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推荐》——归去来兮辞并序(培优版)
一、单选题
1、下列加横线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B.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C.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D. 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答案】D
【解析】D项,之:往,动词。 A、B、C三项均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对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是( )
①云无心以出岫 ②木欣欣以向荣
③引壶觞以自酌 ④聊乘化以归尽
⑤请息交以绝游 ⑥问征夫以前路
⑦农人告余以春及 ⑧眄庭柯以怡颜
A.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 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C. 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D. ①②④/③/⑤⑧/⑥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①②④为连词,表修饰关系,不译;③⑧连词,表目的关系,译为“来”;⑤连词,表并列关系,不译;⑥⑦为介词,译为“把”、“拿”。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既自以心为形役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B. 风飘飘而吹衣 泉涓涓而始流
C. 悟已往之不谏 感吾生之行休
D. 问征夫以前路 农人告余以春及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A项分别是介词,被;动词,做、担任。B项,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C项。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都是介词,把。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高考常考的18各文言虚词,考生要系统的积累。比如题中的 “之”的所有用法: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如: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②“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代他(扁鹊),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如: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②“行不知所之.”“之”意为“到……去”.4.“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三种:(1)“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②“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2)“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①“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同样,“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种用法容易和“之”字用作“的”的时候混淆,应注意区分,以免弄错.(3)“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如: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很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②“填然鼓之.”在这里,“之”也是单纯调节音节,没有实义.基本上来说,在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的用法就是上面几种,只要掌握其规律,摸准“之”的用法和意义也是不困难的.
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辞赋。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五言、七言为主,可以错落参差。一般都比较讲究文采,内容以抒情为主。
B. 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和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就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两两相配来纪年。“乙巳岁十一月”中的“乙巳”采用的就是干支纪年法。
C. 古人纪月日,除了用序数,还用一些特殊的称谓。如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中的“仲秋”即指农历八月。
D. 汉代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了三条小路,只与隐士求仲、羊仲二人交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此外,代表隐士住处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项,“以五言、七言为主”错,应是“以四言、六言为主”。故选A。
5、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策扶老以流憩 或棹孤舟 B. 善万物之得时 眄庭柯以怡颜
C. 园日涉以成趣乐琴书以消忧 D. 悦亲戚之情话 携幼入室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名词动用,B形容词动用/使动用法,C名词作状语/意动用法,D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临川汤先生传
邹迪光
先生名显祖,字义仍,别号若士。豫章之临川人。生而颖异不群。体玉立,眉目朗秀。见者啧啧曰:“汤氏宁馨儿。”五岁能属对。试之即应,又试之又应,立课数对无难色。十三岁,就督学公试,补邑弟子员。每试必雄其曹偶。庚午举于乡,年犹弱冠耳。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
丁丑会试,江陵公①属其私人啖以巍甲而不应。曰:“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公虽一老孝廉乎,而名益鹊起,海内之人益以得望见汤先生为幸。至癸未举进士,而江陵物故矣。诸所为附薰炙者,骎且澌没矣。公乃自叹曰:“假令予以依附起,不以依附败乎?”而时相蒲州、苏州两公,其子皆中进士,皆公同门友也。意欲要之入幕,酬以馆选,而公率不应,亦如其所以拒江陵时者。
以乐留都山川,乞得南太常博士。至则闭门距跃,绝不怀半刺津上。掷书万卷,作蠹鱼其中。每至丙夜,声琅琅不辍。家人笑之:“老博士何以书为?”曰:“吾读吾书,不问博士与不博士也。”寻以博士转南祠部郎。部虽无所事事,而公奉职毖慎,谓两政府进私人而塞言者路,抗疏论之,谪粤之徐闻尉。居久之,转遂昌令。又以矿税事多所蹠戾②,计偕之日,便向吏部堂告归。虽主爵留之,典选留之,御史大夫留之,而公浩然长往,神武之冠竟不可挽矣。
居家,中丞惠文,郡国守令以下,干旄往往充斥巷左,而多不延接。即有时事,非公愤不及齿颊。人劝之请托,曰:“吾不能以面皮口舌博钱刀,为所不知后人计。”指床上书示之:“有此不贫矣。”公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攻《文选》一书,到掩卷而诵,不讹只字。于诗若文无所不比拟,而尤精西京六朝青莲少陵氏。公又以其绪余为传奇,若《紫箫》、《还魂》诸剧,实驾元人而上。每谱一曲,令小史当歌,而自为之和,声振寥廓。识者谓神仙中人云。
公与予约游具区灵岩虎丘诸山川,而不能办三月粮,逡巡中辍。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选自《汤显祖诗文集》附录,有删节)
[注]①江陵公:指时相张居正,其为江陵人。②蹠戾:乖舛,谬误。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每试必雄其曹偶 雄:称雄
B. 酬以馆选 酬:应酬
C. 以乐留都山川 乐:喜爱
D. 为所不知后人计 计:考虑
【答案】B
【解析】
1题: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此题,除了将实词放入上下文推断它的语境义,联系以前所学知识也是判断正误的非常有效的方法。B项,“酬”意为“酬谢”。这句话意思是,用选任馆职来答谢他。故选B。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汤显祖持身端洁,拒绝了时相张居正的利诱,海内士人都以结识他为荣幸。
B. 因为上书批评当权者徇私情、塞言路,汤显祖被贬官至广东,做了徐闻尉。
C. 汤显祖辞官回家后,当地官员争相与他交往,而汤显祖不为私事开口求人。
D. 汤显祖与邹迪光相约三月份到江南一带游玩,但没准备好粮食,因而作罢。
【答案】D
【解析】
1题: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项,“相约三月份到江南一带游玩”理解错误,原文中“而不能办三月粮”意思是不能准备三个月的粮食。故选D。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
(2)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答案】(l)见到他的人越发啧啧称赞道:“这个年轻人(好比)是汗血宝马,能日行千里,不是那种只能在大路上小步行走的马。”
(2)但他自己不说穷,别人也不都知道他穷。汤公不正是信从自己内心的人吗?我即使为他执鞭驾车,也是乐意和向往的。
【解析】
1题:此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首先浏览句子,看有无特殊句式,有无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以及通假之类的词语,然后将句子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进行翻译。翻译时一定注意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1)要点:啧啧,赞叹;汗血,珍贵少有的人才;蹀躞,小步走路;康庄,通达的大路。(2)要点:不自言,宾语前置,不言自;执鞭,举鞭为人驾车,表示景仰追随;忻慕,高兴而仰慕。
9、请简要概括汤显祖读书为文的特点。
【答案】读书不为功名,乐此不疲;于书无所不读,尤精《文选》;诗文无所不能,直追汉唐;戏曲创演结合,超迈元人。
【解析】
1题: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文中的主要事件,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本题题干为“概括汤显祖读书为文的特点”,要从读书和写作两方面进行概括。关于读书,根据第三段“掷书万卷,做蠹鱼其中。每至丙夜,声琅琅不辍”可知他读书沉迷专注;第四段“公于书无所不读”“尤攻文选”,可知他读书广博而又有专攻。写作方面,根据第四段“于诗若文无所不比拟”可知他写文善于模仿;“实驾元人之上”可知他写作水平高超。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三、情景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描写初回到家时看到的情景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所蕴含的感情相当丰富,有对久违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有恨自己不早归来的感叹。
(2)“已矣乎!________,________”这是作者抒发感慨,也是以另一种形式对丑恶现实的谴责和抗议。
(3)作者最后以“________,________”二句作为结语,点出全篇主旨,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处世态度和人生哲学。
【答案】(1)三径就荒 松菊犹存(2)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 (3)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
【解析】第(1)句要抓住“陶渊明描写初回到家时看到的情景的两句诗”的提示默写。第(2)句承接“已矣乎”默写两句。第(3)句抓住“最后……二句作为结语”的提示默写。
四、语言表达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来源:Zxxk.Com]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受瞩目的机器人应用市场。作为智能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高端应用,① ?现实中,医生已经感受到来自手术机器人的压力。不过,现在说手术机器人将完全取代医生还为时尚早。手术机器人虽然更灵活、更精准,但是还不能完成所有外科手术。另外,② 。首先是普及中的费用关。与传统手术相比,机器人手术会多花上千元至数万元不等。其次是患者心理关。如果推广普及机器人来做手术,③ ,“机器人会不会乱挥刀?”“万一程序被黑客入侵怎么办?”更重要的是,现在手术机器人仍需医生操作,因为真正给患者安全感的还是操作机器的医生。
答案: (1). 手术机器人会不会有朝一日取代医生呢 (2). 手术机器人要普及还需要跨过两道关 (3). 还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接受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根据文意填空的语言连贯的能力。这类试题考生要先对所给文段进行浏览,然后结合题干的具体要求,根据前后文文意准确填写,注意关联复句和句式的特点。本题中第一处根据后文文意,“现在说手术机器人将完全取代医生还为时尚早”,前面空应该填“机器人取代医生做手术”。第二处根据后文文意是说手术机器人要过:“费用关”“心理关”。第三处根据后文文句“真正给患者安全感的还是操作机器的医生”,此处应该填患者担忧安全的问题。总之,考生要注意前后文文意的把握。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