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词四首
情景导入
有一位英雄带骑兵五十人直闯有五万人的金兵大营活捉叛徒,英雄的故事荡气回肠,令人心驰神往。这位青年将军便是当时年仅23岁的辛弃疾。他不仅是一位驰骋沙场的爱国战将,也是一位杰出的词人。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辛弃疾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
1、作者简介
文学常识
辛弃疾年轻时参加抗金起义,失败后南归,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
陈同甫(1143—1194),名亮,与辛弃疾都力主抗金,志同道合,结为挚友。其词风格与辛词相似。
2、写作背景
文学常识
破阵子?为陈同甫( )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 ( )下炙( ),五十弦( )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 )飞快,弓如霹雳( )弦惊。了( )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读准字音
初读感知意境
fǔ
huī
zhì
xián
dì lú
pī lì
liǎo
2、视频朗读欣赏
《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3、读出韵律:
初读感知意境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气势磅礴,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壮志豪情,能够代表作者的豪放风格。读出豪放气势。
4、读出气势:
初读感知意境
5、自由朗读
①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回:醒。
吹角连营:各个军营接连响起号角声。??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
译读以明词意
②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八百里:牛。(典故)。麾下:部下。
炙:烤熟的肉。
五十弦:瑟,泛指乐器(典故)。
翻:演奏。??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译读以明词意
③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作:像。
的卢:刘备的战马,曾“一越三丈”使刘备脱险。
霹雳:弓弦的响声。??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
译读以明词意
④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一心想完成替君主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可惜白发已现两鬓。
译读以明词意
上片描述军旅生活。一、二句写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早晨醒来时听到了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开头两句便把镜头定在了军营之中,这正是作者曾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生活情景。三至五句每句写一事: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翻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指挥战斗。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极雄豪、壮美的行事,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被削去官职退居山林的作者仍十分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2、词的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译读以明词意
下片前两句描写战斗场面。作者骑着飞快奔驰的的卢马,猛力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他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率师北伐,统一南北,这是作者的最高理想,写到这里已达到这首词的最强音,它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但结语却只有五个字“可怜白发生”。这五个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所以最后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3、词的下片写了什么?
译读以明词意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作者为什么要“醉”?词人挑灯看剑,在梦中回到连营体现了什么?
明确: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所以借酒浇愁。体现出词人强烈的杀敌报国、驰骋疆场的愿望。
品读品析词味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气氛?“沙场秋点兵”中的“秋”字又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营造了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气氛。
“秋”字,即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品读品析词味
(3)任选角度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明确:①手法:运用夸张、比喻、对偶、用典的手法,从侧面烘托了将士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品读品析词味
②情感:抒发了作者爱国卫国之情。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中的“天下事”是指什么事?这几句中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是哪个词?这个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天下事”是指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可怜”;“可怜”一词使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抱负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品读品析词味
(5)再次朗读这首词,试归纳这首词的主旨。
明确:这首词表现了词人醉里挑灯看剑所引发的关于战斗生活的回忆,刻画了一位忠勇的将军形象,表现了词人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品读品析词味
(1)朗读这首词,找出这首词的“词眼”。
明确:“壮”,这个字是本词的“词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
(2)这首词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壮”的特点?
明确:
词作题材:
思想感情:
语言风格:
赏读学习写法
点兵出征 飞驰敌阵
——壮观激烈
统一国家 名垂青史?
——雄心壮志
情调激昂 气势磅礴
——壮丽豪放
“酒”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如“浊酒一杯家万里”“酒酣胸胆尚开张”“醉里挑灯看剑”等。请你再找出一些与“酒”有关的诗句,把它们摘抄下来,归纳一下,诗人往往借“酒”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不得志,借酒宣泄心中郁闷。
积累对酒当歌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以饮酒为乐,狂放不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渭城曲》把酒话别,表达美好祝愿。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对不公平社会的愤怒批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抒发对人生的感慨,思念亲人。
积累对酒当歌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课后作业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各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中考链接
1、“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答: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中考链接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3、对标题中“壮词”词义理解最合理的一项是(?????)?
A.壮志之词????B.壮丽之词????
C.壮观之词?????D.壮美之词?
D
中考链接
4、词中划线句表达出作者的心愿是:??????????
答:替君王完成收复失地、统一天下的大业,生前死后都赢得一个为国建功的美名。
中考链接
5、对本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醉里挑灯看剑”塑造了一个怀才不遇的壮士形象,你看他以酒浇愁,醉眼朦胧中还不忘把灯挑亮,仔细端详手中报国杀敌的宝剑。?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写战斗的速战速决,表现出所向披靡。
C?“可怜白发生”与前面九句形成极大的反差,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我们深沉地感受到词人火一般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无奈。
D?“梦回”和“八百里”二句写大片军营,绵延八百里,处处炊烟烤着牛肉,极言战斗场面的宏大。
D
中考链接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体味意境,背记默写全诗,体会词旨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感悟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理解这首词用梦境来抒发报国之情的抒情方法。
【教学难点】
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有一位英雄带骑兵五十人直闯有五万人的金兵大营活捉叛徒,英雄的故事荡气回肠,令人心驰神往。这位青年将军便是当时年仅23岁的辛弃疾。他不仅是一位驰骋沙场的爱国战将,也是一位杰出的词人。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辛弃疾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
2、写作背景
辛弃疾年轻时参加抗金起义,失败后南归,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
陈同甫(1143—1194),名亮,与辛弃疾都力主抗金,志同道合,结为挚友。其词风格与辛词相似。
三、初读,感知意境
1、读准字音
破阵子?为陈同甫(fǔ)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huī)下炙(zhì),五十弦(xián)
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dì lú)飞快,弓如霹雳(pī lì)弦惊。了(liǎo)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视频朗读欣赏
3、读出韵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4、读出气势:这首词气势磅礴,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壮志豪情,能够代表作者的豪放风格。读出豪放气势。
5、自由朗读
6、全班齐读:
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女: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男: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齐)沙场/秋点兵。
女: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男: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齐)可怜/白发生。
四、译读,以明词意
①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回:醒。吹角连营:各个军营接连响起号角声。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
②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八百里:牛。(典故)。麾下:部下。炙:烤熟的肉。
五十弦:瑟,泛指乐器(典故)。
翻:演奏。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③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作:像。
的卢:刘备的战马,曾“一越三丈”使刘备脱险。
霹雳:弓弦的响声。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
④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一心想完成替君主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可惜白发已现两鬓。
2、词的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描述军旅生活。一、二句写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早晨醒来时听到了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开头两句便把镜头定在了军营之中,这正是作者曾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生活情景。三至五句每句写一事: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翻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指挥战斗。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极雄豪、壮美的行事,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被削去官职退居山林的作者仍十分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3、词的下片写了什么?
下片前两句描写战斗场面。作者骑着飞快奔驰的的卢马,猛力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他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率师北伐,统一南北,这是作者的最高理想,写到这里已达到这首词的最强音,它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但结语却只有五个字“可怜白发生”。这五个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所以最后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五、品读,品析词味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作者为什么要“醉”?词人挑灯看剑,在梦中回到连营体现了什么?
明确: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所以借酒浇愁。体现出词人强烈的杀敌报国、驰骋疆场的愿望。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气氛?“沙场秋点兵”中的“秋”字又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营造了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气氛。“秋”字,即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3)任选角度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明确:①手法:运用夸张、比喻、对偶、用典的手法,从侧面烘托了将士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②情感:抒发了作者爱国卫国之情。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中的“天下事”是指什么事?这几句中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是哪个词?这个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天下事”是指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可怜”;“可怜”一词使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抱负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5)再次朗读这首词,试归纳这首词的主旨。
明确:这首词表现了词人醉里挑灯看剑所引发的关于战斗生活的回忆,刻画了一位忠勇的将军形象,表现了词人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五、赏读,学习写法
(1)朗读这首词,找出这首词的“词眼”。
明确:“壮”,这个字是本词的“词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
(2)这首词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壮”的特点?
明确:
词作题材:点兵出征 飞驰敌阵——壮观激烈
思想感情:统一国家 名垂青史——雄心壮志
语言风格:情调激昂 气势磅礴 ——壮丽豪放
六、积累,对酒当歌
“酒”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如“浊酒一杯家万里”“酒酣胸胆尚开张”“醉里挑灯看剑”等。请你再找出一些与“酒”有关的诗句,把它们摘抄下来,归纳一下,诗人往往借“酒”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不得志,借酒宣泄心中郁闷。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以饮酒为乐,狂放不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把酒话别,表达美好祝愿。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对不公平社会的愤怒批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抒发对人生的感慨,思念亲人。
七、课后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八、中考链接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各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答: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3、对标题中“壮词”词义理解最合理的一项是(??D???)?
A.壮志之词????B.壮丽之词????C.壮观之词?????D.壮美之词?
4、词中划线句表达出作者的心愿是:??????????
答:替君王完成收复失地、统一天下的大业,生前死后都赢得一个为国建功的美名。
5、对本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醉里挑灯看剑”塑造了一个怀才不遇的壮士形象,你看他以酒浇愁,醉眼朦胧中还不忘把灯挑亮,仔细端详手中报国杀敌的宝剑。?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写战斗的速战速决,表现出所向披靡。
C?“可怜白发生”与前面九句形成极大的反差,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我们深沉地感受到词人火一般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无奈。
D?“梦回”和“八百里”二句写大片军营,绵延八百里,处处炊烟烤着牛肉,极言战斗场面的宏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