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20世纪50年代
美苏冷战,
两极格局形成
20世纪60、70年代
西欧、日本、第三世界、中国
多极化趋势出现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1991)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第24课
第25课
第27课
单元线索
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苏联人民举国欢庆。而当时担任美国驻苏联参赞的乔治·凯南却对身边的记者说:“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开始。”
以上材料中乔治·凯南说的什么战争结束了,什么战争才刚开始?
VS
课程标准:(目标)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预习反馈
1、两极对峙格局中的“两极”指的是哪两极?
美国
苏联
一、“冷战”的兴起
二、“冷战”的表现
三、“冷战”的影响
课文结构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雅尔塔体系(1945-1991)
1.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1943年开罗会议
1943年德黑兰会议
1945年雅尔塔会议
1.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雅尔塔体系(1945-1991)
1.概念:
2.实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
美苏均势
3.基础:
4.作用:
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1943年开罗会议
1943年德黑兰会议
1945年雅尔塔会议
雅尔塔体系(1945-1991)
预习反馈
1、两极对峙格局中的“两极”指的是哪两极?
2、两极对峙主要采取什么方式?除此之外,还有别的方式吗?
美国
苏联
以“冷战”为主,“热战”为辅。
对峙的方式:-----冷战
“冷战”的概念(Cold war)
是指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展开的除战争以外的政治、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经济等方面的较量和对抗。
思考:双方均有超强的军事实力,为何不直接武力对抗而要以冷战形式存在?
实力均势、核威慑、人民渴望和平
一、“冷战”兴起的背景
1、战后国际力量的对比
材料一
这次战争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
——斯大林
材料二
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固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罗斯福(1944年)
二战后,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二战后,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材料三
苏联“狂热地坚信,它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协。它坚信,如果苏联政权要得到巩固,那么搞乱我国社会的内部和谐,破坏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损害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威,这种做法是可取和必要的”。
——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1946年)
材料四
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就是争夺世界霸权,苏联是美国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最主要障碍”,美国正积极扩充军备,准备针对苏联的战争。
——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
战后双方由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
(1)国家利益的冲突(最根本);
国际关系领域流传着19世纪英国首相巴麦尊的一句话:“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①战后双方失去了合作的基础(共同敌人法西斯被打败);
②美国将苏联看作其称霸全球的主要障碍;
③战后苏联努力确保东西部边界安全,进而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和扩大在世界上的影响。
(2)美苏两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
(3)两国(领导人)之间存在严重的猜疑和不信任,夸大了对方对本国的威胁;
(4)英国推波助澜的作用(丘吉尔“铁幕”演说);
一、“冷战”兴起的背景
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冲突是根本原因
1、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
2、战后主要国家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①欧日:普遍衰落;
②美国:头号政、经、军强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③苏联:唯一能与美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努力扩大世界影响,被美视为最大障碍;
3、战后美苏失去了合作的基础,两国都抱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势力的战略目标。
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冲突是根本原因
一、“冷战”兴起的背景
阵营
领域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
经济
军事组织
杜鲁门主义
1947(标志)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
1948马歇尔计划
1949经互会
北约 1949
华约 1955
“冷战”的主要表现:
二、“冷战”的表现——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
二、今日对手如何剑拔弩张——两极对峙格局形成过程
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在富尔敦发表演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背后,座落着所有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首都……所有的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受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和平砥柱》
1、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二、今日对手如何剑拔弩张——两极对峙格局形成过程
2、冷战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
1、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杜鲁门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我相信这种援助,在危机深重的时候,决不能根据零碎解决的办法。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应该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马歇尔提到的“援助”实质是什么?
美国想通过“彻底治疗”达到什么目的,起到了什么作用
客观上复兴了欧洲经济,稳定了资本主义秩序
援助西欧,控制西欧,稳定西欧资本主义秩序。
遏制苏联,最终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1948年—1952年,共有16国,接受了美国共131.5亿美元的援助。其中88%是赠与 ,其余贷
3、马歇尔计划
合作探究
解析“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及其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杜鲁门主义”:公开的反苏反共,实现美国的霸权。它的出台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目的在于通过帮助欧洲复兴经济、稳定政局,从而联合西欧各国一起对抗苏联。
(3)两者的关系:实质相同,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
但是,“马歇尔计划”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另外,“马歇尔计划”在客观上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产生过积极作用。
冷战高潮
美国向西柏林空运物资
美国以此造成了紧张的局势,渲染战争气氛,开始策划军事集团的建立。
二、“冷战”的表现——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
1948年,西方国家将在德国的占领区合并,实行货币改革。苏联切断西方占领区同西柏林间的水陆交通,并发行了新货币,这就是“柏林危机”。
冷战高潮
美国向西柏林空运物资
美国以此造成了紧张的局势,渲染战争气氛,开始策划军事集团的建立。
二、“冷战”的表现——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
1949年北约组织成立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二、“冷战”的表现——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
思考二 二战结束后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
材料: 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因此……每一缔约国……应单独并会同其他缔约国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
——《北大西洋公约》
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缔约国应……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
——《华沙条约》
思考:材料中两个条约的共同性质是什么?它们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
影响: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性质:军事同盟。
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序幕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
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
杜鲁门主义
共产党和
工人党情报局
划
马
歇
尔
计
政治
经济
美
成
立
经
互
会
苏
约
成
立
北
成
立
华
约
军事
二、“冷战”的表现——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
材料一:德国的分裂
材料二:
原子弹爆炸
核战威胁
材料四:朝鲜战争、侵越战争
材料三:火箭上天、美国登月
三、“冷战”的影响——两极格局形成影响
合作探究
美苏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有何影响?
社会主义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漫画——古巴导弹危机
“德国的分裂和柏林墙的修筑”
三、“冷战”的影响——两极格局形成的影响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它只是一堵墙
因为它,对面的亲戚和邻居都不能往来
近30年间有239人试图翻越而被处死
1、全面冷战:德国的分裂和柏林墙的修筑
三、无形的对抗,有行的伤害——两极对峙造成的影响
全长169.5公里。墙高约3.6米。沿墙修建了253个了望塔、136个碉堡、270个警犬桩。
1961 年柏林墙建起后,上面逐渐出现了大量涂鸦作品。由俄罗斯艺术家弗鲁贝尔创作于1989年的《兄弟之吻》,可算是其中最著名的。《兄弟之吻》描绘的是前民主德国领导人昂纳克和前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的亲吻,带有很强的讽刺意味。多年来,这幅涂鸦已经成为柏林著名的旅游景点。
冷颤?-冷战!
【兄弟之吻】
2004年4月3日,朝鲜金刚山, 韩国探亲者洒泪告别朝鲜亲人
1、全面冷战:朝鲜的分裂——二战后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三、无形的对抗,有行的伤害——两极对峙造成的影响
2006年,分离50多年的兄妹短暂重逢
这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朝鲜战争).
——美国总参谋长布莱德里利
古巴导弹危机使两国几乎到达核战争的边缘,但最后仍是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这说明什么?
美苏斗争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但又维持一种势均力敌的和平
美国人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越南战争(1961年—1975年)
1961年美国发动了所谓“特种战争。1965年, “特种战争上升为”局部战争”,美国海军陆战队在越南岘港登陆。
三、无形的对抗,有行的伤害——两极对峙造成的影响
消极:
1、造成了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
2、美苏核军备竞赛,世界受核战争的威胁。
3、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美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积极:
1、在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进步。
2、两大集团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VS
三、“冷战”的影响——两极格局形成影响
3、促使亚非拉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
(1950—1953年)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立即宣布援助韩国;命令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侵略朝鲜。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中朝军民联合抗击。
1953年,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1、朝鲜战争
“冷战”中的“热战”:
板
门
店
谈
判
(1953年)
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1、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
越南战争:美国人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
投下800万吨炸药,造成越南160多万人死亡和整个印度支那1000多万难民流离失所;
美国也损失惨重,战争长达12年,5.6万余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
2、越南战争:1955年—1975年
1961年美国发动了所谓“特种战争”。1965年, “特种战争”上升为局部战争”,美国海军陆战队在越南岘港登陆。
影响:美国霸权地位衰落。而苏联此时在军事实力上大体赶上了美国。
史实拓展
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见P74)
双方阵线、核心力量、对峙方式、体现的矛盾
雅尔塔
体系确立
美国
冷战
苏联
对抗
杜鲁门
主义
马歇尔
计划
北约
成立
经互会
华约
成立
德国
分裂
朝鲜半岛
分裂
朝鲜
战争
越南
战争
古巴
导弹危机
两极格局形成
全面冷战
局部热战
共产党与工人情报局
本课知识结构
讨论与探究:
通过本课的学习,结合社会现实,你能得到哪些重要启示?
启示
1、冷战对抗不是问题的出路;
2、和平合作才能共进共赢;
3、热爱和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4、综合国力是影响国际地位的决定因素
……
感悟历史
感悟历史
求同存异
理性克制
和平统一
两人(国)双方发生冲突时
解决祖国统一大业问题时
与别人(国)观点(制度)不同时
决定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
综合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