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8张PPT。世界史时间范畴世界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公元前8世纪——476年476年—14、15世纪14、15世纪—1917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并存:古代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1917年—?前30世纪爱琴文明出现476年14、15世纪1917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十月革命古典时代中世纪人是神灵的玩物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理性的动物人人生而平等古希腊先哲对“人”的思考①起源(前5C中叶) —古代希腊思想家对“人”的重视
②发展(14至17C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文主义)③成熟(17至18C) —启蒙运动(理性主义)黑暗的中世纪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等等。
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
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人文主义的含义humanism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历程B.C.6世纪,泰勒斯:
“万物都是由水形成的”。B.C.5世纪,智者学派:
“人是万物的尺度”。 世界由神创造神自然人宙斯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奥林匹斯 [之]十二神(希腊语直译)古希腊宗教中最受崇拜的十二位神,他们一般分别是:宙斯(神王)、赫拉(婚姻女神)、得墨忒耳(丰饶和农业女神)、赫斯提亚(火和灶女神)、波塞冬(海神)、雅典娜(战争与智慧女神)、阿波罗(光明之神)、阿耳忒弥斯(狩猎女神)、阿佛洛狄忒(飞鸽及爱与美之女神)、阿瑞斯(战神)、赫淮斯托斯(火金和巧匠之神),以及赫耳墨斯(神使,小偷、旅者与商人之神),其中赫斯提亚因与人类住在一起,便把位置让给了狄俄尼索斯。 宙斯是众神之王,也是人类之王。有一天夜晚,宙斯和赫拉(宙斯的胞妹)悄悄的起来,站在草坪上完成了婚姻大事。宙斯经常离开奥林匹斯山,下凡拜会仙女们,赫拉以为自己被宙斯抛弃而大发雷霆。当丈夫回到家里的时候,就当着众神的面训斥他,并且离家出走,她来到和宙斯第一次幽会的地方,独自伤心垂泪。发誓再也不回家。宙斯想出了一个计谋,使妻子和他和解。他佯装同一个双目明亮的仙女结婚。他娶了一个木偶,给他穿上衣服后用几头大牛套上一辆五颜六色的车子,让这个木偶坐在牛车上。然后走街串巷。车夫沿途告诉别人,车上坐的是宙斯的未婚妻。 赫拉得到消息,对丈夫这种厚颜无耻的行为十分愤慨。她来到华丽无比的牛车前,向她虚假的对手扑上去,把对手的衣服和帽子撕成破布,她把对手的面纱扯下来,这才使她大吃一惊,原来是个木头人。于是她笑了,她终于和丈夫一同回到了奥林匹斯山。赫拉天资国色,但她除了对宙斯的爱以外,对别的神从来没有产生过爱情。 结合上图并欣赏古希腊下列神话,思考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在形象和性格上有什么特点?人形化人性化轻神性、重人性 什么是智者学派?(概念)
为什么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会出现智者学派?(原因和背景)
智者学派的主张有哪些?影响如何?(主张和影响)一、智者学派(5BC中叶以后)(一)智者和智者学派 在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上,人们常常要发表意见,要和自己的对手辩论,雅典法庭规定每个公民须替自己辩护,不许旁人代辩。由于社会的需要,于是出现了一批向人有偿传授辩论、演说、修辞的技巧和参政知识的职业教师。这些职业教师自称为“智者”,形成了智者学派。反对智者学派的人认为他们巧言善辩、假冒智慧,称其为“诡辩学派”。(二)出现的背景
1、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发展(前提)
(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古希腊民主政治达到顶峰,民主政治制度和每个公民参与政治意识的加强,使人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
2、古希腊经济的繁荣(根本)
(在广大奴隶的劳动基础上,古希腊的文化迅速发展起来)
3、思想文化上:自然哲学家思想的奠基;希腊人具有思想自由,乐于探索的文化传统。
4、独特的地理环境:(三面环海,重叠山峦和海洋的天然阻隔)(海洋文明——开拓,冒险,平等,诚信)
5.主观因素:学者们的个人努力。
公元前
8世纪城邦 萌芽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
基础奠定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
改革,确立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
顶峰古代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形成发展衰落公元前4世纪
渐衰 人 的 地 位 提 高三面环海,重叠山峦和海洋的天然阻隔②强调人的价值,“人是万物的尺度”③反对迷信,强调自由,不强求道德一律。主要思想①以人的眼光去考察和认识社会、政治和法律问题 普罗泰格拉思想特点 ①以自我为中心。 ②注重实利,忽视道德。③言辞和结论大胆而惊世骇俗。 (三)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及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后被称为“普罗泰格拉命题”。怎样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的含义?材料一 :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正如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惬意,全在于个人的感觉。材料二 :在社会生活中,人为自己立法,制定规则,确立制度。惟有人才有资格对这些人定的法规进行评估、修改和裁断。重点突破:(1)人是社会舞台的主角。
(2)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自身所属社会的审判者。
(3)人文主义的先驱、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积极作用: 它肯定了人的价值,树立了人的权威,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体现了西方人文主义的本质;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对雅典民众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促进了希腊文化的发展。消极作用: 忽视人的道德理性,忽视人们认识的共性,否定了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的行为的约束力;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容易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困境。 探索范围:宇宙自然——人类社会
主要内容:人 性、人与社会 、人与人(四)智者学派的影响公元前469—
前399 1.背景:
(1)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
(2)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二.苏格拉底——引领希腊哲学新方向苏格拉底(∑ωκρ?τη?,前469年—前399年)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建人们道德价值观,挽救城邦制度;(界定什么样的“人”)
②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源于知识(知德合一);
(什么样的“人”才有思想)
③主张“认识你自己”,提出善是人内在的灵魂,作恶是出于无知,教育可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怎样获得知德)2.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隐士与熊的故事:熊和隐士成了好朋友。熊看到有苍蝇来打扰隐士睡觉,很生气。它抱起一块大石头砸向落在隐士额角上的苍蝇。苍蝇飞跑了,隐士的脑袋也成了两半。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 没有人自愿做恶,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没有知识,甚至无法去认识道德 ——认识你自己,知识来源于教育——知识就是道德(或道德就是知识,或知德合一)3.评价
①人类精神觉醒的重要表现;
②哲学成为研究“人”的学问,开创希腊哲学新方向;
③崇尚知识、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被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视为先驱和战友。比较一:苏格拉底和智者的异同
相同点:把人类及其社会作为探究的课题;体现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的价值。
不同点: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强调“知德合一”;强调理性;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主张由有道德,有知识的少数人治国。(前469-399年)(前551-479年)你知道他们有哪些相似之处吗?1、出生的时代很接近
2、容貌都谈不上好看
3、所处的时代也很相似
4、都是伟大教师的典型
5、强调道德的价值
6、本身都未曾留下著作,其理论皆散见于学生的著作中区别:孔子侧重在社会方面;苏格拉底侧重在个人人性方面。
都关注人,人与社会,因此都具有早期人文主义色彩。
但是目标上:孔子从君主统治出发,根本上是压制了人的个性发展。而苏格拉底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权利责任,有利于个性发展。 思想主张①关注人类社会;
②代表作:《理想国》;
③认为理念是万物的本原(唯心)。评价:鼓舞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奠定基础。
混淆了社会和国家,忽视了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前5-前4C
——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柏拉图 ①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
②强调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③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创建了严密的
逻辑论证系统。亚里士多德《理想国》柏拉图第一等级:“贤哲”,具有智慧的品德,国家的统治者
第二等级:武士,具有勇敢的品德,国家的捍卫者
第三等级:农民、手工业者,具有节制的品德,国家的劳动者和供养者 (前427—前347),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他的著作和思想对后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亚里士多德有人问:写一首好诗,是靠天才呢,还是靠艺术?我的看法是:苦学而没有丰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没有训练 ,都归无用;两者应该相互为用,相互结合。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最博学的人——对哲学、逻辑学、历史学、政治学、诗学、数学、生物、心理学、论理学等都进行过有意义的探索。亚里士多德“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四.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积极:
从神本主义发展到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的最初体现
促进了希腊文化的发展。局限:
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易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万物由水生成人是万物的尺度
所有人都是平等
自然与人类生活人类社会人性理性主义奠基人1.哲学= “人”
2.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本质体现打破传统神学的束缚,人的觉醒自然
重视道德伦理
“知德合一”
重视教育贤人治国1真理高于一切
2“人”是自然界最高级人与社会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依据课文,归纳概括古希腊人文主义者的主张,并比较他们的异同?强调人的价值,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反对迷信,强调自由,不强求道德一律。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美德即知识”; 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理想国”学说)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相同都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都否定神的意志,强调人的价值。不同 强调人的感性(自由),忽视道德。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强调人的理性(美德),重视道德和教育。小结最初体现升 华进一步发展升华:诸子百家思想与智者学派思想的比较 社会转型生活在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的顶峰时期 大变革、大发展、大动荡 工商业发展,公民社会地位提高治国思想,服务统治阶级 充分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法家和儒家先后独尊,成为封建统治思想成为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 有一次,古希腊智者派诉讼师普罗泰格拉招收了一个叫欧提勒士的学生,教他学习法庭辩论之术。师徒事先签订有合同,规定欧提勒士先付给普罗泰格拉一半学费,剩下一半,等欧提勒士以后打赢了第一场官司再付,如果第一场官司打输了,则证明普罗泰格拉教学效果不佳,那么欧提勒士剩下的另一半学费就可以免去不交。
欧提勒士毕业后并不出庭打官司,也不去交剩下的另一半学费。普罗泰格拉等得不耐烦了,就向法院提出了诉讼。
普罗太格拉 轶事 在法庭上,普罗泰格拉的理由是:
“如果你欧提勒士这次官司打赢了,那么按照合同,你应付我另一半的费用;如果你输了,那么按照法庭的裁决,你也应该付给我另一半学费。这次官司或者打赢,或者打输,你都得付我另一半学费。”
谁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欧提勒士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如果我打赢了这场官司,那么按照法庭裁决,我不必付给你另一半学费;如果我打输了,那么按照合同规定,我也不必付给你另一半学费,不管是赢还是输,我都不必付给你学费。”普罗太格拉 轶事 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不信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他曾获得逃亡雅典的机会,但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毒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而面容却镇定自若。打发走妻子、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汁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之后,他躺下来,微笑着对前来告别的朋友说,他曾吃过邻人的一只鸡,还没给钱,请替他偿还。说完,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这位老人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之死热爱知识,坚持真理,对后世的最大贡献,是他首先树立了教师的风范。
公道正直,坚持正确意见;
对世俗成败不介于怀;
虽然在受到不公正的死刑判决后也不肯违犯国家的法律而求生,
勇敢殉道,为青年树立了守正不阿的楷模你如何评价苏格拉底的这种做法?假如孔子也处于苏格拉底那样的位置他会怎样? AB坚持君子气节,利用讲台宣传道义,无所畏惧,舍生取义。清高自洁,让学生疏通关系,救出恩师,然后奔走他国,继续求仕。CD明哲保身,委曲求全,先认罪再作其它打算。让学生奔走齐国与晋国楚国等大国,递交孔子帛布血书,哭泣恩师遭遇,以求兵临城下,救出恩师。 有一段话,最能够洞察孔子遇到类似这种情况时的内心世界。这段话就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危险的地方不要去,动乱的地方不要定居,天下太平就出现做官,天下乱的时候,他就躲起来,别人流血送命,平定天下了,他就出来弄个官当,发点财,过点安稳日子。当然,孔子这样的生活态度即使在古希腊也不会轮到他站在法庭上。 孔子与苏格拉底虽然都是以理想主义的方式思考世界的变化,但苏格拉底以反思的智慧勇立潮头,创新求变,以一泻千里的生命价值告诫人们生命的意义。孔子却以直观的经验揣度人生与社会,习惯于食古不化,思念旧制,如果逆流而上,每走出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所以他注重人们相处的名份与准则。苏格拉底死了,死在追求真理之火的征途上。孔子也曾遇到不测的危险,但他最终死在不被“任用”的忧郁中。这绝不单单是一个人的生与死,而是关系到两个民族文化的生死观——是不断地产生更加鲜活的生命,还是让本来鲜活的生命毫无意义地死去??
苏格拉底本人身后没有任何著作,几乎谈不上苏格拉底的“体系”,他没有做过任何有关学说的精确阐述,这几乎与中国的孔子完全一样。作为人类轴心时代的“先贤”,同是“述而不作”,孔子与苏格拉底却分别引领中西文化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供你深深思索其中的不同道理吧。 (答案参考) 孔子与对政治不感兴趣的苏格拉底有着明显的不同,孔子具有强烈的政治功利主义思想倾向,总是主动地寻求机会被“任用”。一旦有机会从政,他就会不遗余力地推行自己的理想,但由于现实的局限性,他的行为常常归于失败。究其原因,孔子理想主义很难付诸实施的根源在于他过度依赖于旧政体的存在。此外,孔子学说中的政治功利主义倾向造成了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做学问的主要目的更多地是为了得到荣华富贵,而不是为了改变社会,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好,更确切地说,孔子的学说永远只能使极少数的一部分人活得更好。孔子高举“仁”、“义”、“礼”的大旗,其核心却是等级制度。对于不同的人,孔子有时低三下四地俯首贴耳,有时却又居高临下地高谈阔论。孔子做人的方式根本无定式可言,完全依据儒家文化的“礼义之道”而定。由孔子学说所塑造的人,只能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往往只能随波逐流,尤其在权贵面前更是显出奴颜婢膝的样子而失去了人格的尊严。苏格拉底名言警句录 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 德性就是知识 或: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 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要想向我学知识,你必须先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就像你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 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