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前221年
220年
2017年
589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
分裂
秦汉
统一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南朝
第四单元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中国历史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短暂统一,长期分裂,多个政权并列,政局纷乱复杂。
梳理一下本单元政权分立的历史,将政权名称填入下列示意图中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不同思想、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往、交流和融合。
中国风宽屏可编辑分层动态多图表模板
工作计划\总结汇报\述职报告\商业展示\课件制作等适用
目录
交往中的冲突——淝水之战
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
目录
交往中的冲突
——淝水之战
苻坚
前秦统一北方
王猛
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战争时间
交战政权
交战民族
主要人物
著名典故
战争结果
一、交往中的冲突——淝水之战
战争时间 383年
交战政权 前秦 VS 东晋
交战民族 氐族 VS 汉族
主要人物 苻坚 VS 谢安
著名典故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
战争结果 前秦战败,之后前秦瓦解,北方再度分裂混乱
民族矛盾问题突出
一、交往中的冲突——淝水之战
交流中的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这首敕勒族民歌产生于北魏时期。《敕勒歌》原本为鲜卑语,后译为汉语。
“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
——《魏书·序纪》
二、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拓跋鲜卑进入中原
386年,鲜卑人拓跋珪重建代国,稍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建都平城。
439年,拓跋焘领导北魏武力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时期。
二、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的统治地盘是中原地区,而鲜卑拓跋部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北方地区不免困难重重。
穿越历史
二、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初来单马执鞭,返去从车百辆。
——(北齐)魏收:《魏书·公孙长传附公孙轨传》
北魏初期,中央官吏按等级得到战争中掠得的财物和人口,地方官只要上交一定数量的实物,就可以任意搜刮百姓。
二、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百官无禄”
北魏落后的文化和统治方式
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改革迫在眉睫
二、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他四岁即皇帝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即位19年时,冯太后去世,开始独揽朝政。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孝文帝)雅号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意,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才藻富瞻,好为文章,诗歌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纪下》
孝文帝早已经深受汉文化影响 ,接受了汉文化
二、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初来单马执鞭,返去从车百辆。
——(北齐)魏收:《魏书·公孙长传附公孙轨传》
始班俸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死。
——(北齐)魏收《魏书·高祖纪上》
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俸禄每三个月发放一次,以每年十月为起始。同时,对贪污行为制定了更为严厉的惩罚措施。
整顿吏治
二、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平城
洛阳
迁都洛阳
二、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并非一帆风顺:
北人恋本,忽闻将移,不能不惊扰也。
——(北齐)魏收《魏书》
太子恂自平城将迁洛阳,元隆与穆泰等密谋留恂,因举兵断关,规据陉 (xíng)北。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孝文帝改革遭到哪些人的反对?
以太子恂为代表的的贵族官僚守旧派
二、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为什么迁都洛阳?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北齐)魏收《魏书》
迁都理由:
(1)虽实现局部统一,但民族隔阂严重,文化冲突剧烈;
(2)平城接近故土,崇尚武力,难以文治,改革阻力大;
(3)洛阳是中原政治和文化中心,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等建都之地,有利于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
二、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革衣服之制……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
——《魏书·高祖纪下》
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高祖纪下》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赖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贺楼 楼
对鲜卑族“定姓族”……并鼓励其与汉族高门通婚。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穿汉服
说汉语
改汉姓
联汉姻
汉化措施
二、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措施
整顿吏治
迁都洛阳
实行俸禄制
严惩贪官污吏
迁都洛阳
巩固统治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联汉姻
汉化措施
孝文帝汉服出御图
二、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汉化措施
穿汉服
D
有利于鲜卑族和汉族加深认同,巩固统治
说汉话
A
打破语言障碍,便于鲜卑族与汉族的交流学习
改汉姓
B
减少民族隔阂,缓和民族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
联汉姻
C
促进鲜卑与汉族的交往和民族交融
二、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自晋、宋以来,好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分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二
孝文帝改革有哪些影响?
于是斯文郁然,比隆周汉。——(北齐)魏收《魏书》
南朝官员陈庆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道:
二、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的历史影响
整顿吏治
迁都洛阳
汉化措施
——为改革实施创设有利的政治环境
——加强与汉族的交往,促进洛阳的繁荣
——增强北魏实力,减少民族隔阂,促进民族交融
二、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
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孝文帝?
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增强北魏实力,促进民族融合,推动社会进步。
但从鲜卑族拓跋部角度看,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丧失勇武之气,导致鲜卑族的分裂和消亡。
二、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南北朝的并立
二、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交融中的发展
——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狩猎图》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北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
游牧
农耕
生产方式的交融
三、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
边境汉人《二牛抬杠图》
汉族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畜牧业
生产方式的交融
边境汉人《放牧图》
三、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
汉族士大夫在烧烤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穿裤褶服的南朝汉族乐队
生活习俗的交融
生活习俗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和交融
三、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鲜卑人乐舞图》---鲜卑人以汉族礼仪形式的歌舞表演
观察图片,结合课本88页第三段文字,说一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在思想文化、社会习俗、民族心理方面的表现是怎样的?
文化艺术的交融
三、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
1.表现:
1)生产生活:相互学习
2)政治制度:实行君主专制
3)思想文化: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4)社会习俗:相互借鉴
5)民族心理: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三、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
汉族
羯
鲜卑
氐
羌
匈
奴
中华
文明
汉族
匈
奴
2.意义:
北方少数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
淝水之战
交往中的冲突
交流中的融合
孝文帝改革
知识总结
交融中的发展
前221年
感知历史
220年
2017年
589年
分裂
统一
907年
统一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政权分立
民族交融
【答案】 1-5:CDDCC
6-10:DBDCD
巩固提升
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鲜卑人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1)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
(3)分析情境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
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话,与汉联姻。
北魏孝文帝改革。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