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17 23:3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王富平
课型: 时间: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
2、赏析文章重点语句;
3、把握作者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升华过程,并理解作者思想的深刻性和革命性。
教学重点:
1、理清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
2、赏析文章重点语句;
3、理解作者思想的深刻性和革命性。
教学难点:
1、领会和把握作者深沉的悲痛和愤怒之情;
2、赏析文章重点语句;
3、理解作者思想的深刻性和革命性。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通过播放录音、教师范读等方式使学生掌握语句的抑扬顿挫,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通过齐读、默读、速读等方式整体感知课文,在阅读中加深理解。
2. 讨论法。
结合具体文段,给学生设置若干思考题,指导学生利用文章背景材料、课文下面的注释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关于鲁迅的文章:
《故乡》《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滕野先生》《祝福》《阿长与〈山海经〉》《〈呐喊〉自序》《拿来主义》,把篇名串起来,写一段导课语。
导入:中国的文学史上有一位璀璨的巨星鲁迅。他大声《呐喊》,宣讲《拿来主义》。《祝福》那天,他带领我们到《故乡》看《社戏》,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路上,遇见《藤野先生》正在给《孔乙己》讲《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今天,他再带领我们回忆1926年3月18日发生的“三·一八”惨案,去《记念刘和珍君》(板书课题)。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
二、知作家、作品、背景
1、提取关于作家的重要信息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 周树人,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
代表作有
小说集:
散文集:
散文诗集: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 ”、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是 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2.饱含悲愤的记念
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游行请愿,到达段政府门前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政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鲁迅为此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痛斥反动政府的凶残行径,揭露反动文人的丑恶嘴脸,深刻地指出了烈士死难的意义,总结了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
3.了解文体——杂文
杂谈、杂论、随笔、札记一类文章通称为杂文。这类文章大都是“有感而发”,对社会生活、民情风俗、日常工作、动态事件等或揭微显隐、针砭时弊,或扬清激浊、讴歌新风。因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故这类文章体裁上归入杂文一类。
三、解题:
《记念刘和珍君》
1、 标题是动宾短语
2、 怀念对象是:刘和珍
3、“记念”一词与现代汉语的“纪念”,写法不同,意思完全一样,都是“怀念”之意。
4“君”是对别人的尊称。
四、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脉络
1.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与意义
①长歌当(dàng)哭,当作。②桀骜(ào);不顺从。③喋(dié)血;血流出来的样子。
④立仆(pū);倒下。⑤惩创(chuāng);惩罚,惩治。⑥殒(yǔn)身不恤;死亡。
2.听录音朗读课文。
注意体会本文"悲愤"的感情基调,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文章共有七个小节,请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文章每个小节的内容;
2 将本文分层次,并归纳其大意。
3 找出文中有关刘和珍的三件事情,并以此分析她的形象和高尚品质。
明确:①第一层1、2小节,交代写作原由;
第二层3、4、5小节,记叙刘和珍的生平和遇难经过;
第三层6、7小节,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②刘和珍的三件事情:
A.预定《莽原》全年,表现了她要求进步,追求真理的品质;
B.反抗校长,表现她勇敢顽强,有正义感、有责任感等品质;
C.参与请愿并遇害,表现了她英勇、进步,为国家和民族勇于牺牲的爱国精神等。
③刘和珍的外表形象: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导入新课。

二、思考、探究
1.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明显不全在写刘和珍,那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一共写了几类人?三一八惨案后他们各自的动向如何?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由此能否推出作者写作目的?即完成下列表格(见板书):(师生齐填,边填边分析)
【板书设计】
哪类人 动向 作者态度 作者感情 写作目的
爱国青年(猛士,苟活者“我”) 悼念 尊敬激励 悲 悼念鼓励
反动派(当局者、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 污蔑 控诉抨击 愤 揭露
麻木的民众(庸人,无恶意的闲人) 淡漠 哀伤唤醒 哀、愤 唤醒
小结:由此可见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除了要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更深远的意义应在于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以此来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等。而纪念刘和珍正是本文写作的切入点。
2.重点分析文中难句。
①“卫队居然开枪”的“居然”二字说明了什么?
明确:一是出乎意料,二是反映了敌人的凶残。
②“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一句如何理解?其中的中国人指谁?
明确:“中国人”指反动派,意思是敌人的凶残远远超出我的意料。
③敌人说她们是“暴徒”和“受人利用”,同学们能否在文中找出反驳他们的证据?
明确:“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欣然前往”,“请愿而已”等。
④“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没中灭亡”一句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后面一句是什么复句?有何含义?
明确:反复的修辞手法。选择复句。意思为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这里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也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
三、课堂小结
作者以无比悲痛的心情,向牺牲的爱国青年们献上他的悲哀和尊敬;以无比愤慨的心情,抨击着敌人的无耻谰言;以无比激昂的口号激励后死者的爆发。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课文成语复习:
1、 用写文章代替哭泣——长歌当哭
2、 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殒身不恤
二、根据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导入新课
1.作者在第五节如此详写惨案的经过有何深意?
明确: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证明那简直就是虐杀;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
2.作者在第四节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到第五节又说"我还有要说的话",各是什么意思?
明确:无话可说是因为敌人暴力和无耻谰言令人震惊、愤怒说不出话;还有要说的话是作者要揭露敌人。
3.学了全文,在你看来,刘和珍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她的事迹和性格特征),并找出文中的依据。
明确:
事迹: (1)生前爱看鲁迅文章: (2)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
(3) 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4) 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5) 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
(6) “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
(8)中弹牺牲。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温和善良而又有思想、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三、总结全文主旨:
本文通过揭露段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无耻流言,深切地悼念刘和珍等爱国青年,表达作者的悲痛之情和深深敬意。颂扬她们从容勇毅的精神,唤醒民众,激励后来者奋然前行,并劝告人们要改进斗争方式。
鲁迅先生是为指引革命青年而纪念,为唤醒麻木民众而纪念,为推动社会进步而纪念。归根结底是为社会而纪念,为将来而纪念。先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理性的思考和深刻的反思。
四、布置课后作业:
根据本课的内容,补写出下联。
上联:刘和珍欣然请愿喋血府门前?? 下联:
示例:周树人理性纪念指路乱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