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1学案:第1章集合2集合的基本关系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1学案:第1章集合2集合的基本关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11-16 23:2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 集合的基本关系
学 习 目 标
核 心 素 养
1.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重点)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易混点)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体会直观图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难点)
1.通过学习子集、真子集的概念,提升数学抽象素养.
2.通过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培养直观想象素养.
阅读教材P7从本节开头到P8“例1”之间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子集
(1)子集的定义
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即若a∈A,则a∈B,我们就说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称集合A为集合B的子集,记作A?B(或B?A),读作“A包含于B”(或“B包含A”).
(2)子集的有关性质:
①?是任何集合A的子集,即??A.
②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A?A.
③对于集合A,B,C,如果A?B,且B?C,那么A?C.
④若A?B,B?A,则称集合A与集合B相等,记作A=B.
思考1:(1)集合A={x|x2-4=0},B={2}有怎样的包含关系?
(2)??{?}正确吗?
[提示] (1)由A={-2,2},得A?B.
(2)正确.由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知??{?}.
2.真子集
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A?B,并且A≠B,我们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
思考2:如果非空集合A、B满足AB,那么集合A、B的元素有什么特点?
[提示] 集合A中的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且集合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
3.Venn图
为了直观地表示集合间的关系,常用封闭曲线的内部表示集合,这种图称为Venn图,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作图示法.
思考3:下图中的集合A,B,C有怎样的关系?
[提示] ABC.
1.已知集合A={x|-1A.B?A     B.AB
C.BA D.A?B
C [把集合A,B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观察上图知,BA.]
2.集合{x|04 [由{x|03.已知{0,1}A?{-1,0,1},则集合A=________.
{-1,0,1} [由{0,1}A,知集合A含有元素0与1,且至少有3个元素.
又A?{-1,0,1},则A={-1,0,1}.]
4.已知A={正方形},B={矩形},则集合A,B的关系是________.
[答案] AB
判断集合间的关系
【例1】 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1)?________{x|x2-1=0};
(2){x|x-1>0}________{2};
(3){0,1,2}________N;
(4){x|x是矩形}________{x|x是菱形}.
[思路探究] 从考察两集合元素的特征入手,利用包含关系的定义判断.
[解] (1){x|x2-1=0}={-1,1},故?{x|x2-1=0};
(2)2∈{x|x-1>0},故{x|x-1>0}{2};
(3){0,1,2}N;
(4){x|x是矩形}{x|x是菱形},且{x|x是矩形}?{x|x是菱形}.
[答案] (1)  (2) (3)  
判断集合与集合关系的常用方法:
?1?将集合用列举法表示,通过观察元素来判断.
?2?设A={x|p?x?},B={x|q?x?}.
①若p?x?推出q?x?,则A?B;
②若p?x?推不出q?x?,则AB.
1.已知集合A=,B=
,则集合A,B之间的关系为(  )
A.AB     B.BA
C.A=B D.AB且B?A
A [A=,
B=.
∵{2k+1|k∈Z}{k+2|k∈Z},
∴AB.]
确定有限集合的子集
【例2】 (1)集合{a,b,c}的所有子集为________,其中它的真子集有________个.
(2)写出满足{3,4}P?{0,1,2,3,4}的所有集合P.
(1)?,{a},{b},{c},{a,b},{a,c},{b,c},{a,b,c} 7 [集合{a,b,c}的所有子集为?,{a},{b},{c},{a,b},{a,c},{b,c},{a,b,c},其中{a,b,c}不是它本身的真子集,故真子集的个数为7.]
(2)解:由题意知,集合P中一定含有元素3,4并且是至少含有三个元素的集合.因此所有满足题意的集合P为{0,3,4},{1,3,4},{2,3,4},{0,1,3,4},{0,2,3,4},{1,2,3,4},{0,1,2,3,4}.
求解有限集合的子集问题,关键有三点:
?1?确定所求集合;
?2?合理分类,按照子集所含元素的个数依次写出;
?3?注意两个特殊的集合,即空集和集合本身.
一般地,若集合A中有n个元素,则其子集有2n个,真子集有2n-1个,非空真子集有2n-2个.
2.(1)已知集合M={x∈Z|1≤x≤m},若集合M有4个子集,则正整数m=(  )
A.1 B.2
C.3 D.4
(2)若集合A{1,2,3},且A中至少含有一个奇数,则这样的集合有________个.
(1)B (2)5 [(1)根据题意,集合M有4个子集,则M中有2个元素,又由M={x∈Z|1≤x≤m},其元素为大于等于1而小于等于m的全部整数,则m=2.
(2)若A中含有一个奇数,则A可能为{1},{3},{1,2},{3,2};若A中含有两个奇数,则A={1,3}.]
已知集合间的关系,求参数的范围
[探究问题]
1.已知集合A={x|x<1},B={x|x提示:如图,由图可知,a=1.
2.探究1中“A=B”改为“A?B”,其他条件不变,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多少?
提示:
由图可知a≥1.
3.探究1中“A=B”改为“BA”,其他条件不变,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多少?
提示:
由图可知,a<1.
【例3】 (1)已知A={x|-2≤x≤5},B={x|m+1≤x≤2m-1},B?A,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2)已知集合A={a,a+b,a+2b},B={a,ax,ax2},a,b∈R.若A=B,则实数x=________.
[思路探究] 利用数轴表示集合A,B,根据A与B的关系观察端点之间的关系,列不等式求字母的取值范围或值.
(1){m|m≤3} (2)- [(1)因为A={x|-2≤x≤5},又B?A,故需分两种情况讨论:
①若B=?,则m+1>2m-1,即m<2,此时,总有B?A,故m<2.
②若B≠?,则m+1≤2m-1,即m≥2,由B?A得解得2≤m≤3.
综合①②可知m的取值范围是{m|m≤3}.
(2)若则a+ax2-2ax=0,
所以a(x-1)2=0,即a=0或x=1.
当a=0时,集合B中的元素均为0,故舍去;
当x=1时,集合B中的元素均相同,故舍去.
若则2ax2-ax-a=0.
因为a≠0,
所以2x2-x-1=0,
即(x-1)(2x+1)=0.
又x≠1,所以只有x=-.
经检验,此时A=B成立.
综上所述x=-.]
1.(变结论)是否存在实数m,使得本例(1)的集合A与B满足A?B?
[解] 假设存在实数m,使得A?B,A={x|-2≤x≤5}.
所以B不为?,则有
又因为该不等式组的解集为?,故不存在实数m,使得A?B.
2.(变条件)将本例(1)中的条件变为A={x|-1≤x≤1},B={x|m-1≤x≤1-2m}且B?A.求m的取值范围.
[解] ①当B≠?时,∵B?A,∴借助数轴表示如图所示:
则解得0≤m≤.
②当B=?时,m-1>1-2m,得m>.综上所述m≥0.
已知集合关系求参数范围的一般方法
?1?通常借助数轴,把两个集合在数轴上表示出来,以形定数.
?2?当某一个集合的端点中含有字母时,要判定两个端点的大小,不确定时要分类讨论,当左边的端点大于右边的端点时,集合为空集,这种情况容易被忽视.
?3?比较端点大小时要注意是否能取“=”,不好确定时要单独验证参数取“=”时的值是否符合题意.
1.对子集、真子集有关概念的理解
(1)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即由x∈A,能推出x∈B,这是判断A?B的常用方法.
(2)不能简单地把“A?B”理解成“A是B中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因为若A=?时,则A中不含任何元素;若A=B,则A中含有B中的所有元素.
(3)在真子集的定义中,A,B首先要满足A?B,其次至少有一个x∈B,但x?A.
2.集合子集的个数
求集合的子集问题时,一般可以按照子集元素个数分类,再依次写出符合要求的子集.集合的子集、真子集个数的规律为:含n个元素的集合有2n个子集,有2n-1个真子集,有2n-2个非空真子集.
3.涉及字母参数的集合关系问题,注意数形结合思想与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
1.思考辨析
(1)空集是空集的子集.(  )
(2)任何集合都至少有两个子集.(  )
(3)若AB,且B?C,则AC.(  )
[答案] (1)√ (2)× (3)√
2.集合A={x|0≤x<3,x∈N}的真子集的个数为(  )
A.4  B.7   C.8  D.16
B [A={0,1,2},其真子集为?,{0},{1},{2},{0,1},{0,2},{1,2},共7个.]
3.如果A={x|x+1>0},那么正确的结论是(  )
A.0?A B.{0}A
C.{0}∈A D.?∈A
B [选项A,C,D对于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的关系,使用的符号不正确.又0+1>0,故{0}A.]
4.设集合A={-2},B={x|ax+1=0,a∈R},若B?A,求a的值.
[解] 由B?A得
当a=0时,B=?满足题意;
当a≠0时,B=,
又B?A,则-=-2,
所以a=.
综上得,a=0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