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9 雨的形成 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9 雨的形成 冀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1-17 15:07: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雨的形成
How is the rain?
学校:经济技术开发区世纪路小学 主备人: 杨婧 使用人:
课 题
雨的形成
How is the rain?
课 型
新授课
课时
1
教学目标
(一)探究目标??? 引导学生回想生活中一些有趣现象,提出现象成因的假设;学生们自主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研究、设计、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
(二)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凝结。能由实验模型推想自然界中雨的形成过程,并利用这个概念来解释雨的形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动手的能力、愿意与小组同学合作设计实验的合作意识,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对自然现象产生兴趣,从而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
实验模型的组装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
根据实验现象推想自然界中雨是怎样形成的。
说教材
雨的形成》选自冀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状态》的最后一课,属于物质科学这一领域的内容,在前面几课学生知道了在自然界中,水可以同时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存在,所以前面的几课为本节课打下了基础,使学生可以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能力去探究“雨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设计
说学情
小学生知识形成的特点是:通过亲自动手实践,体验感知,构成新知。
处在小学中年级的儿童他们的思维已经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而抽象逻辑思维是要有足够的概念为支柱,所以要想让学生在后面的活动中顺利的推想出自然界中雨是如何形成的,就必须先分析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总结出雨的成因,可以说前面的实验分析是后面的推想的基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激趣引入
老师喝下一杯水后,突然变身为一滴小水滴,跟大家打招呼,看大家是否还记得我呢?我认为同学们最近肯定经常见到过我,什么时候呢?大家探讨在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发现到了我,对于这种现象,你知道些什么呢?期待学生能说出一部分有关雨前的现象,如天气变冷、出现乌云等…那么我是怎么变成雨的呢?
如果让你猜想,你认为雨是怎样形成的?在之前学习中,我们了解了小水珠的形成也就是凝结的过程是: ?
水蒸气 ——?遇冷 ——?小水珠(凝结)
两个基本条件:一要有水蒸气,二要受冷。
二、引导探究
那么你准备怎样来做这个实验,要用到什么材料呢?请同学讨论一下。
师:老师这里有个友情提示,可以降低你们实验难度,师出示问题:1、怎样快速制造出水蒸气?2、怎样使上升的水蒸气受冷?
师:我相信有了这两个提示再加上同学们的聪明才智,一定会想出好的实验方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正确与否。
师:你们仔细观察实验桌上的材料,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吧。
师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学生的实验方案。
师:你们还有补充吗?
师:你们想到的,老师早就为你们准备好了。
师:实验方法设计好了,下面我们该做实验了,在实验前老师还要提醒你们几点,请看大屏幕,师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师:注意事项明白了吗?老师希望你们注意安全,认真实验,请各小组长到前面领冰,小组实验。
师:和学生一起探究实验,随机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三、你观察到我什么情况了呢?(分组汇报、交流、相互评价并填写实验观察报告单)。
四、小水滴要自述我如何形成的,小结大家的实验情况。
五、我在自然界中雨是怎样形成的? ( 展示雨的形成动画,以下是动画截图)
六、知识拓展、开拓思维
1、 明白了雨的成因,如何让雨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2、 根据课后图画完成童话故事《小水滴旅行记》。(作业)
同学们各有想法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生:生汇报——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就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再用冰使水蒸气遇冷。
生:学生补充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应加少量的热水可以节省时间。
生:我认为作为制冷装置的冰不能离水蒸气太远,免得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
生:自己读注意事项。
这一环节目的 ,增强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让同学们在讨论、交流实践感受到合作探究的快乐,以及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借助汇报实验结果,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采用多媒体课件以及动画,用于显示水蒸气的变化过程,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体现学科的整合性。??
板书设计: 雨的形成
How is the rain?
水蒸气 ——?遇冷 ——?小水珠(凝结)
形成条件:一要有水蒸气,二要受冷。
自然界中:酒精灯——太阳
烧杯里的水———江河湖海
冰块—冷空气
布置作业
根据课后图画完成童话故事《小水滴旅行记》。(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