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章:第2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西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章:第2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西师大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11-17 11:1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律
第2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3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懂得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探索并理解一个数加(或减)接近整百数的运算的灵活性。?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加强自觉运用定律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应用它们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懂得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例1情境图。?
教师:森林王国举行智力大比拼,小松鼠参加了“开心口算”。裁判长大象刚刚公布完比赛试题,小松鼠就跳着举起手,大声说:“我算好了!”参赛队员小狗疑惑不解地问:“小松鼠,你怎么算得这么快呢?”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松鼠算得快的原因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能找到答案。(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律)?
二、互动新授?
1.自主探究,促进迁移。?
(1)算一算。?
①让学生独立算出例1中算式的结果。?
②指名汇报。(教师操作课件在算式后面呈现结果)?
(2)议一议。?
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①独立观察。?
②集体汇报、交流。?
学生1:同一行的两个算式的和相等。?
学生2:这两个加法算式加数一样,只是加数的位置不一样。?
学生3:我发现在这些加法算式中,把加数的位置交换了,但是和不变。?
……?
追问:谁能够用一句话把同学们的这些发现概括一下呢??
(任意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教师说明:同学们,刚才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其实聪明的小松鼠就是掌握了这一规律,才算得这么快。?
(3)探究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教师:如果我们用?a和b分别代表两个加数,加法交换律可以怎样表示??
①学生独立思考,把表示方法写在答题纸上。教师巡视,对于有困难的学生适时点拨。?
②指名上前展示,并说说理由。?
(a+b=b+a。因为a和b分别代表两个加数,这两个数相加,加数的位置交换,但它们的和不变,因此这样表示。)?
教师小结: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个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教师板书:a+b=b+a)?
(4)试一试。?
①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31页“课堂活动”第1题。?
②集体交流、订正,并说说自己的想法。(根据加法交换律:a+b=b+a。)?
2.小组合作,获取新知。?
(1)出示教材例2的课件,师:仔细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指名回答。(已知:一年级有114人,二年级有86人,三年级有89人。问题:3个年级共有学生多少人?)?
(2)探究解题方法。?
问:要求3个年级共有学生多少人?可以先求什么??
①小组讨论,并列出算式。?
②小组代表展示小组讨论结果,说说解题思路。?
学生1:先求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然后再求3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列式为:(89+86)+114=175+114=289(人)。?
学生2:先求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再求3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列式为:89+(86+114)=89+200=289(人)。?
学生3:依次把3个年级的人数加起来,然后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得出3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列式为:114+86+89=200+89=289(人)。?
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多方位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算一算。?
教师:下面请大家再来计算这样几个式子:(153+315)+85,153+(315+85)。(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计算,集体订正。?
教师板书:?
(153+315)+85?
=468+85?
=553?
153+(315+85)?
=153+400?
=553?
(4)引导归纳。?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组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①学生观察、思考。?
②集体汇报。?
(发现:这两组算式中的加数相同,在计算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和是相等的。)?
教师小结:3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3个数;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1个数,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如果用字母?a,b,c表示三个加数,谁能用字母来表示一下加法结合律呢?
先让学生独立在答题纸上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然后展示交流。
教师板书:(a+b)+c=a+(b+c)?
3.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1)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3。(小学生为残疾儿童捐款的情境图)?
教师:请大家认真读题,说一说从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已知的条件:1班捐款113元,2班捐款96元,3班捐款87元。要求的问题:3个班共为残疾儿童捐款多少元?)?
(2)解决问题。?
①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进行解答。教师巡视,留意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
②集体汇报。?
算法1:
113+96+87?
=209+87?
=296(元)算式2: 113+96+87?
=113+87+96?
=200+96?
=296(元)
(3)讨论:上面两种计算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比较简便,并说明理由。?
①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②集体汇报。?
[第二种计算方法比较简便。运用了加法结合律先把第1个和第3个加数相加,然后再和第2个加数相加,这样在计算的过程中(113+87=200)凑成了整百数使得计算比第一种算法简便了。]?
说明:在第二种计算过程中我们用到了加法结合律的同时也用到了加法交换律,即先交换第2和第3个加数的位置,然后再让第1和第3个加数结合。?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大家的观察比较,我们发现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使计算简便。我们在进行加法计算的过程中要学会运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计算使计算简便。在运用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的是,如果能够像这道题一样,其中的两个加数相结合能够凑成整百数或者是接近整百数,我们才使用加法的运算定律。?
(4)运用定律,简便计算。?
①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第32页“课堂活动”第2题。?
②集体交流,并说明理由。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七”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订正。?
教师强调: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2.完成教材第32~33页“练习七”第2、5题。?
(1)第2题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2)第5题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
(3)集体汇报交流。?
说明:正确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3.完成教材第32~33页“练习七”第3、4、6题。?
(1)学生独立在答题纸上进行解答。?
(2)小组内交流、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还学会了在计算的时候能凑成整百的数要先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凑成整百的数再进行计算,这样做能使计算简便。?
五、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2.课后作业?

板书笔记
教学反思
教学时,教师把学生的思考放在第一位,通过引导,让学生从思考中获得快乐,从运用中得到启发,使得整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高度集中。在教学的时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观察比较为主线,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探究、分组讨论交流为主要方式。让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原有经验,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之处:加法交换律的教学还需要深入地引导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在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时,有的学生运用起来比较困难,如果在练习的时候先让学生互相说说,也许会对这部分学生在简便计算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