会造成组织水肿
C.图甲中a液中的O2到达d液最少需穿过4层生物膜
D.图乙可说明内环境的稳态是由神经-免疫系统维持的变式训练2.2:图甲为人体某组织局部示意图,图乙表示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机制。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变式训练B甲中a液是血浆,b液是淋巴,c液是组织液,d液是细胞内液,内环境不包括d液,A错误图乙可说明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D错误a液中的氧气先穿过1毛细血管壁(2层生物膜),再穿过3细胞膜(1层生物膜),到达d液,共3层生物膜,C错误A.人体清除衰老细胞体现的是图中②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B.图中③神经系统均可直接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
C.坎农提出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结果
D.当内环境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甚至出现组织水肿变式训练变式训练2.3:如图为机体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D目前普遍认为的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并不是坎农提出的清除功能或间接地调控内分泌腺的活动1.(2019全国卷III·5)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
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真题再现D属于无氧呼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发生在组织液中,D错误2.(2019浙江4月选考·16)下列关于动物细胞物质交换的叙述,错误的是
A.单细胞动物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B.骨骼肌细胞通过细胞膜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
C.保持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物质交换的必要条件
D.多细胞动物都必须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真题再现D多细胞动物的部分细胞可以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例如蛙的皮肤细胞可以直接从外界吸收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D选项错误3.(2018海南卷·9)下列属于内环境的是
A.淋巴管内的液体
B.输尿管内的液体
C.汗腺导管内的液体
D.消化管内的液体真题再现A输尿管内的液体、汗腺导管内的液体、消化管内的液体均属于外界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淋巴管内的液体属于内环境,A正确。4.(2018浙江卷·1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
B.血管中的药物需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
C.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肿胀
D.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真题再现A心肌细胞的有氧呼吸不断产生O2,使其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其生活的内环境,A错误真题再现5.(2018海南卷·11)向实验狗的颈动脉内灌注高渗盐水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A.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增加
B.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减少
C.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尿量增加
D.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尿量减少向实验狗的颈动脉内灌注高渗盐水后,会导致实验狗的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尿量减少,B正确B真题再现6.(2017新课标Ⅲ卷·4)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0.9%的NaCl溶液为等渗溶液,所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不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上升,但是机体血浆量会增加,当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会恢复到注射前水平C真题再现7.(2017新课标Ⅰ卷·31)(8分)
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_______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___________,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_______。
(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血浆增加降低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感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