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初探议论文的素材运用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议论文写作中的素材运用方法:描绘画面,反向假设,略写对比,略写排比。
2. 学生能够根据每个论点的不同特征和各种文体的内在要求,挑选适合该论点的素材运用方法。
3. 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热爱劳动、热爱祖国的正确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学生目前在审题立意和挑选素材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是素材分析方面,大多会出现缺乏文体意识、点题不够、对比不恰当、遗漏排比落脚点等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素材运用方法的分析和运用
难点:素材运用方法的挑选和融合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思路
1. 整个课堂分为四个部分:从作文素材的概念入手,启发学生思考总结素材运用的方法及其适用范围,接着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揭露运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最后,综合课堂学生的表现,进行课堂小结,并布置相关的课后思考题。
2. 四个部分中,最重要的是第二部分“素材运用的方法”。方法一“描绘画面”和方法二“反向假设”采用的是“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方法,先告知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写作内容;方法三“略写对比”和方法四“略写排比”采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教学方法,先告知写作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3. 四个部分中,较为重要的是第三部分“作品展示与评价”。该部分展出的作品由学生在课前准备阶段(导学案形式)完成。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一篇作文,无外乎审题布局、挑选素材、素材分析。今天,我们所要接触的是这三个步骤中最为神秘和难以捉摸的部分——素材分析。这节课,我们将从素材的概念入手,一起探索议论文写作中素材运用的几种方法。
(二)作文素材的概念
1. 从广义概念来讲,素材指从现实生活搜集的(重要特征之一:来源广泛)、没有经过整理加工的(重要特征之二:加工度很低)、感性的、分散的(重要特征之三:缺少逻辑性和集中性)原始材料。
2. 素材范畴
(1)时间跨度:从过去到未来
(2)空间跨度:从国内到国外
由此,素材的类型是多元的,包括自然生活(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名言名事、平凡人的言行)艺术生活(著作中的人物)
(三)素材运用方法的示例——以2019年全国二卷为例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 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 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 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 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 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1. 锁定任务,摆出论点
主论点:抵御外侵,救我中华!
分论点1:中华当下是待宰受辱之中华!
分论点2:中华向来是敢于反抗之中华!√
分论点3:中华将来是青年挑梁之中华!
素材:中英鸦片战争中的将领海龄(主)
2. 锁定论点,分析方法
(1)理论指导实践
①展示方法:【素材使用方法一:描绘画面,论点可感】
展示海龄:点击海龄图片,观看关于海龄故事的介绍短片两分钟(2:20-4:37)
教师提问:想要描绘出生动画面,使冰冷的论点变得形象可感,应该使用哪些手法?
预测回答:通过细节,比如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正侧结合......比喻......
单独提问:很多同学异口同声地提到了几个关键词,比如塑造人物的正侧结合,比如使句子显得生动形象的拟人比喻、再比如概念有点模糊的细节描写等等。那么具体到我们这里的“海龄抗战”的画面,大家要如何挑选呢?为什么?
预测回答:动作、神态、语言......因为这个语境下,主要是通过塑造海龄这个人物,来论证“中华向来是反抗之中华”。
展示文段
海龄亲冒矢石,点兵上城,与侵略军进行巷战拼搏;他立于旗营,大声疾呼:“宁可自杀,决不投降!”;他坚持抗战,哪怕血积刀柄,滑不可握。
②展示方法:【素材使用方法二:反向假设,论点强化】
教师提问:为了进一步强化论点,在当前语境下如何展开“反向假设”?
预测回答:如果/假如/倘若/试想海龄没有坚持抵抗......
单独提问:“如果”之后怎样呢?反向假设的结论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谈?
如果/试想海龄没有反抗之精神,镇江恐怕第一时间就将被拱手让人,镇江守军也不会青史留名,且得到对方极高的称赞:他们是为了保家卫国而光荣牺牲的英勇战士。
(2)实践检验真理
③展示文段:英军兵力强盛,装备先进,物资应有尽有;旗兵兵力弱小,武器落后,物资短缺匮乏。然而,即便敌我力量如此悬殊,将领海龄,依然永不屈服,敢于反抗!相较而下,北洋政府懦弱无能,媚洋榨民,令人痛心!
教师提问:这段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使“中华向来是敢于反抗之中华”这个论点显得特别具有说服力?
预测回答:对比
单独提问:有几层对比?分别有什么作用?
预测回答:两层。敌我力量,海龄和北洋政府。敌我力量如此悬殊,海龄的反抗显得特别珍贵;海龄和北洋政府对比,突出了海龄的反抗精神,也突出了北洋政府的懦弱,激发听众的愤怒,达到演讲的效果。
总结方法:【素材使用方法三:略写对比,论点更突出】
④学生齐读:大敌当前,吾知先辈“血积刀柄,滑不可握,犹大呼杀贼”之惨烈;吾知先辈“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之悲壮;吾知先辈“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之凛然……先辈如此,我等何为?
教师提问:在这个文段中,我们看见了中英鸦片战争中镇江守军将领海龄的奋勇杀敌,也看到了中日黄海海战中致远号巡洋舰舰长邓世昌的英勇无畏,还看到了戊戌变法的领导者谭嗣同的光明磊落。更重要的是,这三个人在什么样的修辞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积累在骨髓中的反抗力量?
预测回答:排比
教师提问:不是所有拥有分号的句子都叫做排比,刚才的排比特别有气势,特别有力量,这是为什么呢?
预测回答:整齐明显的句式——“吾知先辈”。
总结方法:【素材使用方法四:略写排比,论点有气势】
3. 方法小结,引出思考
(1)两名学生配合着,以演讲之口气,带上适当的肢体动作,将“中华向来是敢于反抗之中华”的论述部分表演出来。
中华向来是敢于反抗之中华!1842年,镇江守军将领海龄亲冒矢石,点兵上城,与侵略军进行巷战拼搏;他立于旗营,大声疾呼:“宁可自杀,决不投降!”。他坚持抗战,哪怕血积刀柄,滑不可握。如果海龄没有反抗之精神,镇江恐怕第一时间就将被拱手让人,镇江守军也不会青史留名,且得到对方极高的称赞:他们是为了保家卫国而光荣牺牲的英勇战士。
回想鸦片战争,英军兵力强盛,装备先进,物资应有尽有;旗兵兵力弱小,武器落后,物资短缺匮乏。然而,即便敌我力量如此悬殊,将领海龄,依然永不屈服,敢于反抗!相较之下,当前北洋政府懦弱无能,媚洋榨民,接受耻辱的《巴黎和约》,令人痛心!
同胞们!大敌当前,吾知先辈“血积刀柄,滑不可握,犹大呼杀贼”之惨烈;吾知先辈“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之悲壮;吾知先辈“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之凛然……先辈如此,我等何为?
(2)思考:论证“中华当下是待宰受辱之中华!”适合运用哪些方法?
学生回答后,展示文段。
同胞们!作为战胜国,作为拥有悠久灿烂文化的中国,如今却像砧板上的肥肉、待宰的羔羊!你可知道,被德国夺走的山东竟然要被日本占领;你可知道,曹汝霖、章宗祥竟然欣然接受了日本政府的要求;你可知道,北洋政府竟然准备在不平等协约上签字。
(3)思考:论证“中华将来是青年挑梁之中华!”适合运用哪些方法?
学生回答后,展示文段。
青年们!滴水汇流,蔚为壮观。团结起来,让媚洋榨民之蟊贼付出代价!让无耻贪婪之列强彻底罢手!让积贫积弱之中国从屈辱的血泊中站起来!
(4)思考:对比、排比在这篇演讲稿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预测回答:突出论点;增强气势;煽动情绪;强化爱国感情。
(四)素材运用方法的展示——以2019年全国一卷为例
出于对课堂时间、课堂容量、学生水平的综合考虑,该部分的写作任务放在课前,作为导学案的方式出现。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 锁定论点,明确素材
主论点: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分论点1:劳动很必要,能够改变懒散行为和错误观念。
分论点2:劳动很重要,能够创造物质价值和精神财富。√
素材:全国劳动模范袁隆平(主)
2. 展示作品,学生互评
每种方法展示两到三个作品,或者以选择题、续写题的形式出现,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点题意识、对比合理性、排比落脚点。
(1)素材使用方法一:描绘画面,论点可感
教师引导:下面有请刘西哲、邹开泰、李璞泽三位同学依次朗诵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闭眼感受画面。
刘西哲烈日炎炎,背灼天光,袁隆平先生脚踩土地,手持放大镜,在田野中一行行、一穗穗地寻找他需要的植株。汗水流过了他的面颊,浸湿了他的衣背,但他坚持劳动。袁隆平的不辞辛苦、乐于劳动,使他最终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稻”,换来千千万万人的饱食。
邹开泰头顶烈日,脚踩烂泥,袁隆平使中国走上世界舞台;低头弯腰,面朝黄土,杂交水稻终于蓬勃生长;含辛茹苦,鞠躬尽瘁,世界粮食短缺终成过去。
李璞泽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科研路漫漫,汗水田中藏。付出十余载,稻增千万两。贫民始饭食,名誉世界扬。
教师提问:三位同学的作品各有千秋,都在不同程度上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手法。我个人非常喜欢李璞泽同学的这首小诗,朗朗上口,文采飞扬。但是去除掉个人的爱好,大家觉得哪位同学的作品,大家感受到的画面感最强?为什么呢?
预测回答:刘西哲/邹开泰。字数多,细节就多;角度多(正面描写的动作、神态,侧面描写的环境),画面就生动。
教师提问:为什么李璞泽同学的作品没有高票当选呢?
预测回答:字数少,细节就少;后六句比较抽象,没有具体到画面描写的手法;偏文言,没听太懂。
总结启示1:多角度描绘画面,正面、侧面均可用;下笔时考虑文体,文言、书面或口语。
(2)素材使用方法二:反向假设,论点强化
教师引导:下面请大家用一分钟的时间认真阅读刘嘉仪和滕嘉彦的“反向假设”论证文段,说说你更喜欢哪个,为什么?
刘嘉仪试想,假如田野中不曾出现那个低头弯腰、辛苦劳作的身影,大面积的盐碱地将会因不适宜其他谷物的生长而荒芜,中国将会有大批人陷入饥荒,世界粮食短缺问题的解决将会变得遥遥无期。
滕嘉彦倘若没有袁隆平躬耕辗转于田野之间,怎能有杂交水稻的横空出世?倘若没有他将毕生心血凝于小小水稻,怎能有千万增产养育世界?倘若没有他不舍昼夜无私奉献,怎能有农业发展跨时代的一步迈进?
教师提问:不难发现,两位同学的逻辑性都非常强,刘嘉仪同学从田地谈到中国,最后扩展到世界范围,而滕嘉彦同学从水稻说到增产,最后上升到农业发展的高度。但是你更喜欢哪篇呢?
预测回答:滕嘉彦,因为用了排比,有气势,很适合演讲稿这种文体。
预测回答:刘嘉仪,因为文段的逻辑性更强,而且点题了,滕嘉彦后半部分点题不够,似乎说的不是“劳动”的价值,而是在强调专注精神和奉献精神。
教师提问:相信同学们都会非常认可上述观点,可能有学生也在担心,全篇都是“劳动”,会不会过于单调直白,缺少文采?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一个看似没点题却处处在点题的例子。大家一起齐读史逸民同学写的文段,思考哪些是间接点题的话语?
史逸民试问若没有袁隆平日复一日奔徙田间的劳苦,又哪来“杂交水稻”的轰然出世?试问若没有袁隆平身为专家却伏身田埂的实践,又哪来从“途有饿殍”到“沃野千里”的喜人之变?试问若没有袁隆平连续十二载亲近土地的勤勉,又哪来世界粮食短缺的顺利解决?
总结启示2:反向假设说结论,递进逻辑很吃香;假设本身那句话,不断点题禁飞翔。
(3)素材使用方法三:略写对比,论点更突出
教师引导:论证“劳动创造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语境下,以下哪些选项的对比不太合适?(多选题)(ABE)
A 方仲永安于现状,不思进取VS青年埋头苦干,劳动向前
B 贫穷国家饥荒不断,饿殍遍野VS中国粮食充足,不发愁,感谢袁隆平用自己的劳动改善了我们的生活。
C 过去粮食经常供不应求VS如今大多人民不再担忧,感谢袁隆平用自己的劳动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朱婧雨
D 物质匮乏,设备落后,袁隆平躬耕劳作,实现粮食增产;VS物质富足,科技先进,年轻人质疑劳动,毫无社会贡献。张怀琪
E 梅花香自苦寒来。VS今日青年认为,劳动无用,劳动无利。
预测回答:A不合适,因为方仲永和当代青年对比,突出的是当代青年有进取心,而不是愿意劳动,并且当代青年在这则作文材料里是“不劳动”的一个例子。B不合适,袁隆平的研究致力于解决世界粮食问题,这样的对比降低了研究的格调。E不合适,道理论据想要表达的意思不明,和后面青年的观点不在一个对比维度上。
教师追问:E选项前半部分如何表述,就能使对比变得合适了?
预测回答:正如“梅花香自苦寒来”,吃苦耐劳的可贵品质也是在不断劳动中磨练出来的。可是,今日青年却认为劳动无用、劳动无利,殊不知劳动可以创造精神价值。(建议喊原句作者刘章涵回答)
教师追问:哪组对比的论点最突出?
预测回答:D组。因为D组有两层对比,不仅将袁隆平和当代年轻人进行了对比,还把主体所处的背景特征进行了对比。突出了袁隆平劳动的可贵,也突出了劳动的重要性。
总结启示3:对比维度多样化,背景、主体都可以;两者对比要合适,契合论点。
(4)素材使用方法四:略写排比,论点有气势
章文卓你们只看到劳动者身上灰尘浸着汗水,却没看到皇家故宫的庄重典雅、青玉红瓦;你们只看到劳动者手上的伤痕累累,却没看到万里长城的坚不可摧、蜿蜒雄壮;你们只看到劳动人民日夜辛苦的劳作,却没看到都江堰的宏大牢固、造福成都。
作者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杨 博梅花香自苦寒来,劳动培养着我们吃苦耐劳的品质;烈火焚烧若等闲,劳动锻造着我们坚强笃定的意志;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劳动使我们收获了生活的充实感和满足感。
大家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启示4:排比指向要明确,最终论点摆出来。
(五)课堂小结及训练
1. 素材运用方法:描绘画面,论点可感;反向假设,论点强化;略写对比,论点更突出;略写排比,论点有气势
2. 素材使用方法带来的启示:文体意识、点题意识、对比合理性、排比落脚点。
3. 课后训练:请以时传祥为例,使用素材运用的四种方法,论证“劳动可以创造精神财富”,写几段话。
七、板书设计
素材运用方法 运用方法启示
1. 描绘画面 文体意识
2. 反向假设 点题意识
3. 略写对比 对比合理性
4. 略写排比 排比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