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商丘名校2019—2020学年上期高一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商丘市商丘名校2019—2020学年上期高一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1-17 11:42:35

文档简介

商丘名校2019—2020学年上期期中联考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B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由材料信息“一夫多妻制被一夫一妻多妾制取代”并结合西周的宗法制可知,妻所生的儿子为嫡子,妾所生的儿子为庶子,而嫡长子是最高权力的继承者,可知该制度有利于增强权力传承的稳定性,故选B。周天子的权威与婚姻制度关系不大,排除A项;总体来说,不管是一夫多妻还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女性的社会地位都比较低,排除C项;D项材料未体现。
2.C
【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要在中央”是指加强中央集权,因此选C.
3.A
【解析】本题考查亭长的职责。
4.A
【解析】略
5.B
【解析】本题考查刺史制度。从材料可以看出,曹魏时期的刺史既是地方长官,又负责监察地方,而西汉的刺史是负责监察职能,因此两者有别,故选B项。A、C不符合题意,也不符合史实;州、郡、县三级制开始建于东汉末年,D项错误。
6.A
【解析】本题考查察举制。 材料呈现的是察举制的弊端,说明察举制在实施中存在不足,故选A项。B、D材料未体现;C项表述错误。
7.D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 科举制把选拔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收回中央,因此强化中央权威。故选D项。与A、B无关,C项错误,早在秦朝就已经建立了官僚政治。
8.C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君主专制的加强。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宦官的参政是导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故选C项。内阁权力没有因此发生变化,排除A项;B、D与宦官参政无关。
9.C
【解析】略
10.C
【解析】本题考查军机处和历史素养。材料反映了军机处成立时间的考证,需要结合多种文献和档案记录进行互证可以确定,故选C项。A项未体现;档案记载并不一定是第一手史料,B项错误;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
11.B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前中国人的思想状况。从材料“英吉利”三个字,经常被加上“口”字旁或“犬”字旁以示鄙夷可知,当时国人受“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故选B项。A项材料没体现,C、D表述错误。
12.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关税。材料中的到关税协定极大损害中国的关税主权,但官员没有从国家主权的视角来认识问题,这反映他们的国家权利观念的淡薄。A项表述错误;B、C材料未体现。
13.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关条约》。从材料所给的时间范围和“设厂”数量的增加可以看出是《马关条约》的内容之一,开设工厂条款。故选B项。与A、C、D项无关。
14.D
【解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由“19世纪末”“山东”“反洋教斗争”可知,这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据所学知识可知A、B两项错误。它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冲突,体现了山东人民的反帝精神,但是这种行为具有笼统排外的性质。因此C项解读错误,本题选D。
15.B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写信给国民党政要和社会贤达,旨在争取社会各界对中共政策主张的最大认同,这是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方式,故选B项.A、D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
16.C
【解析】略
17.C
【解析】本题考查百团大战。从材料中提到“一百多个团”,以及破坏敌人的交通、通讯、据点等设施可以看出C项符合题意。
18.A
【解析】材料主要介绍抗战期间国民党军的战绩,故A项正确;全面抗战路线是中共在抗战时期的路线,国民党实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故B项错误;材料虽然涉及正面战场,但是没有提到抗战失利的信息,故C项错误;抗战时期的中流砥柱是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故D项错误。
19.B
【解析】略
20.D
【解析】略
21.C
【解析】本题考查《临时约法》的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C项正确。A、B、D表述错误。
22.B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依据材料中的“失序与混乱”可知B项正确。A、C、D材料未体现。
23.B
【解析】略
24.A
【解析】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由材料信息右知在1925-1927年中共队伍迅速发展,当时正处于国民大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共领导的工人运动获得巨大发展,故选A项。
25.B
【解析】材料中叙述了秋收起义的过程,秋收起义本打算进攻长沙,可是由于敌人力量过于强大,只得放弃长沙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这是毛泽东思想的雏形,是中国革命论的开始。因此本题选择B项。其他三个选项说法均不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18分)
(1)分封制 (2分)
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地方权力过大,易造成分裂割据和诸侯混战。(4分,任意两点即可)
(2)表现:皇帝制 三公九卿,郡县制(4分,任意两点即可)
(3)机构:行省制 (2分)
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我国省制的开端。(4分,任意两点即可) 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分)
27.(16分)
(1)中国不善海战,且补济困难;可参加海战的战舰数量和质量都无法与日本相比;军备更新滞后;(6分)
(2)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6分)
(3)这说明甲午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刺激了先进的中国人继续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努力;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4分,任意2点即可)
28.(16分)
(1)仿照美国共和政体实行三权分立原则。(2分)
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4分)
(2)道路: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2分)
依据:认为“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2分)
(3)新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2分)认识:革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4分)



PAGE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第 3 页(共 4 页)


商丘名校2019—2020学年上期期中联考
高一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以前,贵族社会流行多妻婚姻;西周时期,一夫多妻制被一夫一妻多妾制取代。这一变化的主要影响是
A.树立了周天子的权威 B.强化权力传承的稳定性
C.降低女性的社会地位 D.削弱了贵族的特权地位
2.《韩非子·物权》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的是
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B.设置丞相主持国政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厉行文化专制政策
3.汉高祖刘邦曾为泗水亭长,作为亭长其职责与以下相近的是
A.派出所 B.交通局 C.教育局 D.烟草局
4.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A.皇权至高无上 B.朝臣参与议政 C.皇帝任免官员 D.地方服从中央
5.曹魏时期,地方行政体制为州、郡、县三级制。曹丕任命贾逵为豫州刺史,贾逵在豫州“外修军旅,内治民事,兴陂田,通运渠”,并负责督察当地。这说明
A.刺史已经不再承担监察的职能 B.曹魏刺史与西汉刺史职能有别
C.豫州刺史仅仅是地方行政长官 D.州、郡、县三级制始建于曹魏
6.关于察举制有这样的记载:“群僚举士者……名实不相副,求贡不相称。富者乘其材力,贵者阻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这说明察举制
A.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不足 B.为汉代选拔了治国贤才
C.完全为地方豪强所操控 D.在推行中逐渐得到完善
7.东汉政权羸弱以及魏晋南北朝纷乱,无不与世族模式有关。直到科举制出现,才切断了世族掌权的制度性根源。这说明科举制主要作用是
A.扩大了统治基础 B.促进了社会公平
C.建立了官僚政治 D.强化了中央权威
8.明代内阁设立后,公文先送到内阁,由内阁用墨笔在纸条上先拟旨,然后贴在公文上交给皇帝审定。皇帝若同意,就用朱笔批改,即“批朱”。皇帝对“批朱”这样的事感到厌烦,于是设立了司礼监秉笔太监来帮助自己“批朱”。这导致的结果是
A.内阁权力受到限制 B.皇权专制空前加强
C.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D.行政效率明显提高
9.明代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10.以《光绪会典事例》《枢垣纪略》等的记载为依据,以军机处的档案记载作印证,从而判断军机处成立于雍正八年,当是比较可靠的。这表明
A.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B.研究军机处的史料都是第一手史料
C.历史结论需要不同史料互证 D.军机处的成立时间已成为历史定论
11.鸦片战争前夕,在清政府的官方文书中,英国的国名“英吉利”三个字,经常被加上“口”字旁或“犬”字旁以示鄙夷。这表明
A.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尖锐 B.国人“天朝上国”思想严重
C.文化差异是战争爆发的根源 D.国人对英国的状况毫无认识
12.负责交涉《南京条约》的官员认为,战前广东的苛捐杂税是引起战争的原因之一,而条约明文规定的关税标准比旧的还要高一点。所以他们认为这次交涉是成功的。这反映了清代官员
A.找到了解决“华夷矛盾”的方法 B.试图通过以夷制夷缓解危机
C.顽固坚持“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D.近代国家权利观念淡薄
13.1895年~1900年间,列强在华设厂总数从原来80余家激增到933家,外资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和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获取了巨额的利润,严重排挤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品。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马关条约》的签订
C.《辛丑条约》的签订 D.《中法新约》的签订
14.右面“打鬼烧书图”是19世纪末流传于山东的反洋教斗争的宣传画。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该图所指的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 B.烧的“书”都是西方科学著作
C.深刻揭示了中西文明水火不容 D.这种行为具有笼统排外的性质
15.自1935年11月26日至1937年6月25日,毛泽东写了上百封亲笔书信。最多的一天修书7封,对象涉及国民党阵营高官及各界社会贤达,信件密度之大,所达范围之广,都颇为引人注目。毛泽东的这一举动旨在
A.确保长征的胜利 B.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瓦解国民党队伍 D.播撒革命火种
16.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可见,西安事变标志着: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蒋介石获释并宣布实行全民抗战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全建立
17.八路军老兵回忆,我方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地区打击敌人。当时的口号是“不留一根铁轨,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个车站,不留一座桥梁,不留一根电杆”“让敌人用脚同我们赛跑”“让敌人用牛驴搬炮弹大炮”。据此可知,下列战役符合上述战略意图的是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淮海战役
18.据资料介绍,国民党军对日战役、战斗,大小近千次,阵亡将士360万,先后有74名将军战死在沙场。这主要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
A.为抗战做出巨大贡献 B.推行全面抗战路线
C.在正面战场抗战失利 D.成为抗战中流砥柱
19.太平天国的诸多活动中,能够体现顺应了当时世界历史主要潮流的是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颁布《资政新篇》
C.严惩外国侵略者 D.反对腐朽的封建统治
20.太平天国一开始就把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其决定因素是
A.民主共和思想的推动 B.上帝的指示
C.自然灾害严重 D.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21.1912年3月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取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开始施行,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其通过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确认资本主义关系为合法,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C.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强调国家主权,有效防止帝国主义侵略
22.针对辛亥革命,有人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A.革命比建设更重要 B.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任何社会进步 D.民国时期社会没有进行任何建设工作
23.据《每周评论》(1919年5月11日)记载:学生们边行进,边宣传,“许多人民看见掉泪,许多西洋人看见脱帽喝彩,又有好些巡警也掉泪”。这说明五四运动
A.是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B.激发了广大人民的觉悟
C.青年学生发挥了主导作用 D.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支持
24.1927年4月中共五大召开时,党的队伍发展到57967人,与1925年1月中共四大召开时994人相比,增加了57倍多,这也是党的历史上工人成分的党员比重最大的时期。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革命的推动 B.共产国际的帮助
C.中共纲领的调整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25.1927年9月17日,毛泽东下令各团向浏阳文家市撤退。9月19日,他在前敌委员会上分析了敌强我弱和工农革命军面临的严重形势,主张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部队沿罗霄山脉南下,在农村实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这表明
A.毛泽东准备实施敌后战争
B.毛泽东准备将工作重心放在农村
C.毛泽东准备实施西北战略转移
D.毛泽东依然坚持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革命道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元文类》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西周这一制度是什么?其历史影响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汉初的“汉承秦制”的表现。(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元代为管理地方而设置了什么样的机构?并简述其历史意义。概括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趋势。(8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陆战中国可操八成必胜之权,盖中国兵多,且陆路能通,可陆续接济;但海战只操三成之权,盖日本战舰较多,中国只有北洋数舰可供海战,而南洋及各省差船,不特无操练,且船如玻璃也。况近年泰西军械,日异月新,愈出愈奇,灵捷猛烈,巧夺天功(工),不能一试。两军交战,必致两败;……明知时势,且想马江前车,均战战兢兢,然素受爵禄,莫能退避,惟备死而已。
——“经远“舰二副驾驶陈京莹家书
材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三:梁启超曾说:“唤起我国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使也”。
(1)根据材料一,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争中国惨败所造成的危害。(6分)
(3)谈谈如何理解“唤起我国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使也”这句话。(4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共和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二: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尖锐化,没有丝毫根本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须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材料三: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1)材料一中为什么说中华民国政府是“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为什么说“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是“悲惨的失败了”?(6分)
(2)材料二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其主要依据是什么?(4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毛泽东提出的革命新道路,从毛泽东革命新道路的提出,你能得到怎样的认识?(6分)



PAGE



高一历史试题 第 3 页(共 6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