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
教学目标
1、理解陆游等爱国志士的悲愤情怀,培养爱国情操。
2、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歌。
3、分析本诗中的艺术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诵读感知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学会“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我和我的祖国》)
金秋十月,举国同庆,祖国70华诞。刚刚我们看到的视频是国庆晚会上中华儿女对祖国母亲的深情告白,看着升起的国旗,我们心中洋溢着的是满满的自豪。而在800多年前的宋代,也有一批仁人志士,他们用手中的笔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首首动人的爱国诗歌。其中,留下作品最多的,你知道是谁吗?他以一颗火热赤诚的爱国之心,渴望大宋江山的统一,最终却黯然神伤。他,就是陆游。今天,我们将通过《书愤》一诗来感受他的爱国激情。
二、知人论世
(提问:说一说你所了解的陆游?)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生于仕宦之家,适逢乱世之际。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有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一生坚持抗金主张,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陆游的诗今存9300多首,其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
此诗写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春,这时候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一时62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经六年,挂着一个空职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情感。
三、美读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2、示范朗读,学生聆听,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3、生齐读课文,把握基调:昂扬、深沉的愤懑。
四、以意逆志
分析诗人“愤”什么?是如何表达“愤”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以意逆志: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
首联:“世事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很艰难(举例:岳飞的事迹)
“那知”——表现出年轻人血气方刚,天真淳朴
“中原北望气如山”——倒装句式,表明自己早年雄心勃勃、豪情满怀,认为驱逐金兵,收复失地,指日可待。
(朗读时:“那知”重读,“气如山”升调,读出高山巍峨耸立之势)
颔联:意象组合,追诉早年抗金杀敌的英雄事迹,通过六个极具边塞地区特色的意象组合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画面,既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祖国的伟大力量,也有力烘托了“气如山”的气魄,表达一种高昂的战斗情绪。
(朗读时: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颈联:塞上长城——运用典故(檀道济),指自己年青时期许自己像万里长城一样捍卫祖国、扬威边疆,可以抵抗千军万马。
“空”字有着宏图壮志无法实现、奋斗成空的沉痛的失落感。(沉痛之至)
“已”字尽显时光易逝、人老力衰、功业未就的悲愤之情。(悲凉之极)
(朗读时:“空”字重读,“已先斑”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尾联:出师一表——运用典故,包含着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也表明自己老骥伏枥,有着诸葛亮“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的志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千载谁堪伯仲间”则有对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无人领军,收复中原的激愤。
(朗读时:“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尾降调)
小结:“愤”什么?1、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丧、被迫迁都。2、悲愤自己:时光易逝、年老体衰、功业未成。3、激愤朝廷:偏安求和、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表达技巧:1、列锦。2用典。3、对比。4、虚实结合。5、倒装。
五、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临安春雨初霁》,两首诗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2、有人说,从陆游的《书愤》中,我们感受到他“年老力衰,壮志难酬”的际遇就是一个悲剧,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爱国志士的悲剧。请联系同时代的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
拿出你手中的生花妙笔,梦回大宋,尝试和陆游的灵魂对接,还原情境,写下他当时写作此诗的所思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