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课将引导学生从观察熟悉的小池塘入手,进而认识、分析生态系统的构成。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观察池塘”、“分析生态系统”。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池塘生物的组成,分析池塘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出池塘生物间的食物链、食物网。在观察、记录、讨论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的基础上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学习简单的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在进行这一系列活动的同时培养学生与同伴和谐相处、合作研究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收集一些生态系统的构成资料。
设计理念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科学课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通过实地观察、调查、记录、讨论等科学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概念;通过选点观察、取样记录、归纳统计,并用概念图展示研究成果;通过小组合作研究、集体交流等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素养,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找出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植物。
2.能通过类比说出生态系统的构成。
3.能正确分析出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4.能以合理形式正确记录观察结果。
5.能用恰当的形式描述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6.能有根据地对研究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学习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生态系统的构成,学会简单的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学习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生态系统的构成,学会简单的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三个阶段
学习内容
教师行 为
期望学生行为
教师个性
化设计
自主学习阶段
一、导课
有人说小池塘也是一个大世界,究竟他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这节课我们就以池塘为例,理解什么是生态系统以及它是怎样构成的?首先让我们从观察池塘开始吧!板书课题:小池塘 大世界
二、观察池塘,揭示定义
1、师出示学法指导:仔细观察池塘,找出其中生长着哪些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分析这些生物生活所需要的条件。(同学们把书打到48、49,小组交流,组长做好记录,并完成表格。(组长组织组员做好展示准备)
2、交流小结:
(1)观察到的生物有:鱼、虾、河蚌、螃蟹、水草、荷花、鸭子、浮游生物、鹬
(2用你们观察到生物写出食物链。
水草(荷花)------- 鱼 (虾)------- 螃蟹-----鹤
浮游生物------鱼 (虾)-------鸭子
除了这些生物老师这里也观察到了生物,看它们的食物关系。(课件出示)
这些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食物网(课件出示)
(3)离不开的外界条件:阳光、水、空气、土壤、温度、湿度等
谈话导入
讨论资 料
学生自由交流
1、师:歌声让学生回顾池塘的生物,激发兴趣。
2、利用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了解生态系统的构成
合作交流阶段
三、合作探究
3、小组探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生物或条件进行假设。(课件出示问题)
a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如果池塘中缺少了某中生物(如水草),池塘中的其他生物会受到怎样的影响?(没有了水草,一些吃草的鱼可能会饿死,水鸟吃不到鱼就会飞走。。。。。。)
B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如果外界条件发生了改变(如温度降到0℃以下),池塘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水面会结冰,长时间的水面结冰,会使水中含氧量减少,会影响生物的生长,会使鱼虾等水中动物因长时间缺氧而死亡。)
(2)归纳:通过刚才我们的假设我们发现了这池塘中的生物及非生物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呢?
(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4、定义生态系统:
像池塘这样,由水草、鱼、虾和各种细菌等生物及水、空气、阳光、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共同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被称为生态系统。(学生齐读)
那生态系统由生物和非生物共同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各种细菌;非生物包括水、空气、阳光、温度、土壤等。
教师引导学生
小组合作探究。通过阅读材料查找答案。
巩固达标阶段
一、填空
有些鸟类吃 ,大多数昆虫吃 ,植物通过
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并放出 ,土壤里的细菌分解着 。
板书设计
小池塘大世界
1.池塘里有鱼、虾、河蚌、螃蟹、水草、荷花、鸭子、浮游生物。
2.生产者:荷花、水草、浮游生物
消费者:鱼、虾、河蚌、螃蟹、鸭子
分解者:细菌
3.生态系统:
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
非生物:水、空气、土壤、阳光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