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1.要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二、教材分析
《毫米、分米的认识》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本课所学的“毫米”和“分米”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的认识会进一步完善。
本教材由“孙悟空金箍棒的神奇变化”导入,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开课就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需要测量的硬币、手掌、粉笔盒、数学书、文具盒、课桌等,都是学生熟悉的事物,教材通过合理安排测量内容,为教师组织学生提供了便利,在编排上加强了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通过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将1毫米、1分米与生活中的事例建立联系,形成表象。
教材除了通过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外,还注意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因为在生活中测量长度时,有时往往不需要得到精确地结果,或者即使需要精确地结果,也要先做一个恰当的判断,以确定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从这方面考虑,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建立长度观念又是合理估测的前提。本节教材内容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本节课所创设的情境充满兴趣。但因为学生年龄还小,基础知识还不够扎实,,智力水平层次不齐:优生智力水平高,接收新知识比较快,运用比较灵活;中等生智力水平一般,新知识需巩固后才能完全接收,运用知识较死板;差生智力水平较差,新知识反复讲解巩固才能勉强接受,,很难灵活运用知识。所以本节课拟重点采取的措施就是尽最大的努力让学生采用直观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中学好数学,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四、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经历测量身边常见物品长度的具体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体验学习毫米、分米的必要性以及它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五、教学重点、难点:
1.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六、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一角硬币、直尺、小棒,卡片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上课之前,老师和大家讨论一个问题,谁读过西游记呢?(学生纷纷举手,并抢答西游记中的人物!)
那你知道他们中谁最厉害吗?(大声齐答)孙悟空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降妖除魔!引出他有一件非常神奇的兵器——是什么?(如意金箍棒)
说说金箍棒神奇在什么地方(因为它能变长变短,变大变小,甚至能放到孙悟空的耳朵里…)
老师把孙悟空请到了现场和大家一起分享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欢迎孙悟空闪亮登场!
(课件展示孙悟空亮相)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金箍棒是怎么变化的。
[说明:二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不足,但好奇心比较强,通过探讨读过的西游记,设计金箍棒神奇变化的场景,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二>探索实践
1.认识毫米。
(1)认一认。
引导:(课件演示金箍棒的第一个变化)出现了一个问题:“金箍棒的长度比4厘米要长3个小格,但还不到5厘米,又该怎样表示它的长度呢?”(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板书:毫米)
找一找
引导:你能在尺子上找出1毫米来吗?
(学生展示找到的1毫米)
引导:尺子上有多少1毫米呢?
(尺子上有很多个小格,就有很多个1毫米)
(3)数一数
引导:一小格代表1毫米,2小格呢?一直往下数。
(学生出现10毫米和1厘米的说法),引导学生总结: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体验
引导: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用毫米来表示?(学生发言,寻找生活中的1毫米)
(学生在学具袋里找出1角硬币和卡片,说说找到的1毫米)
(课件展示生活中其他的1毫米)
引导:请同学们用拇指和食指捏紧卡片,然后把卡片慢慢地抽出,中间的空隙就大约是1毫米。 (学生操作,进一步感知1毫米的大小,并探讨1毫米的特点)
练一练
课件展示金箍棒再次发生神奇变化。
(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读出金箍棒的长度:5毫米)
[说明: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因此设计了一个疑问:用厘米无法表示长度时我们该怎么办,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自然而然引出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来;又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还较弱,所以出示了具体的学习步骤,进一步探索毫米的特点以及和厘米的换算关系。这样,能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与讨论,从而理解毫米的含义。]
2.认识分米。
(1)认一认。
课件再一次展示金箍棒的神奇变化。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出现10厘米和1分米两种说法)
引导:在数学中规定10厘米也叫1分米。(板书:分米)
(学生齐读:1分米=10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找一找。
引导:你能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吗?
(学生在尺子上找出不同的1分米)
引导:是不是所有的1分米都有10厘米呢?
(学生在尺子上找出不同的1分米并数一数)
引导:从不同的刻度开始如何找1分米?(课件展示)
(学生抢答)
体验
引导:你能找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用分米来表示吗?
(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1分米)
(课件展示生活中的1分米)
引导:请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并借助直尺比画出1分米,一人比画1分米,另一人用尺量,看看比画得对不对。
(学生操作,进一步脱离实际物体感知1分米)
[说明:让学生大胆估测,并把估测与实际测量相结合。通过在直尺上数一数、徒手比画和估计1分米的长度,从借助测量工具到直接估测长度,逐渐加大了难度,有利于学生一步步加深对分米的认识,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和意识。虽然学生估计的1分米并不十分准确,但只要是较接近的,都应予以鼓励。]
(4)练一练。
同桌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各是多少厘米,再说说分别接近几分米。(也可以先让学生估测一下,再进行测量)
[说明:学生估测的数据与结果有差距,但通过估测再进行实际测量,有利于学生增强对实际长度的感知,培养估计能力。]
(5)数一数。
课件再一次展示金箍棒的神奇变化。
(学生总结出:1米=10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三>总结提升
提问: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分米和毫米)
提问:连同前面学习的米和厘米,我们已经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你能把这些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
(学生按顺序说出这4个长度单位)
提问:它们之间是怎么换算的?和我们学过的数位换算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总结出“十进制”,并联系数位表总结出长度单位换算的“小阶梯”)
[说明:在教学中已经通过对直尺的观察,初步沟通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总结能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四>自主练习
[说明:这两道题的设计既检测了学生当堂学习的效果,又让学生明白了正确选择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在生活中要做一个仔细认真,严谨慎重的人。]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学生畅所欲言)
八、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毫米 mm
1厘米=10毫米 1cm=10mm
分米 dm
1分米=10厘米 1dm=10cm
1米=10分米 1m=10d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