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新课导入
有人说:“诗歌如跳舞,散文如散步。”诗歌用最精炼的语言来表达作者最深沉的情感,表达的是作者瞬间的情感,具有跳跃性,需要我们用想象和联想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散文则是作者生活中的琐碎见闻,点滴情感,而且又常常是信笔而书,舒缓、闲适,需要跟随作者的心灵一步一步往前走,慢慢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 ,今天我们就来一次心灵的散步,走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朱自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
2、细细品读文章4-6自然段,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妙处。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是我国“五四”以来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的散文《背影》、《荷塘月色》以及《绿》,都是现代散文中典范之作。他的散文真挚感人、朴素清新。郁达夫曾赞美说他的散文“贮满那一种诗意”,并说:“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美,要算他了。”
一、 背景资料——
《荷塘月色》最初发表于1927年7月。当时,作者
正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教授,住清华园西院。文章中
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圆。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
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由
一直在呐喊、斗争的“大时代的一名小卒”而一头钻进
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他毕竟是个爱国的民主主
义者,面对现实的黑暗,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本文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
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朗读课文4—6段,给这三段分别加一个恰当的小标题,你会如何加?
月下荷塘
塘上月色
荷塘四周
朗读第4自然段,思考:
1、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2、作者是怎样从这些方面描绘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①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②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把荷花比做是“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③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通感)。“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④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⑤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小结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朗读第5自然段,思考:
1、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哪些特点??
2、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哪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①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②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③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④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小结
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朗读第6段,思考:
1、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2、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既是对第2段的回应,也是第4、5段荷塘月色的继续扩展。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
——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小结
?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请大家再次朗读体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情感脉络和行文线索(行踪和情感)
2、赏析并掌握写作亮点
3、通过赏析全文,把握文章的主题
课文的外结构(行踪)
明确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出家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经小径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到荷塘
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返家门
小结:课文以游踪(空间)为顺序来描絵一次夏夜游。
课文的内结构(情感)
1、在课文旁相应的位置注出“不静、求静······”等字。
2、在“求静、得静”过程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发展变化的,请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
明确: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不静
带上门出去 ——求静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得静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出静
轻轻地推门进去 ——回到现实的不宁静
明确:作者的感情发展变化:
“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写作亮点
1、情与景的交融:
小路幽僻、寂静,树木阴森森,心中笼罩着淡淡的哀愁;
身外有无边的荷香月色,面对美景,内心有淡淡的喜悦;
蛙叫蝉鸣,而“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也没有”,摆脱不了愁思;
写采莲盛况,写怀念江南,流露对现实的不满,最终还是回到造成“不宁静”的现实中来。
2、比喻通感形象贴切:
①文中用到大量的比喻,第四五自然段有很多的例子,使其文中充满了诗情画意。
②巧妙的用到了“通感”的修辞手法,“通感”既用一种感觉来写另一种感觉,从而增强所要表现物的形象感(第四段)
3、善用叠词,摹景传神
叠词的巧妙运用加深了意思的表达,同时又使文章富有音乐的美感。叠词在诗词与楹联中常有运用: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李清照《声声慢》)
中山公园西湖天下景亭的楹联: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苏州园林的诗联: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主题大讨论
通过全文的阅读和赏析,请同学们对这篇文章的主题发表看法,只要有理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可以从时代社会背景出发,也可以从作者本人的个人情感出发进行讨论
课文总结
整篇文章作者以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飘渺的歌声,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追求的总是“淡淡的”“恰是到了好处”的意境,展现的是荷塘月色的令人“惊异”之美。可以看出,这清新、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正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同学们,揣摩语言结合具体语境,惟其如此,才会进一步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