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PPT)
别名:诗余、曲子词、乐府、长短句等。
形式:有词牌,有标题,一般都是两段(片), 句子长短不一。
分类:按字数——小令、中调、长调。 按段落——单调、双调、三叠
派别:婉约(柳永、姜夔、李清照、秦观等) 豪放(苏轼、辛弃疾等)
词 的 常 识
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离别是人生难免的伤痛,古道长亭,芳草斜阳,曾演绎过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
在这众多的离别作品中,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堪称离别词中的绝唱。
雨霖铃
柳永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
时代: 北宋词人。
名号: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至屯田员外郎。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柳屯田世称、柳郎中。
仕途发展
柳永出身于仕宦书香门第。年轻时热衷于功名,三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却屡试不中,一生仕途抑郁不得志。
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还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还说:“何用浮名?且填词去!”遂落第。柳永索性“奉旨填词柳三变”,又在汴京苏州和杭州流浪了一段时期。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以后虽然也曾中第做官。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派别:柳永通晓乐律,是北宋词坛上第一个专力写词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内容: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流传: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有《乐章集》。
柳永是当时最著名的流行歌手。
文学成就
苏词与柳词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日:“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俞文豹《吹剑录》)
本词是作者晚年赴屯田员外郎任时作。黄昇《花庵词选》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宋仁宗颇好词,近臣有意拔擢柳永。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叫柳永按仁宗的旨意填词。柳作了一首《醉蓬莱》,其中“宸游凤辇何处”一句正与御制的真宗挽词暗合,仁宗感到不快,以此对他冷淡。所以柳永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为此词人在赴任时的那种羁旅行役之情,沦落飘泊之感是可以想见的,何况又要与自己心爱的人相别。宦途失意的压抑,与恋人别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内心充满哀怨,于是作此《雨霖铃》以寄别恨。
写作背景
“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代教坊大曲,一作“雨淋铃”,来源于唐明皇李隆基与其爱妃杨玉环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唐明皇在南下逃亡的途中,迫于当时的形势,不得已在马嵬坡缢死杨玉环。后唐玄宗入蜀,到了斜口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后来,人们使用这支曲子来表达离愁别恨,“雨霖铃”也就成了离愁别恨的象征。
“雨霖铃”的由来:
朗读节奏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听 课 文 朗读 体会作者感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朗读全文,找出全文主旨句?
哪些词语说明是离别之情呢 ?
长亭、兰舟催发、念去去
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离别难)
下阕:想象中的别后孤寂凄清的情景
(思念苦)
整体感知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时和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情。
把握诗象,感受诗情,
体味诗境,领悟诗意。
意象:诗中选取的包含诗人思想感情的人、事、物、景。
意境:作者运用各种意象和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鉴赏诗歌的简单方法
互动,探讨
1 词人分别的时间、地点是什么?
2 词人分别时是怎样的心情?
3 词人分别时的动作、情态怎样?
4 哪句话是本词的过渡句?
5 你最喜欢哪句词?为什么?
6 用简炼的语言概括上下阕的内容.
7 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研习文本: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句词描绘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寒蝉—节令
长亭—地点
晚—时间
骤雨初歇—天气
这一句用 “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突出表现了词人离别时悲凉的感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时值深秋,暮色苍茫,你送我到长亭,骤雨刚刚停歇,寒蝉发出凄凄悲鸣。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催发。
依依不舍
留恋情浓
写出离别之迫切
矛
盾
在都城门外设宴饯别,却因将要分别没有了情绪;多想再留恋一会儿,船夫却催着出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握着手泪眼相互凝视,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一句也说不出。
词的上片描写了词人柳永与自己的恋人分别时的情景,请从文中找出一个最能打动人心的细节来,并说说这个细节妙在何处?
词人离别的愁绪如
千里烟波般的绵长
沉沉雾霭般的浓重
楚地天空般的深沉、苍茫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比喻
其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关联?
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表达了什么情感?(诗歌最常见问题)
这两句诗借景抒情,借浓重的暮霭和烟波写出了作者无尽的愁情,即对前途和爱情的无限惆怅。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上阕:
皆
离别难
写实
景语:
情语: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
雨初歇。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
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写虚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离别以后虽然还会有良辰好景,却无人共赏,等同虚设。
离别了恋人,虽有万千深情蜜意,又能向谁来倾吐呢?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今晚酒醒梦回,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我的小船停泊在岸边,只见习习晨风吹拂着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梢头。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请问它好在哪里?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把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表现出别后的凄凉。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酒 柳 风 月
赏析名句:
2.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特定的时刻里
——“酒醒”之后
答 案 2 :
以设问推想今晚酒醒之后的情景。且杨柳、岸、晓风、残月名词叠用,融情入景,渲染了凄凉的气氛和情怀。
把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
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赏析名句: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
“月有阴晴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苏轼)
关于杨柳和月:
关于风:
“原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曹植
柳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留送别
离愁别恨,
寂寞凄凉
秋风带来的是凉意和凄凉
古人用“杨柳”作为赠别的信物,它成了送别的象征;
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也是这一时刻,“晓风”意味着别离;
“圆月”是团聚的象征,“残月”含离别之意。
词人选取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三种象征离别的典型景物,描绘了想像中“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凉景色。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点 染 手 法
“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
“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
如: 念去去点明离别之情
用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色渲染烘托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点出离别冷落。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进一步渲染离别时的凄清
皆
下阕:
相思苦
写虚
景语: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
风残月。
情语: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寒蝉、长亭 勾勒环境
离别之前 景语
骤雨初歇 渲染气氛 实写
都门帐饮 情事
离别时刻 无绪 留恋 情语
执手相看 凝噎 情态
烟波暮霭 别后去向(设想)景语
清秋伤别 点旨 情语
别后想象 晓风残月 别后情景(设想) 景语 虚写
良辰好景虚设 别后生活(设想)情语
千种风情无人说
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全文结构
离别之前 勾勒环境
离别之时 描写情态
离别之后 刻画心理
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
《雨霖铃》抓住了秋天的典型意象寒蝉、烟波、暮霭、晓风、残月渲染了凄清冷落的气氛,烘托了离别时的惆怅和痛苦之情,可谓情景交融。
采用白描手法,通过细节的刻画,写出人物不忍分离的情景,真挚感人。
上实下虚,前呼后应,层层深入,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
情景交融艺术手法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 。《雨霖铃》这首词,感情非常真挚,但基调却格外低沉。
景是“清秋节”,情是“伤离别”;以清秋之萧索,写离别之凄恻。后人称之为“离人心上秋”。
哀景写哀。情景交融,词韵谐婉,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不愧为宋代词坛上的一件精品。
景:
寒蝉凄切,骤雨初歇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杨柳岸、晓风残月
——凄苦冷清之景
情: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多情自古伤离别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无限惜别之恨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划线句好在哪里?
拓展阅读
答案:
叠用名词,情景交融,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氛围,引发出游子无尽的乡思。
《蜀相》杜甫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这两句诗的诗眼是 ,
渲染了一种 的气氛。
自、空
凄凉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
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抱负,改造世界,名垂后世。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成就多元化,要成名只有一条路——去当官。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 ——梁衡《读柳永》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到民间去的词作家。也许我们可以责备柳永没有大志,同为词人不像辛弃疾那样:“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不像陆游那样:“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时势不同,柳永所处的时代正当北宋开国不久,国家统一,天下太平,经济文化正复苏繁荣。京城汴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新兴市民阶层迅速形成,都市通俗文艺相应发展,恩格斯论欧洲文艺复兴时说,这是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市民文化呼唤着自己的文化巨人。这时柳永出现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市民文学作家。他在市井这块沃土里酣畅淋漓地发挥了自己的才华。 ??????????????? ——梁衡《读柳永》
《雨霖铃》与《念奴娇》比较鉴赏,体味豪
放、婉约两派词风的不同。
赤壁怀古
雨霖铃
意象
人事
情感
壮美
豪迈
悲愤
壮志难酬之恨
指挥若定谈笑却敌
凄美
缠绵
凄凉
清秋离别之恨
执手相看无语凝噎
寒蝉烟波杨柳残月
大江乱石
惊涛峭壁
苏轼
柳永
豪放
阳刚之美
粗犷豪迈雄伟刚劲,给人惊心动魄崇敬景仰之情
得阳刚之美者如霆如电如重山峻崖如长风出谷如决大河如奔骐骥
婉约
阴柔之美
秀雅恬静安适柔媚,给人心旷神怡轻松愉悦之情
如升初日如云如霞如烟如清风如幽林曲涧如珠玉之辉
????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鹤冲天(1022年)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锦榻绣被之中,当时歌伎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柳永晚年穷困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
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柳词从题材方面看,大体可分三类:写都市生活和风光;写妇女生活、愿望和男女间的恋情;写羁旅行役之苦。他的《乐章集》有词近二百首。他的词在艺术表现上自成风格,大部分作品以白描见长,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柳永以当时的新声慢曲,取代了唐五代的旧有小令。两宋慢词的时代,实自柳永开启的。
本词是作者晚年赴屯田员外郎任时作。黄昇《花庵词选》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宋仁宗颇好词,近臣有意拔擢柳永。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叫柳永按仁宗的旨意填词。柳作了一首《醉蓬莱》,其中“宸游凤辇何处”一句正与御制的真宗挽词暗合,仁宗感到不快,以此对他冷淡。所以柳永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为此词人在赴任时的那种羁旅行役之情,沦落飘泊之感是可以想见的,何况又要与自己心爱的人相别。宦途失意的压抑,与恋人别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内心充满哀怨,于是作此《雨霖铃》以寄别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