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育才中学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3分)B 解析:文章提到“例如夏多布里昂的华美,斯丹达尔的简枯,波德莱尔的阴冷,加缪的冷静”是为了强调“风格是贯穿原作的一股气势”,而并非不足。
2.(3分)C 解析:顺序颠倒,文章先论证文学翻译应采取瑕不掩瑜的立场,接着论证文学翻译批评家也应如此。
3.(3分)D 解析:A项,“就一定能将原作风格传达得铢两悉称”说法错误,原文中指出“译作传达原作的风格做到铢两悉称,是不可能的”,而“尽力传达,努力做到惟妙惟肖,则是可能的”。B项,“也是不用纠正的”与原文“不难纠正”意义不同。C项,“不必关注细节有无瑕疵”说法错误,原文最后一段中“当它危及整体的美的时候,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指出来”。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3分)C 解析:C项,“通过技术手段采集人、各类交通工具所留下的痕迹信息没多大价值”说法绝对,材料三中说“以现在的技术手段……这些数据汇聚起来,并不一定会产生有价值或者价值高的信息”;另外“保存它们,实际意义不大”分析错误,根据材料四中“利用大数据分析收集起来的人和交通数据”和“将其深化应用”等信息可以看出,只要处理得当,收集的这些信息还是有作用的,保存它们并非“实际意义不大”。5.(3分)D 解析:根据材料四中“智慧交通在做好自身行业的同时,还需要横向延伸”的信息可知,“智慧交通的自身建设”与“智慧交通向智慧城市的各行业进行延伸”是同时进行的两件事情,两者是并列关系,后者并不是前者的前提条件。故选D。6.(6分)①对智慧交通进行顶层设计,建立一个系统全面的智慧交通框架体系;②协调各行业各部门机构,群策群力;③制定统一的标准;④提升信息安全,实现信息共享;⑤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交通的实际运用;⑥立足大交通理念,进行全面管理。(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四点6分,任答四点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3分)B 解析:小说的开头只是写了九爷家门前的枫树,并没有写断肠草,伏笔是使情节紧密相连,并不能达到跌宕起伏的效果。8.(6分)①热爱生活,贫乏的物质条件、简单的生活就能自得其乐。②酿酒技艺高超,用野果子就能酿出醇香的酒。③勇敢反抗、抗击侵略者,面对日本鬼子的侵略,他不肯同村人一起躲避,而是用毒酒杀死日本鬼子。(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每点2分)9.(6分)①这句话写出了九爷的生活状况:他酿酒卖酒为生,是一个孤寡老人,与小黄狗相依为命。这句话对全文起了串联的作用。②小说情节的发展由小黄狗和酒串联起来,小黄狗与九爷为伴,却被日本鬼子枪杀,九爷要毒死鬼子为小黄狗报仇,九爷杀鬼子的武器就是酒。(每点3分,意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3分)C 解析:“报知己”为动宾结构,后面断开,排除B、D项。句子意思是:王敏斋(这时)更是哭得泪水沾湿了衣襟说:“英雄豪杰报答自己的知己,到死的时候还有一股豪气。(荆轲的匕首)投中在铜柱上,秦始皇当时也应该吓破了胆。”根据句意,故选C。
11.(3分)A 解析: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12.(3分)B 解析:“闻者之情由悲壮变为悲凉,高昂变为低沉”错误,原文为“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所以应该是“由悲凉转为激愤”“由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
13.(10分)①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子来给荆轲送行。(落实“宾客知其事者”“白衣”“冠”各1分,翻译准确、句子通顺2分)
②而严嵩竟然凭借青词邀宠做了国相,独断专权贻误国事,培植党羽倾害忠良,是明朝最奸诈邪恶的人。(落实“以”“植”“倾”“冠”各0.5分,翻译准确、句子通顺3分)
【参考译文】
严嵩还没有做高官的时候,和王敏斋在菩提寺的东院读书。有一天,他们一起阅读《荆轲传》。当读到樊於期自杀的地方,严嵩说:“这是一个死板的汉子,对于事情能不能成功已经知道,动辄就拿自己的头颅当作儿戏!”于是放声大笑。王敏斋说:“重义轻生的人为了复仇,即使舍身自杀也不顾惜,他的志节值得敬仰!”于是放声大哭。 又读到太子丹和宾客穿着白衣戴着白帽送别荆轲时,严嵩又大笑着说:“既然知道(荆轲)一去就不能够回来,竟然还派遣他去执行使命,太子丹真是太愚蠢了。”王敏斋又大声哭着说:“壮士这一趟出使的壮举,令大风萧萧,易水哽咽,击筑高歌的声音历经千年流传下来,至今还令人悲痛啊!” 接着读到秦王的侍医用药囊投掷荆轲,秦王拔出长剑砍断荆轲的左腿,荆轲傲慢地坐在地上高声大骂秦王时,严嵩更是笑得不能控制自己,说:“荆轲真是一个缺乏世事阅历的汉子。不赶紧在环绕柱子追赶秦王时杀了他,却只是大骂一番了事。”王敏斋(这时)更是哭得泪水沾湿了衣襟说:“英雄豪杰报答自己的知己,到死的时候还有一股豪气。(荆轲的匕首)投中在铜柱上,秦始皇当时也应该吓破了胆。” 这个时候,哭声和笑声大而杂乱地充满屋子。一个老和尚仔细听了很久,感叹说:“痛哭的人通人情,而大笑的人的心地真的难以预料。二十年后,他们是否是尽忠的臣子和重义的志士,应该就在其中不会遗漏了。” 后来,王敏斋做了中牟县的县令,政绩很好,影响颇佳。而严嵩竟然凭借青词邀宠做了国相,独断专权贻误国事,培植党羽倾害忠良,是明朝最奸诈邪恶的人。老和尚预先知道这样的结局,却不能挽救,这大概就是佛门里面所说的“定劫”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3分)C 解析:“亲人在‘楚水头’”表述错误,“楚水头”是诗人辗转漂泊之地,而不是亲人所在之地,体现的是诗人的漂泊之意。故选C。
15.(6分)①思乡之情。题目中的“怀关中亲故”和颔联中的“音书寂绝”表现了诗人身处异乡、思念家乡、牵挂亲朋。②身世蹉跎、时光易逝之悲。颔联的后半句直抒自己“身世蹉跎”。颈联中的“年貌暗随”可以看出诗人青春年华逝去,其中蕴含着对时光易逝的感慨。③羁旅他乡的孤独之苦。诗人在楼台之中,观茫茫江水,“秦云外”“楚水头”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而“风凄日冷”以及“寒空独倚”写出了诗人的孤独之苦。(每点2分,意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6分)(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2)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每空1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3分)A 解析:第一处, “名副其实”指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名不虚传”指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语境指“余村是……样板村”,所以填“名副其实”。第二处,“壮士断腕”比喻在紧要关头当机立断,为保存整体不惜牺牲局部。“刮骨疗毒”比喻意志坚强的人。此处是表明治理污染的决心,所以填“壮士断腕”。第三处,“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语境为“来此取经的人”,故用“络绎不绝”。第四处,“脚踏实地”形容做事踏实认真。“实事求是”指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参观者……扎实推进‘三农’工作,强基础、补短板……”强调做事的态度,故用“脚踏实地”更恰当。故选A。
18.(3分)C 解析:这个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厂区改造、道路和河道整治等工作有序推进”不能承接画线前的主语“余村”,应改为“有序推进厂区改造、道路和河道整治等工作”,这样就可承接主语“余村”;二是结构混乱,“围绕河道漂流、户外拓展、农事体验等活动为中心的休闲旅游产业链”句式杂糅,可改为“围绕河道漂流、户外拓展、农事体验等的休闲旅游产业链”或“以河道漂流、户外拓展、农事体验等活动为中心的休闲旅游产业链”。这样就排除了A、B、D三项。故选C。
19.(3分)B 解析:从照应后文的排列顺序看,括号前面的句子是“村口有一方水塘”,后面最好接着说水塘,因此排除A、D两项;再看括号后面为冒号,冒号后面跟着的内容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前面应接“十个红色大字”,由此判断C项衔接不当。故选B。
20.(5分)①将情境一中的“垂念”改为“感念”。②将情境二中的“可望”改为“有望”。③将情境三中的“光顾”改成“游览”。④将情境四中的“乔迁新居”改为“搬新家”。⑤将情境四中的“府上”改为“家中”。(每点1分) 解析:垂念指上对下挂念,敬辞,指别人对自己挂念,不能用于自己。广播稿用“可望”容易被理解为“渴望”,造成歧义。“光顾”是个敬辞,不能用于自己。“乔迁”是祝贺别人迁居或升官之辞,不能够用于自己。“府上”,敬辞,称对方的住所或故乡,不能用于自己。
21.(6分)构图要素:标志主体为一本竖立着的打开的书,书的封面封底上分别画有窗户和阶梯的图案。寓意:书籍是一扇窗户,可以打开眼界;读书是阶梯,通向更远的未来。(构图要素2分,寓意4分)
四、写作(60分)
22.(60分)略【材料分析】本题的材料有两段话,审题时要明确这两段话表达的基本意思。第一段提倡拼搏、奋不顾身为工作的精神,第二段提示了可以进行多种选择。第一段提倡的精神可以带来成功的结果,颇受社会推崇,其负面效应是过于强调竞争,易使人在竞争中失去自我。如果考虑第三种选择,必须建立在对第一种选择和第二种选择认识的基础上。参考立意:①做一个具有“狼性”品格的人(拼搏、积极进取、执着奋斗……);②做一个具有“羊性”品格的人(善良、谦让、淡泊……);③做一个既具有“狼性”又具有“羊性”品格的人(拼搏事业,享受生活;对人温柔,对己严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