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二)
历 史 试 题(必修)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8题,每小题2分,共7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要求的。
1. 世界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说,没有任何的西方人在青铜器铸造方面能超过古代中国人。中国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是
A.原始社会末期 B.商周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2. 春秋时期,很多诸侯国都进行了赋税制度改革。如鲁国实行“初税亩”,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即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这些改革
A.实际是承认土地私有 B.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C.使齐鲁先后成为霸主 D.有利于打击豪强势力
3. 战国时期,人工施肥已较为普遍。韩非子说农夫耕作时“必且粪灌”;《荀子·富国篇》说:“掩地表亩,刺草植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由此可知,当时
A.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B.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
C.农民社会地位低下 D.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4. “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这首《竹枝词》描述的灌溉工具是
A. B.
C. D.
5. 有人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状,推断商代已出现牛耕,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近年又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中出土了铜犁。由此可以推知
A.文物史料真实可信 B.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为农具
C.铁犁牛耕始于商代 D.文献史料可与考古发现相佐证
6. 有学者在研究汉朝制度变革时指出:如果天下是块大奶酪的话,在一定时期内,奶酪的大小不变化,那么参与分这块奶酪的人越多,每个人得到的奶酪就越少,也就意味着参加分配的人实力就越小。这里描述的制度变革是
A.郡国并行制度 B.郡县制 C.推恩令 D.行省制
7.《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这一制度
A.使得官员之间相互倾轧 B.推动专制皇权走向顶峰
C.一定程度减少决策失误 D.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
8.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是活动的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据此可知“行中书省”是
A.中央的派出机构 B.皇帝的顾问机构
C.地方的自治机构 D.中央的并列机构
9. 魏晋时期修谱之风盛行,除了帝王将相的世系,一般世家大族的家谱也受到广泛重视。这一时期这种风气形成的制度性因素是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0.康熙皇帝曾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该局生产的产品
A.技术水平不高 B.生产成本低 C.主要面向市场 D.供皇室使用
11.在近代某次侵华战争期间,关于行军序列问题,日俄双方发生争执。日本福岛少将说:“理所当然日军应该排在纵队的最前面行进。”俄军指挥官说:“俄军亦在此次事变之初甚是尽力,故此排在最前行进之荣誉应归于俄军。”这次侵华战争指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12.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资政新篇》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它提出
A.保护小农经济 B.实现产品公有
C.发展资本主义 D.实行平均分配
1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五章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此内容规定了
A.三权分立原则 B.责任内阁制度
C.主权在民原则 D.自由平等原则
14.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是我党不同时期的领导人对党的某次会议重大影响的论述。该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15.1930年,闽西苏区掀起文化建设热潮,有一首红歌《你追我赶实在忙》唱道:“哥哥栽禾妹送秧,横直疏密要适当,但愿今年多产谷,支援红军打胜仗。”这反映出
A.苏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起来
B.苏区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C.苏区人民期盼结束内战的美好愿望
D.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
16.伊恩布鲁玛在《创造日本:1853~1964年》中记载:“日军先是于1937年之夏同蒋介石的精锐部队在周边展开了一场激烈厮杀。城市遭到轰炸,郊区的战斗趋于白热化,有二十五万中国人在战火中丧生,多为平民。”此次战役
A.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B.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中国的野心
C.使得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D.日军屠杀南京军民三十余万人
17.下图是解放战争某一时期形势示意图。以下描述与之相符的是
A.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B.人民解放军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C.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 D.国民党的长江防线被解放军突破
18.建国初期,中国民盟主席张澜说:“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新制度。”这一“新制度”是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制度扩大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截至2016年底,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了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此次选举统一届期、统一部署、统一指导、统一实施,参选率达到90%以上,优化了村(居)民委员会班子结构。这反映出我国
A.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了重大进展 B.已经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已经得到普及 D.能够保障人民间接行使民主权力
20.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已“不再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包括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内的混合型国家”。该学者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B.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 D.外国资本大量进入中国
21.下表反映了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情况。表中数据表明台湾对大陆投资呈快速増长趋势,这主要得益于
A.“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 B.“一个中国”共识达成
C.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 D.海峡两岸“三通”实现
22.彻底划清了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界限,从根本上维护了一个中国原则,使新中国走上了真正独立自主外交道路的外交方针是
A.“求同存异”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3.“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A.与尼克松会谈时 B.出席日内瓦会议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24.牛军在《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这一政策
A.成为国与国解决问题的基本准则 B.为全世界所有国家普遍接受
C.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25.《耿飚将军回忆录》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国际会议上的发言:“我们应该努力使朝鲜的停战状态转入和平状态。……采取措施来巩固朝鲜的和平,以便为和平统一朝鲜创造条件。”据此推断,该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不结盟运动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26.在尼克松政府表示希望同中国对话并采取改善关系的措施后,毛泽东随即公开表示:“如果尼克松访华,我高兴同他谈,不论作为旅游者,还是作为总统都行。”这表明当时
A.美国放弃遏制共产主义 B.美国与苏联的关系恶化
C.中美之间分歧基本化解 D.中美双方都有合作需要
27.外交“大智慧”是对高超的战略、策略思想的形象说法,也是对上乘外交斗争艺术的比喻。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他们都不乏“大智慧”。其中影响他们外交决策的根本因素是
A.时势变化 B.斗争艺术 C.国家制度 D.国家利益
28.2017年,联合国驻苏丹达尔富尔维和部队最高行政长官尼葛这样评价中国的工兵分队:“中国工兵非常出色,不仅为达尔富尔的和平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当地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国参与苏丹维和行动属于
A.构建新型的区域合作组织的行动 B.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中国与苏丹两国间双边外交活动 D.践行“结伴不结盟”新型国家关系
29.《世界文明史》指出:“英国的王权还从来没有被套上这么多的‘紧箍咒’。这个以往一直自以为只受制于上帝的权威,如今已完全受制于议会了,其神圣的光环已荡然无存。至此,国王的专权在英国已了无可能。”材料中的“紧箍咒”开始于
A.1832年议会改革 B.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
C.1688年“光荣革命” D.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制内阁
30.“它推翻了专制的国王,却保留了国王本身,它剥夺了国王的权力,却让国王继续存在。”“它”是指
A.英国“光荣革命” B.美国宣告独立 C.法国1875年宪法 D.俄国二月革命
31.在政府权力的制约方面,美国联邦宪法采取了在同一体制内对政府权力进行两向分割的做法,即横向分割和纵向分割。下列原则或制度属于政府权力“横向”分割的是
A.邦联制 B.人民主权原则 C.联邦制 D.三权分立原则
32.近代某次革命“体现出由人民掌权的趋势”,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这一革命是
A.法国大革命 B.法国巴黎公社革命
C.俄国十月革命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33.阅读漫画《革命后的俄国士兵》,找出士兵们在革命胜利后不可能遇到的现象是
A.士兵不必再去参加一战
B.俄国沙皇专制统治结束
C.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D.临时政府掌握实际政权
34.担任过十月革命时期《真理报》副主编的季诺维耶夫曾说:“二月革命胜利后,弗·伊(列宁)带着整个革命的现成政治图纸回到俄国。”“现成政治图纸”指的是
A.推翻罗曼诺夫王朝 B.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D.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5.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说明十月革命
A.是以武装斗争方式完成革命的 B.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道路
C.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成功的 D.借鉴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
36.某事件被称为“美苏冷战时期最严重正面对抗事件”,“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国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这次危机虽然仅仅持续了13天,美苏双方在核按钮旁徘徊”。材料中的这一事件是
A.马歇尔计划 B.美国侵略越南 C.杜鲁门主义 D.古巴导弹危机
3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和德国(联邦德国)由敌视转为和解。下列各项中,表明法德和解的最早的历史事件是
A.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B.欧共体的成立
C.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 D.欧州联盟成立
38.“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仿佛听见了一声巨响,并且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罗曼诺夫王朝覆灭 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垮台
C.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D.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12分,共24分。
39.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王朝的政策相关,而商业发展又与农业经济相辅相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唐·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材料三 (嘉定县南翔镇)“四方商贾辐辏,廛市蝉联”,但自明至清,“多徽商侨寓,百货填集,甲于诸镇”。 ——摘编自《南翔镇志》
材料四 (清代)承办洋商业务的行商(注:十三行华商)对洋船负全面的责任,他安排洋商住进合适的商馆,向他们推荐买办、通事、银师和仆役。……一当他们的商务办完,洋人就须立即离开广州,或是回国,或是去澳门过冬。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模式形成的时期以及“有财不行商”这种观念反映当时政府的经济政策。(3分)
▲ ▲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二“街市”与宋代之前相比发生的变化。并简要说明图一和图二反映的经济活动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3分)
▲ ▲ ▲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的新现象。(2分)
▲ ▲ ▲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行商”产生的政策背景,并分析该政策的消极影响。(4分)
▲ ▲ ▲
40.二战后,国际格局风云变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杜鲁门总统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 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
材料三 美国人正在丧失他们习惯于向世界发号施令的力量……到70年代,美国的无所阻拦的威力已经受到一些限制。
——(美)沃尔特·拉弗贝《美苏冷战史话1945~1975》
材料四 美国在冷战后无法建立一统天下的世界性帝国,而其存在本身又构成了其他各主要大国联合制衡的目标。
——李鑫炜《体系、变革与全球化进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美国为“领导世界”采取的措施,指出这些措施对当时的世界格局产生的影响。(3分)
▲ ▲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苏联“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中的措施,并列举“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相关史实。(3分)
▲ ▲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当时限制美国“威力”的国际力量。这促使美国对华政策作出怎样的调整?(3分)
▲ ▲ ▲
(4)根据材料四,指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一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3分)
▲ ▲ ▲
2019~2020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二)
历 史 试 题(必修)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8题,每小题2分,共7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B
A
D
B
D
C
C
A
C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C
B
A
D
B
B
D
A
A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C
C
A
A
D
D
B
B
A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D
B
A
C
B
D
C
D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12分,共24分。
39(1)基本模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1分)
时期:春秋战国时期。(1分)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1分)
(2)变化:打破坊市界限;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政府不再直接监管交易活动。(任答两点,2分)
内在联系:农耕经济的发展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1分)
(3)新现象:商业市镇繁荣;出现商帮或区域性的商人群体。(2分)
(4)背景:清政府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2分)
影响: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任答两点得2分)
40(1)措施:实行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任答两点,2 分)
影响:世界长期处于美苏冷战对峙的两极格局状态。(1分)
(2)苏联措施:成立华约; (1分)
亚洲“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2分)
(3)国际力量:联合的欧洲、崛起的日本、振兴的中国。(任答两点,2分)
对华政策的调整:积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分)
(4)趋势:多极化趋势加强。(1分)
积极影响: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任答两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