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搭配中的学问》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二年级初步学习组合数的基础上,继续在观察、猜测、实验中找出事物的组合数。
教材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组合不仅是数学最初步的知识也是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比较广泛。本课将通过探讨上装和下装的不同搭配,找出不同穿法的组合数,并通过联系实际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及教具准备。
教法;学生接触过粗浅的有关排列与组合的知识,能通过观察与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找出最简单的事物排列数和组合数,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学生在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的方式中学习更加容易掌握本节课内容。基于学生的这些基础,教法上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操作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学法;学法上我运用了“实践探索、合作交流”。 一是注重数学学习的情感化,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在学习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二是注重数学学习的活动化,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三是注重数学学习的自主化,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知识的结果都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总结,自己获取。
教学具准备;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卡片、练习图表;学生准备铅笔、水彩笔、尺子。
三、根据本册教材特点,针对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如下:
知识与技能;结合学生熟悉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有序地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
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运用学具摆一摆、配一配,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搭配方法及过程进行比较,明确有序搭配的科学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有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联系实际、通过配菜,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教学难点:初步学会解决最简单、最基本的排列组合问题,并且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说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解决重、难点,我本着《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的要求,力求学生在动手操作、亲身实践中,激发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进行简单、有条理思考,从而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以境激趣,导入新课。
1.轻松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喜欢吃早点吗?(请说说你最喜欢吃的早点是什么?)老师可以先说自己喜欢吃什么早点,再请同学们来说一说。生自由说自己喜欢吃的早点。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这里面就包含有我们的数学问题,那就是搭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搭配。板书:搭配中的学(设计意图:搭配这个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放置在一个广阔的生活背景中,通过谈话的形式,用轻松的与主题相关的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使学生初步感知搭配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以此引入可以很快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迅速转入下一个环节。) 2.趣味引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看!周末到了,开心老板要请好朋友来家里吃饭,现在她正在做准备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方法、探索规律。
1.搭配早餐。
(1)、 搭配星期一的菜谱(出示周一菜谱)这是开心食堂周一的菜谱, 先让学生介绍周一有些什么菜,肉丸子是什么菜?请学生说一说什么是荤菜,举例再说一、二个荤菜。再问什么是素菜,素菜又有哪些。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荤菜,什么是素菜,厨师对大家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点击课件出示要求:一份盒饭含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可以怎样配菜?学生尝试解决,反馈交流。 问:那么星期一有多少种不同的配菜方法?(边点课件边问)师小结:使学生明确无论是荤菜配素菜还是素菜配荤菜,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只有两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初步明确什么是荤菜和素菜以及一荤一素的配菜要求,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 搭配星期三的菜谱(出示星期三的菜谱) 我们再来看看星期三的菜谱,谁来说一说星期三的菜谱是怎样的?还是按照一份荤菜和一份素菜的要求,可以怎样配菜呢?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再请学生自由的说搭配方法,并板书。师把学生无序的搭配进行整理,让学生比较前后两种搭配,看有什么发现,那种搭配好?请学生用素菜搭配荤菜的方法,看看周三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
设计意图:学生有愿意帮助他人的愿望,本环节意在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轻松地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三)实践新知,巩固应用。
1.搭配路线 出示由学校到动物园的路线图。看图说说,知道了什么?共有几条路可以走,大家数一数。 学生数后到小组交流。
找生交流,师板书。A→C B→C A→D B→D A→E B→E 了解到去动物园一共有6条路可以走。
设计意图: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孩子有序思考,依次进行排序,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理解也会更加透彻。数学活动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只有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思维才会被充分激活,学习活动才是不断生成、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2.搭配服装:搭配衣服找出所有搭配。
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有哪些上装和下装,并提出问题:如果一件上装配一件下装是一种搭配方法的话,她会选择哪一件上装和哪一件下装?此时,学生可以随意说出自己的想法,任意搭配。在此环节中,首先引导学生进行猜测、质疑。有的学生会说6种,当学生有不同答案时,教师适时引导:那就快来验证到底有几种搭配方法吧!
2.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找出搭配。在同桌合作中,学生通过摆一摆、数一数,并相互说一说是怎么摆的,从而找出有几种搭配方法。
3.展示汇报。学生到前面展示自己的搭配方法,学生利黑板上的教具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演示课件。此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有的同学会先确定上装,再搭配下装,也有的同学会先确定下装再搭配上装,也有的学生会随意说出搭配。
4.学生评价。引导学生评价搭配方法,并说一说按顺序操作的好处,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5.学生展示。除了有摆一摆的方法,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呢?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连线的方法,就让学生在题卡上连线后展示。这个环节是将规范连线与学习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在连线过程中感受搭配方法的有序性和数学的严谨性。展示后,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明确无论是确定上装还是确定下装,只要按一定的顺序搭配,就能够不遗漏、不重复的把所有的搭配方法都找出来。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习者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学生对“搭配的问题”是有生活经验的,但他们并不会注意到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更不会想到有序搭配的问题,关于小女孩搭配衣服的问题,就会把学生的已有经验激发出来,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教学中要适时给学生提供合理的建议,帮助他们把已有经验转化为数学思想,进一步提高了数学意识。
四、拓展提高,感受价值。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的搭配,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生活中有关搭配组合的情境,如:饮食搭配、交通工具的选择等,学生明确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独立解决。
设计意图:对于低中段的学生而言,学习不再仅仅是因为兴趣,还因为数学知识具有现实意义。这就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物,只有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知识能为生活服务,才能让学生形成更加强烈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
五、板书设计。
搭配中的学问
A→C A→D A→E
B→C B→D B→E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做到了精而准。有效地梳理了学习知识,让学生可以充分的掌握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