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中学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其实考试
语文考试卷
?
一、积累与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__________________断桥头卖鱼人散。(马致远《【双调】寿阳曲·______________》)
(2)过春风十里,__________________。(姜夔《扬州慢》)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与《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通的。
2.按要求选择。(5分)
(1)有些同学总想在学习上走捷径,用一句话来劝诫他们,以下句子最合适的一项是(???)。(2分)
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D.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2)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指纹之所以存在,是为了给人的手掌和脚掌提供粗糙表面,让人更容易抓取物品,_______________。同卵双胞胎即便基因相同,还生长在同一个子宫里,但生长过程中的细微差异也能使他们的指纹产生差别。
A.人在胎儿时期就开始生成指纹,影响它的图案的是基因和胎儿的生长环境
B.人在胎儿时期就开始生成指纹,影响它的图案的是胎儿的生长环境和基因
C.指纹在胎儿时期就开始生成,影响它的图案的是基因和胎儿的生长环境
D.指纹在胎儿时期就开始生成,影响它的图案的是胎儿的生长环境和基因
?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6分)
穿过云朵直至阳光处
——在第三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
贾平凹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①几年前,我听到这样一句话:翻译就是世界文学。这话让我吃惊,可冷静一想,事情确实是这样的,没有翻译,从何谈世界文学呢?正是一批中国作家的作品被翻译出去,尤其是被翻译出去的莫言先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使世界才了解了和正在了解着中国文学。翻译的功德巨大啊!现在,中国的政府、中国的文学组织机构,中国作家对翻译的热情很高,这次大会的主题是“解读中国故事”,其希望和目的要让中国作家的作品更多地翻译出去,翻译得更好更准确更丰满,有幸参加这个大会,对于如何解读中国故事的话题上,我谈谈我的一些认识。
②解读中国故事,就是让人知道这是中国的故事,并从故事中能读到当今中国是什么样子,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能读出中国的气派、味道和意义。而当下的中国,作家是极其多,作品也是极其多,据有关资料报道,仅长篇小说,每年就印刷出版三千余部,在这些庞大的作家群和作品堆里,怎么去识别哪些是有价值的作品,哪些是意义不大的作品,哪些作品值得被翻译出去,哪些作品是需要下工夫做的重点翻译?别说翻译家,就是中国的文学专业人员也难以做到那么好。虽然对于一部作品的优劣高低鉴别那是自有一种标准和感觉的,好的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它会口口相传,产生出影响,但是当不可能把所有作品都读过,或无法从整体上来把握时,具体到某一部作品,常常是各人有各人的解读。
③我的意思是能多读些作品尽量去多读些作品,从而能从中国文学的整体上去把握和掌控,当把豆子平放在一个大盘里,好的豆子和不好的豆子就自然都发现了。要了解孔子,不仅是读孔子,还有必要读老子,读荀子,读韩非子等等,这样更能了解孔子。在这种能整体把握当下中国文学的基础上,就可以求辩解:中国之所以是中国,它的文学与西方文学有什么不同?与东方别的国家的文学有什么不同?它传达了当今中国什么样的生活?传达了当今中国什么样的精神和气质?这些生活这些精神这些气质,在世界文学的格局里呈现了什么样的意义?
④这样,就可能遴选出一大批作品来,这些作品因作家的经历和个性不同,思想和审美不同,他们的故事和叙述方式就必然在形态上,色彩上,声响上,味道上各异。如何进一步解读,途径之一就是了解中国的文化。
⑤说到了解中国的文化。现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包括艺术作品中,是有着相当多的中国文化的表现,但那都是明清以后的东西,而明清是中国社会的衰败期,不是中国社会的鼎盛和强劲期,那些拳、灯笼、舞狮、吃饺子、演皮影等等,那只是一些中国文化的元素,是浅薄的零碎的表面的东西。元素不是元典,中国文化一定要寻到中国文化的精髓上,根本上。比如中国文化中关于太阳历和阴阳五行的建立,是中华民族对宇宙自然的看法,对生命的看法,这些看法如何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它的哲学观念的。比如中国的宗教有儒、释、道三种,道是讲天人合一,释是讲心的转化,儒是讲自身的修养和处世的中庸,这三教如何在影响着中国的社会构成和运行的。比如,除了儒释道外,中国民间又同时认为万物有灵,对王的敬畏,对自然界的阴阳的分辨。中国文化中这些元典的东西,核心根本的东西,才是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和性格,它重整体,重混沌,重象形,重道德,重关系,重秩序。能深入了解了这些,中国的社会也才能看得懂,社会上发生的许多事情也才能搞明白。有了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性格、宗教和哲学,进而又影响和左右着中国人的审美,形成了它的不同于西方的特点。
⑥我在早年,曾说过,我们的写作,要在作品的境界上向西方的文学学习,目光要盯住全人类的主流东西,而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又一定要中华民族的东西。我举了个例子,当我们没有乘坐过飞机,我们认为天是阴晴的,月是圆缺的,云是聚散的,当我们乘坐了飞机,才发现云层之上都是阳光,穿过哪一朵云,无论这朵云是导致着下雨或是冰雹雷电,穿过去都是阳光。如果把阳光比喻人类共通的东西,我们的作品一定要穿过这些云朵直至阳光处。而同时,我们是生存在某一朵云下,即便这些云朵在下雨下冰雹,我们也不必从这朵云下跑去另一朵云下,就在这一朵云下穷力穿过去阳光处,这朵云是我们的生存环境,在穿过时就是我们的表现形式。
⑦为了穿过我们的云层,我也曾经把我们的戏剧与西方的话剧作过比较,把我们的水墨画与西方的油画作过比较,把我们的中医与西医作过比较。戏剧更多的是写意,话剧更多的是写实,水墨画更多的是线条,油画更多的是色块,中医更多的是综合,西医更多的是分析。我讲这些,大致的意思是,在解读中国故事时,不仅要看到这个故事是否传奇,是否热闹,是否精彩,更要看到这个故事是怎么讲的,它的思维、方法、语言是中国式的。
????????????????????????????????????????????????(节选自2014年10期《美文》,有改动)
3.第①段加点的“解读”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下列关于中国文化“元典”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中国文化元典指的是中国文化中精髓、核心、根本的东西。
B.拳、灯笼、舞狮、吃饺子、演皮影是中国文化元典的表现形式。
C.中国文化元典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性格、哲学观念和社会运行。
D.中国人的思维性格、宗教和哲学影响和左右了中国人的审美。
5.分析第⑥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4分)????
?
?
6.下列推断与文意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A.贾平凹的发言对象是翻译中国作品的汉学家、翻译家。
B.中国文化的元典最终会影响和左右中国作家的写作。
C.东西方差异导致中国作家只能穿过中国“这朵云”。
??D.翻译家应选择既具故事性又具中国特色的作品翻译。
7.本文思路十分清晰,请结合内容对此加以分析。(5分)
?
?
?
(二)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5分)
用岁月在莲上写诗
林清玄
①那天路过台南县白河镇,就像暑天里突然饮了一盅冰凉的蜜水,又凉又甜。
②白河小镇是一个让人吃惊的地方,它是本省最大的莲花种植地,在小巷里走,在田野上闲逛,都会在转折处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的莲花。那些经过细心栽培的莲花竟好似是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风好景里毫无愧色,夏日里格外有一种欣悦的气息。
③我去的时候正好是莲子收成的季节, 种莲的人家都忙碌起来了,大人小孩全到莲田里去采莲子,对于我们这些只看过莲花美姿就叹息的人,永远也不知道种莲的人家是用怎么样的辛苦在维护一池莲,使它开花结实。
④“夕阳斜,晚风飘,大家来唱采莲谣。红花艳,白花娇,扑面香风暑气消。你打桨,我撑篙,喊一声过小桥。船行快,歌声高,采得莲花乐陶陶。”我们童年唱过的《采莲谣》在白河好像一个梦境,因为种莲人家采的不是观赏的莲花,而是用来维持一家生话的莲子,莲田里也没有可以打桨撑篙的莲舫,而要一步一步踩在莲田的烂泥里。
⑤采莲的时间是清晨太阳刚出来或者黄昏日头要落山的时分,一个个采莲人背起了竹篓,带上了斗笠,涉入浅浅的泥巴里,把已经成熟的莲蓬一朵朵摘下来,放在竹篓里。
⑥采回来的莲蓬先挖出里面的莲子,莲蓬外面有一层粗壳,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剥开,晶莹洁白的莲子就滚了一地。
⑦莲子剥好后,还要用细针把莲子里的莲心挑出来,这些靠的全是灵巧的手工,一粒也偷懒不得,所以全家老小都加入了工作。空的莲蓬可以卖给中药铺,还可以挂起来装饰;洁白的莲子可以煮莲子汤,做许多可口的菜肴;苦的莲心则能煮苦茶,既降火又提神。
⑧我在白河镇看莲花的农民工作了一天,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种莲的人就像莲子一样,表面上莲花是美的,莲田的景观是所有作物中最美丽的景观,可是他们工作的辛劳和莲心一样,是苦的。
⑨采莲的季节在端午节到九月的夏秋之交,等莲子采收完毕,接下来就要挖土里的莲藕了。
⑩莲田其实是一片污泥,采莲的人要防备田里游来游去的吸血水蛙,莲花的梗则长满了刺。我看到每一位采莲人的裤子都被这些密刺划得千疮百孔,有时候还被刮出一条条血痕,可见得依靠美丽的莲花生活也不是简单的事。
?小孩子把莲叶卷成杯状,捧着莲子在莲田埂上跑来跑去,才让我感知,再辛苦的收获也有快乐的一面。
?莲花其实就是荷花,在还没有开花前叫“荷”,开花结果后就叫“莲”。我总觉得两种名称有不同的意义:荷花的感觉是天真纯情,好像一个洁净无瑕的少女,莲花则是宝相庄严,仿佛是即将生产的少妇。荷花是宜于观赏的,是诗人和艺术家的朋友;莲花带了一点生活的辛酸,是种莲人生活的依靠。想起多年来我对莲花的无知,只喜欢在远远的高处看莲、想莲;却从来没有走进真正的莲花世界,看莲田背后生活的悲欢,不禁感到愧疚。谁知道一朵莲蓬里的三十个莲子,是多少血汗的灌溉?谁知道夏日里一碗冰冻的莲子汤是农民多久的辛劳?
?我陪着一位种莲的人在他的莲田逡巡,看他走在占地一甲的莲田边,娓娓向我诉说一朵莲要如何下种,如何灌溉,如何长大,如何采收,如何避过风灾,等待明年的收成时,觉得人世里一件最平凡的事物也许是我们永远难以知悉的,即使微小如莲子,都有一套生命的大学问。
?我站在莲田上,看日光照射着莲田,想起“留得残荷听雨声”恐怕是莲民难以享受的境界,因为荷残的时候,他们又要下种了。田中的莲叶坐着结成一片,站着也叠成一片,在田里交缠不清。我们用一些空虚清灵的诗歌来歌颂莲叶何田田的美,永远也不及种莲的人用他们的岁月和血汗在莲叶上写诗吧!
8.简析第④段引用《采莲谣》的作用。(3分)
?
9.从语言运用角度鉴赏第⑤段。(4分)
?
10.分析第⑨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
11.赏析本文以“用岁月在莲上写诗”为题的妙处。(4分)
?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4题。(8分)
五洲①夜发
(陈)阴铿
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溜船②惟识火,惊凫但听声。劳者时歌榜③,愁人数问更。
[注]①五洲:地名,在今湖北省浠水县西大江中。②溜船:顺流而下的船。③榜:船桨。
12.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1分)
A.五绝 ???????B.小令 ???????C.五古 ???????D.诗余
13.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作品写了作者晚上从五洲出发后沿途所见的景物。
B.作品描写了江上雾气弥漫、新月高挂天穹的景象。
C.结尾写船夫不时唱起忧伤的船歌,使人难以入眠。
D.作品写景状物,由远及近,由景至人,以人作结。
14.作品善于表现江上夜景,请赏析画线句。(4分)
?
?
?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8分)
徐稚传
①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惟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不就。
②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上疏荐稚等曰:“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①。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铺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伏见处士豫章徐稚、德行纯备,著于人听。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桓帝乃以安车玄粮,备礼征之,不至。
③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及于途,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临诀去,谓容曰:“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
④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众怪,不知其故。林宗曰:“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②。吾无德以堪之。”
⑤灵帝初,欲蒲轮③聘稚,会卒,时年七十二。??????
(选自《后汉书》,有删减)
????[注]①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希望众多的贤人,诞生征这个王国里。②生刍一束,其人如玉:送给他一把青草,赞美他拥有美玉一样的品德。③蒲轮:蒲轮车。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旬中的意思。(2分)
(1)去则县之(??????????)???????????????????(2)上疏荐稚(?????????)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
A.轻装的骑兵 ???????B.轻快的马 ???????C.轻快的战车 ???????D.骑快马
(2)吾无德以堪之(????)
A.实现 ???????B.胜任 ???????C.忍受 ???????D.承认
17.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非其力不食??????????????????????众怪,不知其故
B.哭毕而去????????????????????????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
C.桓帝乃备礼征之??????????????????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
D.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会卒,时年七十二
18.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
B.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
C.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
D.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屡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
?
?
20.联系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徐稚其人。(3分)
?
?
?
(五)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13分)
①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蕾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②。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处,数日亦死。
②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宠之,怒而贬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③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袁枚《小仓山房文集》,有删改)
????[注]①鄂韡:花蕾繁盛。②赀:财货。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矣 ?????????B.焉 ?????????C.哉??????????D.也
2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主人对新买牡丹做法的一组是( ???)。(2分)
①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②归其原处,数日亦死????③暴摧折之,移其非时
④一月之间,忽予忽夺????????⑤新者虽来,旧者不让????⑥喜而宠之,怒而贬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23.第①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3分)
?
?
24.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自然规律,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移植,结果导致原有的牡丹枯死。
B.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
C.客人认为主人处理不当,使旧牡丹死去。如今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花,是错上加错。
D.作者认为导致原有的牡丹的死亡的根本原因在于主人自身的修养、性情、见识有问题。
25.纵观全文,简析作者的写作意图。(4分)
?
?
?
三、写作(70分)
26.综艺节目《奇葩说》有一期辩题引起热议:“奇葩星球新技术可以让全人类大脑一秒进行知识共享,你支持吗?”很多人都参与其中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有人说,如果我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的东西,全人类都知道了,对我是不是不公平?还有人认为,共享知识不等于共享能力,知识是面向所有人开放的,但能力、思维、审美等等还是需要自己去培养的;也有人说,知识共享会不会让人滋生懒惰,从而失去创造力?还有人认为,知识共享让我们把每个世界的门都打开,它避免了更多人因为无知而引发的危险和伤害,甚至可以挽救生命。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呢?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3.翻译家/翻译者正确鉴别当代中国作家作品的优劣高低;或者翻译家/翻译者以正确的标准遴选优秀的当代中国作家作品。(“解读”对象1分,“解读”动词义解释1分,共2分)
4.B(2分)
5.划线句以“阳光”比喻全人类共通的东西,以“这些云朵”比喻作家生存的环境中国(1分),形象生动地(1分)阐明了优秀的中国当代作品必须采用中国式/中华民族的表现形式反映人类主流追求/共通的东西的观点(1分),照应标题(1分)。(1点1分,共4分)
6.C(3分)
7.文章开篇从翻译的重要性谈起直奔大会主题“解读中国故事”(1分),首先阐释了“解读”的意义——翻译更多的作品让世界了解中国(1分),接着提出“解读”途径:先尽量多读,在整体把握当下中国文学基础上选出一批作品(1分);再了解中国文化,进一步遴选出既有中国文化特色又能反映人类主流追求/共通之处的优秀当代文学精品(1分)。文章思路清晰,层层递进,结构严谨(1分)。
8.《采》描绘的是打浆、撑篙、嬉戏、歌唱等欢快生活和美好景象,反衬(对比)眼下采莲人的艰辛,表现作者对采莲人的同情和赞美。增加文学性。
9.①自然、简介、明快;②一系列精准的动词,如……,生动地写出……的过程;③排比;④对采莲人的肯定与讴歌。
10.
11.①比喻;②诗意;③线索;④兴趣。
12.C ?13.C
14.视听结合。以视觉写夜晚江面上渔船的灯光,以听觉写江面上鸟的叫声,表现出周遭环境的寂静与黑暗,表达了作者此时的孤寂之情。
15.(1)同“悬”,悬挂??(2)奏章
16.(1)D ?(2)B
17.B(其:自己的;其中的;而:表顺承;乃:于是,就;却;会:葬礼聚会,适逢)
18.C
19.屡次被公府征召,他都不肯就任。当时陈蕃任豫章郡太守,按照礼节请求徐稚暂时代理功曹一职,徐稚无法推辞,拜见陈蕃之后就退回去了。
20.从屡次被各级官府征召,可看出徐稚是为有才有德的贤士;徐稚辞不就任,可以看出他的清旷出世,不汲汲于功名;从送葬黄琼和吊唁郭母,可以看出徐稚为人忠诚,不忘情于友人,又脱俗于时事。(3点各1分,文本内容与其品行要对应一致。)
参考译文:
????徐稚,字孺子,豫章郡南昌县人。家里很穷,常常亲自耕种,不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就不吃。做人谦恭节俭仁义谦让,周围的人都佩服他的品德。屡次被公府征召,他都不肯就任。当时陈蕃任豫章郡太守,按照礼节请求徐稚暂时代理功曹一职,徐稚无法推辞,拜见陈蕃之后就退回去了,陈蕃在郡府不接待宾客,只有徐稚来,才特意摆设一副坐榻,徐稚离开后就把它悬挂起来。后来徐稚因有德而被举荐,在家里被授予太原太守的职务,但他都没有就任。
????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尚书仆射胡广等上疏推荐徐稚等人:“我听说贤善之人是天地的纲纪,是治政的依据。《诗经》说:希望众多的贤人,诞生在这个王国里。上天造就的有杰出才能的人,都是为陛下而出现的,他们都是能够担当辅佐盛世重任、帮助陛下成就大业的人。我见豫章郡的处士徐稚、彭城郡的姜肱、汝南郡的袁闳、京兆尹的韦著、颍川郡的李昙,道德品行纯正完备,世人都知道。如果使他们位登三公,辅佐陛下,他们就一定能够捍卫并发扬光大盛美的国政,为日月增光。”桓帝于是用安车玄纁,带上礼物去征召这五位高士,结果他们都不肯来。桓帝于是问陈蕃说:“徐稚、袁闳、韦著三人,谁最优秀?”陈蕃回答说:“袁闳长于公卿大族,能够在平时逐渐吸取道理;韦著生长在三辅礼义之国,正像人们所说的 不扶自直,不镂自雕 。至于徐稚,他出自江南卑薄的地方,却又特立杰出,他应当是最优秀的。”
????徐稚曾经被太尉黄琼征召,但没有就职,等到黄琼去世,归葬家乡,徐稚却背着干粮徒步赶到江夏,在黄琼的墓旁摆设了鸡酒祭奠,痛哭完了,就离开了,也不告诉自己的姓名。当时参加葬礼的四方知名之士有郭林宗等几十人,听说这件事,怀疑这个人就是徐稚,就选派了一位善于辞令名叫茅容的生员骑上快马去追他。在路上赶上了徐稚,茅容为他摆上了饭菜,二人谈些农业劳动之事。临别,徐稚对茅容说:“请替我向郭林宗致谢,大树要倒了,不是一根绳子所能维系,为什么要忙碌不停、四处奔波呢?”到后来,郭林宗的母亲去世了,徐稚又前往吊唁,将一把野草放到墓前就走了。众人奇怪,不知这是什么意思。林宗说:“这一定是南州高士徐孺子了。《诗经》不是说‘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吗?只是我没有这样的品德来胜任啊!”
????灵帝初年,朝廷想要用蒲轮车礼聘徐稚,适值徐稚去世,时年七十二。
21.B
22.C
23.通过对主人因新牡丹花开得不好而一怒之下将其废弃使其枯死的举动,与先前高度重视新牡丹的所作所为进行对比。并引出第②段“客”对“主人”的指责。??
24.D
25.答案示例:作者托物言志,借物喻人,以牡丹的遭遇喻人才的遭遇,既生动形象又委婉含蓄地批评了统治者仅凭自己的喜怒对人才生杀予夺的社会现实;并对人才的不幸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冬天,山中有位老翁挑了一株牡丹,(牡丹)有一人多高,枝条繁茂,花苞蔟簇数以百?计。主人对它另眼相看,出高价买了下来。怕栽在别处与这株牡丹不相称,庭院中原有几株牡丹,4夺地移到别处,把地方让出来。上面用錦帐遮盖,晚上点上烛火,客人来了, (主人)常指着它感到自豪。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大大不如原先的那几 株牡丹。于是主人愤怒地将它移到假山上,第二次又移到墙边,牡丹很快枯死了。主人感到对不起原有的那几株牡丹,并且嫌庭院太空,便将原来的牡丹移回原处,没过几天, 它们也枯死了。
来访的客人指责主人道:“您没见过善于种花的人吗?适宜在山上长的就种在山 上,适宜在庭院中长的就栽在庭院,如果迁移它,应该在冬天而不是春天。所以人和花 常能两全其美。您既然根据外貌认为那株牡丹是良种,一见不如原来想的那样,立即粗 暴地摧残损害他们,移栽不按时节,牡丹花含冤而死理所当然。况且牡丹来时,并不曾 自己说:‘应该看重我的身价,应该把我栽在庭院中,应迁移你原有的旧花,(把地方)让 给我这新来的。一个月中,忽而珍视它,忽而贬抑它,都是您一个人所为。不责怪自己 却迁怒花,错误啊!如果当初,新的牡丹虽然买来,旧的牡丹先不移走,比较它们开的花 哪一种更好,然后再移栽,就都不会死掉了;即便当初将旧牡丹迁走了,(发现情况不妙 后)却不急着将他迁回原处,那么,新牡丹死了,旧牡丹却能不死。您急急忙忙,既不懂 生物的习性,又不知道土壤是否适宜,高兴了就抬举它,生气了就摧残它,主人如此喜怒 无常,花的命也就送掉了。那么,您的毛病在于看重自己却又轻视生物,性情专断却又 缺乏见识,自以为是却又不和人商量。以后您的庭院中,大概不会再有花木了 !”
????主人听了无以对答,于是准备下笔墨纸砚,记下这件事情来警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