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课件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共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课件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共5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1-16 13:5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第 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齐
西魏
北周
十六国
北朝

南朝


东晋
西

北魏
东魏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政权。前秦王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382年统一了黄河流域。
一、淝水之战
前秦和东晋的对峙
一、淝水之战
一、淝水之战
前秦VS东晋
优势
兵多
劣势
团结、天险
兵少
内部矛盾
意义: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因为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风声鹤唳
                 

1.从前秦方面看:
a、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氐族贵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获胜;
? ?b、苻坚骄傲,秦军劳师远征,指挥失误。
2.从东晋方面看:
a、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团结作战;
b、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383年
前秦──东晋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1、背景: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淝水之战的以少胜多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崇尚武力,文化落后
文化先进,不善征战
二、自上而下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4世纪后期,鲜卑人拓跋珪建立北魏。
439年,拓跋焘领导北魏武力统一黄河流域
二、自上而下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统一北方,初步结束了前秦瓦解后北方的分裂局面,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1北




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 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 。
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鲜卑族
北魏
439
原名拓跋宏,改姓氏后为元宏,他四岁继皇位,是北魏王朝的第6个皇帝,继位19年时,祖母冯太后去世,开始真正掌握政权。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北魏孝文帝
孝文帝迁都
洛阳
地理位置优越,农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且为数朝之都(东周、东汉、曹魏、西晋曾定都于此),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迁都洛阳还便于举兵南下,实现孝文帝南北统一的愿望。
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
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北魏文官俑
汉族服饰俑
鲜卑服饰俑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帝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代(代郡)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自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是为什么?
5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2、孝文帝改革措施: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背景
内容
影响:促进了北方大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②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①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改革
②汉化 措施
习汉礼
西魏     北周

东魏     北齐
北魏
三.北方民族交融的表现
经济

生活

政治
文化

民族心理
内迁各族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学习畜牧经验
北方人民学习和接受了少数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狩猎图》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北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
经济上;生产方式的交融
边境汉人《二牛抬杠图》
汉族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畜牧业
生产方式的交融
边境汉人《放牧图》
由于北方民族善于骑射,涉水草,所以多上身着褶,下身着裤,称为“裤褶服”。裤褶服是北方民族日常穿用的服饰,但在传入中原后为了符合汉族服饰的特点进行了改进,主要是改大袖口,改阔裤腿,多作为军服或休闲装,在南朝时盛行。
南北流行服饰--裤褶服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北魏骑兵俑
zhe
生活上相互影响;衣
生活上相互影响;食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生活上相互影响;

生活上相互影响;
汉人最初是席地而座,即以席为坐。这是一种很不舒服的坐姿;两席屈折,膝向前,上身的体重全部由臀部挤压在腿上,下肢极易酸麻,久之还可能变形。所以,当高坐具的胡床传入中原后,很快受到部份汉人的欢迎,原来的跪姿转变成了坐姿 。胡床最初是一种以绳连缀在木头上,可开可合,携带方便,无靠背的折叠凳,类似今天的马扎。汉人使用胡床,开始只见于军旅,到了北朝,从宫廷到民间都有人以胡床为坐具。
制度上的交融
文化艺术上交融
生活习俗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和交融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鲜卑人乐舞图》---鲜卑人以汉族礼仪形式的歌舞表演
文化艺术的交融
“胡”字其实代表着古代北方和西方的民族。他们改变了我们的餐桌、改变了我们的口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农史学家认为:“胡”系列大多为两汉两晋南北朝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
原来如此:
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王莽改制 D、北魏孝文帝改革
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
A、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C
B
D
C
5、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6、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B
C
7.北魏的都城最初建立在( )
 A.建康 B.洛阳 C.长安 D.平城
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A.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B.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C.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D.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
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
B.增加财政收入
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D.学习汉族文化
D
B
C
10.下列对于民族融合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民族界限逐渐缩小
B.各民族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逐渐趋同
C.在各民族交往的过程中逐渐融合
D.少数民族都变成汉族
11.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
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
D
A
12.关于淝水之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成语“风声鹤唳”出自这场战争
B 战争发生在前秦与西晋之间
C 淝水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D 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B
13.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 促进了民族融合 B学习了汉族先进文化
C 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D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14.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把都城迁到了()
A 开封 B 洛阳 C 建康 D 北京
D
B
15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 恢复南方农业生产
B 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C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D 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