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欣赏课《打枣》 教材分析:
《打枣》是一首活泼、风趣的唢呐独奏乐曲,旋律具有河北民间音乐风格。独奏者运用“咔腔”的演奏方法,用两只唢呐,大唢呐(音色低沉)代表爷爷,小唢呐(音色明亮)代表孙女,生动的表现了爷孙打枣的欢乐情景。 这首乐曲属于中国民间乐曲的结构形式,具有一定的即兴性,由两个主旋律与乐队相互配合演奏,是循环体结构。 教材分析:
乐曲分为三个部分。开始是散板的引子,小唢呐高亢、明亮的音调奏出。
第一部分,唢呐与乐队一起奏出了欢快的旋律。
第二部分是乐曲的主要部分,有两个主要旋律,第一个旋律节奏先舒展后密集,第二旋律诙谐、风趣,好像说话一样。
第三部分是主体乐段的压缩再现,最后在模仿“笑声”的旋律声中结束。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分辨乐器音色的能力,但由于传统的中国民族吹管乐器普及不够,很多学生,特别是城市的学生,对其知之甚少。我想在音乐课堂中,学生通过了解民族乐器和欣赏民族民间音乐,让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植根生长!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欢快、风趣的情绪,并能联想爷爷和孙女打枣的情景,感受乐曲结尾处唢呐模仿的“笑声”。
2、通过欣赏《打枣》,使学生认识民族乐器唢呐,并能分辨其音色。
3、能分辨主题音乐出现的次数,并学唱主体旋律。
教学重点:
1、学生能简单哼唱主题旋律。
2、通过对比的方式,听辨出吹管乐器的不同音色特点。
3、在欣赏过程中,了解音高、速度对音乐形象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分辨主题旋律出现了几次。
2、在聆听中启发学生想象、理解乐曲、音乐形象。 教法与学法:
教法:本节课我设计了体验法、对比法、图谱法、想象法来进行教学。
学法: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在《打枣》音乐片段伴奏下,孩子们有节奏的走进教室。
设计意图:运用体验法,初步感受唢呐音色,体会乐曲情绪。
谈话导入:听了这段音乐,你们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运用想象法,让孩子们充分展开想象,拓展思维,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打 枣》
聆听全曲,引导孩子们感受乐曲情绪,分辨主奏乐器--唢呐。
设计意图:初步体验全曲,引导出主奏乐器-唢呐。
唢呐哨片唢呐杆碗儿 kàng
高 亢 明 亮
设计意图:使孩子们了解唢呐的形状和组成,知道其音色特点。 分段聆听:
1、聆听《打枣》引子部分。
速度:自由
乐器:小唢呐
表现情景:欢快的农村庭院 分段聆听:
2、聆听《打枣》第一部分。
速度:慢起转向中速
乐器:唢呐、乐队
表现情景:打枣的欢乐情景 分段聆听:
3、聆听《打枣》第二部分。
速度:中速、稍快
乐器:大小唢呐、乐队
表现情景:祖孙打枣的情景
背唱主题旋律: 分段聆听:
4、聆听《打枣》第三部分。
速度:渐快
乐器:大小唢呐、乐队
表现情景:祖孙对话、笑声
设计意图:通过分段聆听,运用图谱法、体验法,针对四个乐段的体验,知道了速度和音色对音乐形象对的影响。对作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听赏祖孙对话部分:大唢呐小唢呐 hún
低 沉 浑 厚 chè
清 脆 透 彻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对比法聆听乐曲,使孩子们进一步了解了乐曲的速度,和不同音色塑造的音乐形象,对爷爷、孙女的音乐形象有了初步的感知。1、引导学生听辨主体旋律共出现了几次?(5次)
聆听全曲:设计意图:对音乐有再次体验,同时也是本课的难点,在前面分段聆听的基础上,孩子们能轻松的听辨出主旋律出现的次数。谈谈你的收获设计意图:运用想象法,激发孩子们的思维,加深对乐曲的感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