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考纲要求: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3、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 城市与城市化3、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第二课 城 市 化达标要求:
理解并记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掌握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理解并掌握城市的区位因素以及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理解并掌握不同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考点四: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的定义: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标志:
城市人口比重在总人口中持续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指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城市的兴起又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联系。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经济增长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知识点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缓慢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出现了郊区城市化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4、城市化发展阶段再城市化、生态城市(1)据图甲“城市化发展S模型”,我国城市化进程处于哪个阶段。
此阶段城市化的主要特点有哪些?加速 人口向城市迅速集中,城市化推进很快。随着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市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小汽车普及后,许多人和企业开始迁往郊区,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2)“先圈地再填空”以招商引资,以及“灰色的贫困现象”反映了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的什么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结合图乙(某发展中国家一大城市形成发展示意图),
分析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未来城市化发展的趋势。(4)结合所学知识和我国实际,
对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提出你的建议。城市发展不合理,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原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政府决策偏差。一般规律: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工业区由少到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增加。
未来趋势:人口向郊区迁移,工厂向郊区迁移,郊区新建绿化带,建设卫星城和铁路、高速公路。合理发展城市规模,注意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协调性,大力发展中小城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城市化。例题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读图回答:
(1)1950年至2000年.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是 、 、 、 。
一般说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2)与F城相比,E城的城市规模从小到大,说明 运输对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城市规模扩大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数量增加(或出现城市群)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 公路1.按城市化发展过程,下列四幅图的排序依次是A.a-d-b-e????
B.a-c-d-b?????
C.d-b-e-a???
D.e-d-b-a下图 是“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回答:B初期城市中心人口稠密,城郊人口稀少城市化发展过程,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城市的人口增加过程,特别是城市中心人口,图由a—c—d即反映此过程。例1例2.b图中距市中心8千米处,最有可能分布的城市功能区是 A.商业区???B.行政区???C.工业区??D.住宅区D 从图b可分析出人口向郊区迁移,有逆城市化现象的趋势,人口密度最高市中心为商业区156页5、6题(2008·山东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图一表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大
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图二是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
字塔示意图。(1)读图一、图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城市化趋势、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
字塔示意图。城市数量、大中小城市的数量发展差异(2008·山东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图一表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大
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图二是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
字塔示意图。(2)在西部地带城市化进程中,有人提出了应优先发展大城市的观点,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合理: 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经济增长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大城市不合理:环境、人口、交通、经济发展水平等5、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比较知识点 有关城市化的一组数据: (2005年)
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48%
发达国家城市化平均水平: 77%
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41%
中国城市化水平:43% (1)图中反映的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关系是 ( )
A.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
B.某阶段人均GDP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
C.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水平的主要动力
D.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
(2)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图中四个国家在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方面最快的是 ( )
A.印度 B.中国 C.日本 D.德国
(3)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 ( )
A.发展水平较高
B.应加快发展
C.发展速度最快
D.应限制其发展日本70年代后,人均GDP 增长慢、但城市化水平增长快从图3可以获得发达国家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对人口城市化发展贡献度变化的哪些地理信息?比较图4与图3,可以看出我国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对人口城市化发展贡献度的变化存在哪些不同特点?逆城市化归纳原因:1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2 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表现:1 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
2 大城市中心区萎缩
3 中小城镇发展迅速
4 乡村人口数量增多创新156第8题(3)图2的①②两线中,反映G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 线。这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G城的人口变化特点是 ,其原因是 等社会经济问题。
(4)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它要素的不利影响还表现在:
①对生物:
②对气温:
③对降水:
④对地下水:
(5)城市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 ( )(多项选择)
A.满足人们更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
B.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变化
C.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城乡差别
D.增强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环境污染(或交通拥挤) 地价上涨(或经济效益下降)① ①城市建筑面积扩大减少了生物多样性。
②温室气体排放多,出现“热岛”现象。
③烟尘排放量多,城市多雨雾天气(或城市多酸雨)。
④减少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或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人口数量不断下降ABD图6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例3.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A.地下水位上升 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解析:从图6可看出,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变化为:蒸发量减少了,由40%减少到25%。地表径流增加了,由10%增加到43%。所以答案为D项。D例4.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用水量增加 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 D.城市热岛效应C 乡村变为城市后,地表植被被破坏,地面被硬化,水流阻力变小,水流速度变快,地下径流量将减少。城市地表由于缺少植被覆盖,原来疏松表面变为水泥路面,地表水存在形式主要是通过下水道,因此地面蒸发将减少。如下图为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可得以下结论: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1、??城市建设将会使地面径流增大,原因是地面硬化后下渗量大大减少;
2、??城市建设后地面蒸发量大为减少,是由于地表水通过下水道流走,地面积水少,蒸发就少,还与缺少植被覆盖有关;
3、城市建设后地下径流量变少,是由于地表水通过下水道迅速流走,来不及下渗或无法下渗,而使得地下径流相对减少,地下水位将下降;
4、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增快,汛期洪峰量加大,而且相对于城市建设前,洪峰出现要提前。
◆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降水下渗量减少;结论:城市化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6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们生活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城市环境问题规律总结(阅 读 必 修 Ⅱ P41——42)案例分析:
下图为相同降水量下的城市化前后地表径流过程曲线,读图回答。
1、关于甲、乙两条曲线 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代表城市化前的地 表径流曲线 ②乙过程 有利于地下水的补给
③甲的长期后果可能 造成城市水荒 ④乙过程下渗量小于甲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甲曲线最大值提前于乙曲线最大值的主要原因是 ( )
A.天然调蓄能力强 B.城市热岛效应
C.下垫面透水能力好 D.植被覆盖率降低 CD下图是北京城郊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读图回答1—3题
1.北京前门与通州相比,年平均气温的差值T最大可达( )
A.3.1℃ B.2.5℃C.1.7℃D.2.9℃2.城区气温比郊区气温高,主要原因有( )
①人口集中 ②工业发达 ③汽车数量多 ④建筑物密集
A.②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在夏季A、B、C、D四个地点降水量可能稍多的是(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电磁波污染环境恶化影响人体健康 7 城市环境问题(1)问题(“城市病”的表现)人类产业活动密集
长期高强度的工业生产
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小结(3)治理措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6)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8、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1)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3)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大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4)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5)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例6 读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985 年 2005年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示意图
(1)从 1985 年到 2005年,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快。其城市化过程具体表现在
其城市化过程本质表现在 ;
其城市化过程的动力主要是 。
(2)随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越来越密集,并逐步形成了城市群的规模。试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形成的有利区位条件
。
(3)珠江三角洲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在人口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描述他们发生了什么显著变化
城市数目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城市群现象;工业化 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势较平坦;临海、水陆交通方便;濒临港澳、地处我国南大门;历史上有对外开放的传统,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扶持;港澳、欧美、日本等工业产业的转移。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人口规模增大、外来人口不断增多、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因工业结构偏轻女性人口偏多。小结考点五: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聚集的特定文化现象。
1、地域文化影响人口的发展
2、地域文化影响城市的景观地域结构地域文化对——
城市建筑、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的影响地域文化影响城市建筑、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