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推荐》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五同步练习:第5课 《逍遥游》(基础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作业推荐》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五同步练习:第5课 《逍遥游》(基础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18 20:34: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作业推荐》——逍遥游(基础版)
一、单选题
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冥(mínɡ)鲲鹏(kūn)坳堂(ào)抟扶摇(chuán)
B. 夭阏(è) 尘埃(ái) 万仞(rèn) 榆枋(fānɡ)
C. 舂粮(chōnɡ)朝菌(zhāo)蜩鸠(tiáo) 大椿(chūn)
D. 翱翔(áo) 蓬蒿(gāo)沮丧(jǔ) 晦朔(shuò)
【答案】C
【解析】A项,“抟扶摇”中的“抟”应读“tuán”;B项,“尘埃”中的“埃”应读“āi”;D项,“蓬蒿”中的“蒿”应读“hāo”。

2、下列画线字“之”的用法,与“其翼若垂天之云”相同的一项是( )
A. 水之积也不厚
B.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C. 之二虫又何知
D.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答案】B
【解析】B项与例句均为结构助词“的”;A项,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C项,指示代词,这,此。D项,动词,到,往。

3、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 而后乃今将图南
B. 不过数仞而下
C.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D. 顺流而东也
【答案】C
【解析】C项,“上”名词作状语,向上。A、B、D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分别解释为:向南飞、落下来、向东流。

4、下列句子中文言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 复驾言兮焉求
B. 既自以心为形役
C. 彼且奚适也
D. 而莫之夭阏者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各句中文言句式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答题关键词“句式”“ 不同”。A.复驾言兮焉求 宾语前置句;B.既自以心为形役 被动句;C.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句;D.而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句。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动宾倒装句、宾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你需要总结记忆并做一些相关的练习进行巩固。下面是老师以被动句式为例教给你怎样去总结。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是他和门人以及后学所著,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逍遥游》居《庄子·内篇》之首,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B. 月相纪日,就是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
C. 旬,古代的计时单位,一旬是十天。《逍遥游》中“旬有五日而后反”,意思就是十五天后方才返回。在古代,一旬还可以指十岁,如“年过六旬”,就是60多岁。
D.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为八尺。其他长度单位还有咫、尺、寻、常等,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最后一天叫晦,选项表述正好颠倒。故选B。

二、句子默写
6、根据情境提示,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1)《滕王阁序》中 ,“????????,????????”二句通过色彩的变化,写出了秋天山水的特征。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世间荣辱,不会因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
(3)《逍遥游》中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进而得出结论: “????????,????????”,以此说明大鹏的飞翔对巨风的依赖。
【答案】(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三、文言文阅读题
7、读下面这篇文言文,然后答题。
梁孝王,景帝母弟,窦太后爱之,令得自请置相、二千石,出入游戏,僭于天子,天子闻之,心弗善也。太后知帝不善,乃怒梁使者,弗见,案责王所为。韩安国为梁使,见大长公主而泣曰:“何梁王为人子之孝,为人臣之忠,而太后曾弗省也?夫前日吴、楚、齐、赵七国反时,自关以东皆合从西乡, 惟梁最亲为艰难。梁王念太后、帝在中,而诸侯扰乱,一言泣数行下,跪送臣等六人,将兵击却吴楚,吴楚以故兵不敢西,而卒破亡,梁王之力也。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王。梁王父兄皆帝王,所见者大, 故出称跸,入言警,车旗皆帝所赐也,即欲以诧(chà,夸耀)鄙县,驱驰国中,以夸诸候,令天下尽知太后、帝爱之也。今梁使来,辄案责之。梁王恐,日夜涕泣思慕,不知所为。何梁王之为子孝,为臣忠, 而太后弗恤也?”大长公主具以告太后,太后喜曰“为言之帝。”言之,帝心乃解,而免冠谢太后曰:“兄弟不能相教,乃为太后遗忧”。悉见梁使,厚赐之。其后梁王益亲欢。太后、长公主更赐安国可直千余金。名由此显,结于汉。其后安国坐法抵罪,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 :“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直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贪嗜于财。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
【小题1】
下列句中加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出入游戏,僭于天子僭:侮蔑?
B. 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王望:埋怨
C. 即欲以诧鄙县鄙:边远的地区?
D. 其后安国坐法抵罪坐:触犯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字的理解。“僭”,古时指超越本分,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器物等。

【小题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太后知帝不善,乃怒梁使者,弗见,案责王所为
B. 何梁王为人子之孝,为人臣之忠,而太后曾弗省也
C. 甲曰:“然即溺之”。
D. 太后、长公主更赐安国可直千余金。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中通假字。A 中“案”通“按”;C中“然”通“燃”,“溺”通“尿”,D中“直”通“值”。

【小题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死灰独不复然乎——死灰难道不再燃烧了吗?
B. 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田甲不任官职,我就灭掉你的家庭。
C. 智足以当世取合——才智足够在政坛上适应形势。
D. 唯天子以为国器——希望天子让他担任国家重要职务。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句子的翻译。句中以为是认为的意思,而不是把....当作之意,句意应该是天子也认为他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小题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能够说明韩安国才略的一组是( )

①韩安国为梁使,见大长公主而泣曰 ②何梁王为子之孝,为人臣之忠,而太后曾弗省也

③死灰独不复然乎 ④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 ⑤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②⑤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人物理解的能力。③④只是安国说的一句话,并没有显示他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