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的认识
课时安排
第 1课时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4.感受千米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学习难点
千米概念的建立。
学习准备
千米的认识;复习已学过的长度单位;能从小到大说说这些单位。
学习准备
米尺、学校周围交通图每小组一张。
学 习 过 程
预 习
展 示
米(旗杆)、分米(课桌高)、厘米(书)、毫米(硬币厚度)
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到底有多长。
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谁能从小到大说说这些单位?什么时候要用到这些单位?
质
疑
导
入
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高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长度单位家族中的另一个新朋友------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
那如果要测量杭州到宁波的距离,用哪个单位合适呢?
自主探究、引导点拨
(一)谁知道绕我们学校的跑道跑一圈是多少米?那跑5圈呢?请你把它写在纸上。
1. 会出现2种答案:1000米、1千米。
得出:1千米=1000米
2.读一读:读时区分1 千米和1000 米。
3.绕跑道跑5圈是1千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千米到底有多长?等会儿老师要请小朋友来说说从哪里到哪里也大概是1千米。
(二)千米与米的简单互化
1.2千米500米=( )米,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怎么化的?
2.试一试:
8千米=( )米 6千米20米=( )米
3.刚刚是千米化成米,小朋友都化得不错,那米化成千米呢?老师相信大家肯定能化得更好。
4000米=()千米 4350米=()千米()米
4.试一试:
6000米=()千米 5830米=()千米()米
(一)建立1千米的观念
(二)千米与米的简单互化
成 果
展 示
王老师家离学校大约有2千米的路程,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来学校?为什么?大概需要多少时间?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逐步理解千米与米、米与千米的换算过程。
小 结
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还可以表示比较长的物体长度。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目标
检 测
知道了多少长的距离大概是1千米,那我们小朋友跑1千米需要几分钟,走1千米需要几分钟呢?下课或放学后小朋友去跑一跑、走一走,并把你的结果告诉老师或你的同学。
1. 你眼中的1千米有多长。
2. 走完1千米的路你有何感受。
3. 你所熟悉的哪段路的长度大约是1千米。
作业布置
同步“千米的认识(一)”。
学习反思
本课的导入通过我和学生比高矮这样一个同学们感兴趣的活动,帮助同学们回顾了以前学过的一些长度单位,通过让学生说说你已经知道了哪些有关千米的知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学生学习的起点,有效地开展下面的活动。利用这样的活动引入新知,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