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章末复习提升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章 章末复习提升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11-16 11:1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三角形解的个数的确定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不能唯一确定三角形,解这类三角形问题可能出现一解、两解、无解的情况,这时应结合“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此时一般用正弦定理,但也可用余弦定理.
(1)利用正弦定理讨论:若已知a、b、A,由正弦定理=,得sinB=.若sinB>1,无解;
若sinB=1,一解;若sinB<1,两解.
(2)利用余弦定理讨论:已知a、b、A.由余弦定理a2=c2+b2-2cbcosA,即c2-(2bcosA)c+b2-a2=0,这是关于c的一元二次方程.若方程无解或无正数解,则三角形无解;若方程有唯一正数解,则三角形一解;若方程有两不同正数解,则三角形有两解.
2.三角形形状的判定方法
判定三角形形状通常有两种途径:
一是通过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化边为角(如:a=2RsinA,a2+b2-c2=2abcosC等),利用三角变换得出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此时注意一些常见的三角恒等式所体现的角之间的关系.如:
sinA=sinB?A=B;sin(A-B)=0?A=B;sin2A=sin2B?A=B或A+B=等;
二是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化角为边,如:sinA=(R为△ABC外接圆半径),cosA=等,通过代数恒等变换求出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
3.解三角形应用题的基本思路
解三角形应用题的关键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来解决.其基本解题思路是:首先分析此题属于哪种类型的问题(如:测量距离、高度、角度等),然后依题意画出示意图,把已知量和未知量标在示意图中(目的是发现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最后确定用哪个定理转化,哪个定理求解,并进行作答.解题时还要注意近似计算的要求.
题型一 利用正弦、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解三角形的一般方法是:
(1)已知两角和一边,如已知A、B和c,由A+B+C=π求C,由正弦定理求a,b.
(2)已知两边和这两边的夹角,如已知a,b和C,应先用余弦定理求c,再应用正弦定理先求较短边所对的角,然后利用A+B+C=π,求另一角.
(3)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如已知a,b和A,应先用正弦定理求B,由A+B+C=π求C,再由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c,要注意解可能有多种情况.
(4)已知三边a,b,c,可应用余弦定理求A,B,C.
例1 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长分别为a,b,c,设a,b,c满足条件b2+c2-bc=a2和=+,求A和tanB的值.
解 由余弦定理cosA==,0°因此A=60°.在△ABC中,C=180°-A-B=120°-B.
由已知条件,应用正弦定理+====
=+,从而tanB=.
跟踪演练1 如图,△ABC中,AB=AC=2,BC=2,点D在BC边上,∠ADC=45°,求AD的长度.
解 在△ABC中,∵AB=AC=2,BC=2,由余弦定理,得cosC==,
∴sinC=;在△ADC中,由正弦定理得,=,∴AD=×=.
题型二 与解三角形有关的综合问题
该类问题以三角形为载体,在已知条件中设计了三角形的一些边角关系,由于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都是关于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等式,通过定理的运用能够实现边角互化,在边角互化时,经常用到三角函数中两角和与差的公式及倍角公式等.
例2 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满足(2a-b)cosC=c·cosB,△ABC的面积S=10,c=7.
(1)求角C;
(2)求a,b的值.
解 (1)∵(2a-b)cosC=ccosB,
∴(2sinA-sinB)cosC=sinCcosB,
2sinAcosC-sinBcosC=cosBsinC,
即2sinAcosC=sin (B+C),
∴2sinAcosC=sinA.∵A∈(0,π),∴sinA≠0,
∴cosC=,∴C=.
(2)由S=absinC=10,C=,得ab=40.①
由余弦定理得:c2=a2+b2-2abcosC,
即c2=(a+b)2-2ab(1+cos),
∴72=(a+b)2-2×40×.∴a+b=13.②
由①②得a=8,b=5或a=5,b=8.
跟踪演练2 在△ABC中,a、b、c分别是三个内角A、B、C的对边,若a=2,C=,cos=,求△ABC的面积S.
解 因为cosB=2cos2-1=,所以sinB=.
所以sinA=sin(π-B-C)=sin
=sincosB-cossinB=.
由正弦定理,得c==,
所以S=acsinB=×2××=.
题型三 正弦、余弦定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应用解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下列四步:
(1)分析题意,准确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所求,尤其要理解题中的有关名词、术语,如坡度、仰角、俯角、视角、方位角等;
(2)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并将已知条件在图形中标出;
(3)将所求问题归结到一个或几个三角形中,通过合理运用正弦、余弦定理等有关知识正确求解;
(4)检验解出的结果是否具有实际意义,对结果进行取舍,得出正确答案.
例3 如图,a是海面上一条南北方向的海防警戒线,在a上点A处有一个水声监测点,另两个监测点B,C分别在A的正东方20km和54km处.某时刻,监测点B收到发自静止目标P的一个声波信号,8s后监测点A,20s后监测点C相继收到这一信号,在当时气象条件下,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km/s.
(1)设A到P的距离为xkm,用x表示B,C到P的距离,并求x的值;
(2)求静止目标P到海防警戒线a的距离PD(精确到0.01km).
解 (1)由题意PA-PB=1.5×8=12(km),PC-PB=1.5×20=30(km).
∴PB=(x-12)(km),PC=(18+x)(km).
在△PAB中,AB=20km,
cos∠PAB===.
同理cos∠PAC=.
∵cos∠PAB=cos∠PAC,
∴=,解得x=(km).
(2)在Rt△PDA中,PD=PAcos∠APD=PAcos∠PAB=x·=≈17.71(km).
所以静止目标P到海防警戒线a的距离为17.71km.
跟踪演练3 甲船在A处、乙船在甲船正南方向距甲船20海里的B处,乙船以每小时10海里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行驶,而甲船同时以每小时8海里的速度由A处向北偏西60°方向行驶,问经过多少小时后,甲、乙两船相距最近?
解 设甲、乙两船经t小时后相距最近,且分别到达P、Q两处,因乙船到达A处需2小时.
①当0≤t<2时,在△APQ中,AP=8t,AQ=20-10t,
所以PQ=
=
==2.
②当t=2时,PQ=8×2=16.
③当t>2时,在△APQ中,AP=8t,AQ=10t-20,
∴PQ=
=2.
综合①②③知,PQ=2 (t≥0).
当且仅当t==时,PQ最小.
答 甲、乙两船行驶小时后,相距最近.
题型四 函数与方程思想的应用
与函数思想相联系的就是方程思想.所谓方程思想,就是在解决问题时,用事先设定的未知数沟通问题所涉及的各量间的制约关系,列出方程(组),从而求出未知数及各量的值,使问题获得解决,所设的未知数沟通了变量之间的联系.方程可以看作未知量与已知量相互制约的条件,它架设了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桥梁.本章在利用正弦、余弦定理求角或边长时,往往渗透着函数与方程思想.
例4 在△ABC中,已知A>B>C,且A=2C,b=4,a+c=8,求a,c的长.
解 由正弦定理得=,
∵A=2C,∴=,∴a=2ccosC.
又∵a+c=8,∴cosC=,①
由余弦定理及a+c=8,得cosC====.②
由①②知=,整理得5c2-36c+64=0.
∴c=或c=4(舍去).
∴a=8-c=.故a=,c=.
跟踪演练4 已知函数f(x)=sin2x--,x∈R.
(1)求函数f(x)的最小值和最小正周期;
(2)设△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c=,f(C)=0,若向量m=(1,sinA)与向量n=(2,sinB)共线,求a,b的值.
解 (1)∵f(x)=sin2x--
=sin-1,∴函数f(x)的最小值是-2,
最小正周期是T==π.
(2)由题意得f(C)=sin(2C-)-1=0,
∴sin(2C-)=1,
∵0∴2C-=,∴C=,
∵m∥n,∴=,由正弦定理得,=,①
由余弦定理得,c2=a2+b2-2abcos,
即3=a2+b2-ab,②
由①②解得a=1,b=2.
1.在三角形中,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大角的正弦值也较大,正弦值较大的角也较大,即在△ABC中,A>B等价于a>b等价于sinA>sinB.
2.根据所给条件确定三角形的形状,主要有两种途径:
(1)化边为角;
(2)化角为边,并常用正弦(余弦)定理实施边、角转换.
3.正弦定理是一个关于边角关系的连比等式,在运用此定理时,只要知道其比值或等量关系就可以通过约分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解题时要学会灵活运用.运用余弦定理时,要注意整体思想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