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师大附中2010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地理试卷
(考试范围:以地图、世界地理、宇宙中的地球为主)
命题人:王全胜 审题:高三地理备课组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根据下图,确定b点在a点的方位是
A、西北 B、东北 C、西南 D、东南
解析:A 根据经度变化规律可确定a点在南半球,坐标为50°S、180°,而b点坐标为20°N、60°E,可判断b点在a点的西北方,故选A。解题误区在于习惯(上北下南)将第一幅图判成北半球。
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功能区,该城区有一条河流穿过。据此回答2—3题。
2、若该城市各功能区布局合理,则f最有可能是
A、住宅区 B、文化区 C、工业区 D、中心商务区
解析:A 已知有一条河流穿过城区,且图中等高线凸向东,根据“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可知河流是自东向西流的,则图中西侧位于河流下游。从风向标看,该城市盛行东南风和西北风,工业区应布局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另外,有水源污染的工业还应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方向。故选A。
3、若a、g均为住宅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是高级住宅区 B、g区人口密度大于a区
C、影响a、g分化的主要原因是行政因素 D、g区环境优于a区
解析:D 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g区为河流上游,地势较高,环境相对比较优越,可建成高级住宅区、科教文化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区;a区位于河流下游,且靠近工业区,多为低级住宅区。从人口密度看,高级住宅区应低于低级住宅区。影响住宅区分化的主要原因是职业、收入水平等社会因素。故选D。
读某区域图,回答4—6题。
4、楼兰古城在两千多年前曾是塞外水乡、林草茂密的绿色王国和丝路重镇。楼兰古城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丝绸之路,战争频繁 B、位于大陆内部,降水稀少
C、过度樵采和灌溉用水增多,土地荒漠化 D、风力侵蚀作用强
解析:C 楼兰古城位于塔里木盆地古绿洲的边缘,由于过度樵采和灌溉用水增加,荒漠化加剧,遭受侵吞。故选C。
5、N为塔里木盆地的内陆湖,M为湖边的小绿洲,N湖泊的主要补给水源与M绿洲盐碱化最严重的季节是
A、地下水 夏季 B、冰雪融水 春季
C、冰雪融水 夏季 D、地下水 秋季
解析:C 该地区属于内流区,且N湖的水位夏季最高,说明该湖的主要水源补给是高山冰雪融水和夏季山地降水;M绿洲潜水位夏季高,而此时气温高,蒸发旺盛,土壤盐碱化严重。故选C。
6、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种植番茄,是世界上适宜种植番茄的区域之一。下列有关该地区农业与农产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布在河谷地区 B、农作物用水少,单产高
C、土壤贫瘠是制约因素 D、瓜果、蔬菜含糖量特别高
解析:D 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这种独特的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蔬菜、瓜果的生长和糖分的积累。故选D。
读我国海军舰艇编队2008年12月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航行路线示意图。回答7—9题。
7、舰艇穿越印度洋时
A、顺风顺水 B、逆风逆水 C、顺风逆水 D、逆风顺水
解析:A 此时(12月)南亚吹东北季风,北太平洋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故顺风顺水,选A。
8、关于A、B两国的正确说法是
A、A、B两国间矛盾冲突激烈的历史原因是淡水之争
B、A国是以平原为主的国家
C、B国的棉花种植主要集中在恒河平原
D、B国南部高原地质地貌特征与巴西高原相似
解析:D A国东部是平原,西部是山地;A、B两国间矛盾冲突激烈的历史原因是英国殖民统治时有意留下的;B国的棉花种植主要集中在德干高原西北部;两高原地势都较平坦,都分布有较大面积的熔岩,植被都以热带草原为主,故选D。
9、下面四幅剖面图反映了C地沙丘构造情况,可能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解析:B 沙丘地形迎风坡长,坡度较缓,背风坡短,坡度较陡,沙粒沉积层次与风向大致垂直而非平行,故选B。
10、下图为北欧地区积雪日数分布图,据图判断影响北欧各地积雪日数不同的主要因素有
A、植被、地势
B、洋流、地势
C、洋流、纬度、地势
D、植被、洋流、纬度、地势
解析:C 由图可知,积雪日数明显随纬度增大而增多,随地势升高而增多(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积雪日数比同纬度地区多),同时,挪威西海岸、冰岛积雪日数较同纬度其他地区短,显然是受暖流影响。故选C。
下图中,两条相邻等高线海拔相差50米。读图,回答11—13题:
11、图示区域内,最高处与最低处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A.360米 B.390米 C.480米 D.520米
解析:C 图中共显示9条等高线,可根据(9-1) 50<H<(9+1) 50计算出最高处与最低处的相对高度范围是400m—500m,故选C。当然,也可采用直接推算得知,只是比较麻烦,容易出错。
12、图示区域位于
A.北半球 B.南半球 C.热带 D.温带
解析:A 首先,根据河流得知等高线弯曲处的地形为山谷,等高线应向高处弯曲,则本地区地势南高北低。而推断该地的半球位置只能借助等温线的变化规律,根据同纬度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原理比较得出a等温线的温度值低于b等温线,则可知气温向北递减,故为北半球,选A。
13、a、b两地的温差约为
A.0.3℃ B.1℃ C.2℃ D.3℃
解析:B 解答本题最容易出现的错误在于直接利用两地的海拔差异计算温差,而a、b两地不在同一纬度,故不能利用气温垂直递减率直接计算。解决的办法是将a移至同一等温线上与b同纬度的地方,进而利用两地海拔高度差计算温差。
读下图,回答14—15题。
14、图中的三种符号分别代表美国3种农作物的分布,其中正确的一组是
A、小麦、玉米、棉花 B、蔬菜、玉米、水稻
C、小麦、玉米、大豆 D、小麦、棉花、甜菜
解析:D 根据美国农业带的分布可知图中白圆圈和黑圆圈表示棉花和小麦,而甜菜喜温凉,故分布着纬度较高的明尼苏达州、北达科他州(两州种植面积占全美60%以上)及其他北方州。
15、甲、乙、丙、丁四地中,降水最多的地区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A 甲地终年受暖流和西风带影响,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丰富。
读图1和图2,回答16—18题。
16、图1中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A、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解析:C 图1所示国家为巴西,甲位于东南沿海,为雨林气候;乙位于巴西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故选C。
17、导致甲、乙两地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植被状况 D、地形和洋流
解析:D 甲、乙两地纬度相当,甲位于沿海平原,乙位于高原,且甲受暖流影响大。故选D。
18、图2所示的几种气温和降水量年内变化范围中,与甲地相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B 甲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气温和降水变化范围小,故选B。
以下经纬网图中,①点以西是东半球,以东是西半球,在赤道上,相邻两经线间的最短距离均为2220千米。读图回答19-20题。
19、图中⑥点的经度是
A、120°E B、80°W C、80°E D、180°
解析:C 根据①点以西是东半球,以东是西半球,可确定过①的经线经度是160°E,又赤道上相邻两经线间的最短距离均为2220千米,则经度差为20°,可推知过⑥经线的经度是80°E,故选C。
20、若①②两点同时位于晨线上,则此日②点的昼长时间为
A、6小时40分 B、9小时20分
C、12小时20分 D、14小时40分
解析:B ①②同时位于晨线上,即同为日出;①在赤道,日出为6︰00,②比①偏东20°,日出时间为7︰20;利用日出时间和昼长关系得出②点的昼长时间为9小时20分钟。故选B。
读世界四地的关联图。回答21—22题。
21、如果图中箭头abc表示国际贸易中的某种农产品,则该农产品是
A、小麦 B、玉米 C、稻米 D、大豆
解析:A a箭头表示从澳大利亚到中国,b箭头表示从美国到中国,c箭头表示从美国到韩国,美国和澳大利亚共同输出的农产品只有小麦。故选A。
22、如果图中箭头b表示电子工业的区位转移,则迁入地的区位优势主要是
①地价因素 ②技术因素 ③劳动力因素 ④资金因素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C b箭头是高技术工业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迁入地的优势只可能是地价和劳动力。
下图为整个夜半球俯视图,C点昼长为8小时。据此回答23—25题。
2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A、23.5°N,30°E B、23.5°N,150°W
C、23.5°S,30°E D、23.5°S,150°W
解析:D 据图所知北极圈发生极昼现象,可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又根据C点和E点的位置可以判断它们在晨线上。C点的昼长为8小时,根据昼长推出其日出时间为8︰00,则太阳直射150°W。故选D。
24、下列关于E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E点的地方时为8时 B、E点的经度为120°W
C、E点位于昏线上 D、E点位于C点的西南方向
解析:D E点位于赤道上又位于晨线上,其地方时为6︰00;可以通过E点与C点的时间差推出E点的经度为120°E。很显然,E在南,C在北;从经度看,E在西,故选D。
2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C点与D点关于赤道呈对称分布 B、A点的经度是150°W
C、A点与B点在同一条经线上 D、D点在B点的正南方
解析:B 很显然,C点与D点只可能关于地心呈对称分布;A点与B点不在同一条经线上,而在同一经线圈上;D点在B点不在同一条经线上,D不可能位于B的正南方。故选B。
二、综合题(共50分)
26、读某区域等温线和洋流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影响图中A、B两地气温不同的主要因素有( C F )(2分)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海陆位置
D、地形
F、洋流
2)B地位于“回归沙漠带”,但没有形成沙漠,试分析其原因?(4分)
B地位于大陆东岸,受暖流和东南信风的影响,降水较多。
3)C地是什么气候类型?试分析其成因。(5分)
热带草原气候。此地位于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空气对流不旺盛,降水较少,所以没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4)此季节D地的气候特点是什么?(2分)
炎热干燥(高温少雨)。
27、下图为某国家略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5分)
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该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3分)
地势低平(以平原为主),东南部地势略高,很大一部分地区低于海平面。
2)说出图中a河的名称,分析该河航运发达的原因?(9分)
A河是莱茵河。(1分)
原因:流经之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丰富且分配均匀,河流水量丰富,水位变化小;最冷月平均气温大于0℃,无结冰期;所经之地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流域内植被覆盖高,河流含沙量低,河道不易於塞;所经之国经济发达,贸易量大。(答对4点即可)
3)说出甲港口的名称,简要说明该港口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7分)
甲港是鹿特丹。(1分)
区位条件:位于河口,即可作河港,又可作海港(可实现河海联运);紧临发达的西欧国家,为港口提供了广阔的经济腹地;本国工农业发达,出口较多;依托于城市鹿特丹,对外贸易发达。(答对3点即可)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国农业发展的特点。该国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6分)
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发达,以畜牧业和园艺业为主,农产品出口多。(3分)
面临的问题:土地不足;光热不足(热量不足);海水倒灌,土地盐碱化严重。(3分)
28、读世界某区域海陆轮廓图,回答后面提出的问题。(12分)
1)甲、丙两国地域辽阔,但人口分布极不均匀,请分别说明两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并简述原因。(8分)
甲国人口主要分布在欧洲部分,亚洲部分人口稀疏。(2分) 原因:欧洲部分以平原为主,受大西洋影响较大,气候比较温和,经济较发达;亚洲部分以高原山地为主,气候寒冷,生存条件差,经济落后。(2分)
乙国人口主要分布在国土东南部(五大湖沿岸和圣劳伦斯河低地或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南部)。(2分) 原因:纬度较低,气候较温和(气候条件相对较好);交通便利;经济发达。(2分)
2)乙半岛100年前被人们认为是“不毛之地”,20世纪50年代后却被称为“宝地”,请从自然地理角度说明原因。(4分)
阿拉斯加所处纬度位置高,气候严寒,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不利开发,因而被认为是“不毛之地”;但现今被发现这里矿产资源(煤、石油、天然气)、森林资源、近海渔业资源丰富,且战略位置重要,故又被称为“宝地”。
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