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17 古诗三首
作家名片: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主要作品:《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duàn chǔ gū fān
断 楚 孤 帆
中断 清楚 孤独 帆船
断开 楚国 孤单 一帆风顺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从中间断开。
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中断
楚江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天门山被浩荡的长江从中断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里被激起回旋。
两岸青山相对出,
两岸的青山夹江相对,雄姿扑进眼帘,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天门山是什么样子的呢?水又是什么样子的?
高大雄伟,陡峭险峻
碧绿清澈
第一句诗会让人联想到什么景象?
这一句诗让人联想到天门本来就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天门”才中间断开而成为东西两山,借山势写出了水的汹涌。
第二句诗中的“回”字有什么作用?
一个“回”字,把江水翻滚抛掷、变化无穷的状态全表现出来了,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单独、一个。
突出,出现。
两岸青山相对耸立,一叶孤舟乘风破浪,从水天相接的天边驶来。
出
孤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为什么李白不说“两岸青山相对立”而说“两岸青山相对出”?
本句诗写远望天门山所见的雄姿,这里的“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途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诗的三、四两句有什么联系?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远望天门山所见的雄姿。下句则点明“望”的立脚点是“日边来”的“一片孤帆”。描绘出了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
这首诗思想感情:
通过对天门山壮丽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歌颂。
课后搜集与分享
你还知道哪些风景点?那里的景色怎样?和你的朋友分享一下吧!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
楚江开
碧水东流
至此回
山水相映
青山
相对出
孤帆
日边来
以动写静
孤帆乘风破浪
长江灵秀浩荡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在浙江省杭州市,为全国重点名胜区。汉时称圣湖,唐时因湖在城西,始称西湖。古来人们一直用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练的语言对它的景色做出了不同的概括,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说法首推西湖十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曲院风荷、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双峰插云、三潭印月。
作家名片: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主要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也。
波光闪动的样子。
云雾迷茫的样子。
正显得美。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潋滟
方好
空蒙
亦
第一、二句诗哪几个字提示了我们天气?
诗人告诉我们晴天和雨天的西湖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晴天:水光潋滟
雨天:山色空蒙
雨天的西湖
“好”和“奇”字有什么好处呢?
“好”和“奇”分别写出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合适。
浓抹:浓艳华丽的打扮。抹,涂脂抹粉。
淡妆:淡雅朴素的装饰。
可以;如果。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丽多娇。
欲
浓抹
相宜
淡妆
为什么苏轼要把西湖比作西子,“西湖”与“西施”之间有什么相通之处?
“西湖”与“西施”的名字里都有一个“西”字;“西湖”景美,“西子”人美。它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美。
这首诗是写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晴方好
雨亦奇
借景抒情
比西子
总相宜
贴切比喻
浓淡俱佳
晴雨皆美
望洞庭
[唐]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律诗分为四联: 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自由读一读古诗,对照注释,说说每句诗是什么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面的波光。
未经打磨的铜镜。
诗意:秋夜,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无风,平静得如同未经打磨的铜镜一样。
互相映衬。
湖光
相和
镜未磨
“潭面无风镜未磨”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诗人为什么要写无风的潭面?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比喻洞庭湖。
比喻洞庭湖中的君山。
诗意: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小小的青螺。
白银盘
青螺
比喻:
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白银盘”,将湖中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合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象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碧绿
恰似白色的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想象:
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一只小小的青螺,在诗人的想象中,洞庭山水成了一件完美的艺术品,给人以莫大的视觉享受。
《望洞庭》是一首易懂的描写景物的诗,以秋天的月夜遥望的角度来写。它将洞庭湖比喻为一面镜子,将远望的山比喻成青螺,远望的洞庭湖比喻成白银盘,绘制了一幅美不胜收的洞庭山水图。
山水
君山
湖月
潭面
望洞庭
洞庭湖
山水一体
景色迷人
相和
如镜
青色
和平宁静
山水相衬
青螺
《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收集苏轼和李白描写祖国山水的其他作品,并品析背诵。
2.你有喜欢的某一处风景吗?请你以小短文的形式展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