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6张PPT。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开眼看世界”林
则
徐、
魏
源
①晚清:
危机四伏;
②西方:
崛起扩张;
③鸦片战争:
(惊醒志士)
④经世致用:
(奠定基础)材料一 因为许多洋人不肯向中国官员下跪,于是许多中国人便认定
洋人的腿弯不了,倒下就站不起来。
材料二 中英交战两年了,道光帝还不知道英国在何方。他派人审问英
俘,竟提出这样的问题:“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英吉利
到回疆有无旱路可通?”“与俄罗斯是否接壤?”
材料三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
无…… ——乾隆给英国国王的回信
材料四 ……中国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
在地! ——英国使者马嘎尔尼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归纳近代向西方学习思潮兴起的背景?
归纳运用教材:林则徐、魏源分别有哪些思想方面成就?2、代表人物及主张林则徐魏源1.林则徐主要活动和评价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夷之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序》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本,理解“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含义、目的以及“师夷”与“制夷”的关系。直接目的:抵抗外国侵略者 ;
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关系:“师夷”是手段;“制夷”是目的;含义: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军事方面),以抵御外来侵略。2.魏源与《海国图志》《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阅读教材P68“历史纵横”思考:
(1)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遇到了什么问题?
(2)新思潮为什么会遇到这些问题?遇到封建顽固派的攻击和嘲讽。①、政治:清朝统治者的闭关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使民众思想保守,愚昧无知,从而造成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
②、经济: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封建经济,因而,新思想缺乏经济基础。
③、文化:中国悠久的历史和辉煌文化在中国人的心理上造成的一种华夷观念,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
④、封建顽固势力的抵制。(直接)合作探究二 如何评价林魏等人事迹和思想?合作探究二 如何评价林魏等人事迹和思想?
《海国图志》墙里开花墙外香这本书在中国当时没什么影响,反而传到日本去了。日本人从这本书了解到现在的世界是什么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本书翻刻了25版,这本书对日本后来的明治维新,起了很大的思想启蒙作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变强大了,反过来侵略了中国,这确实是个历史的悲剧啊。 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大国崛起》材料:战争以严酷的实事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出现了《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著作。这一代中国人……开始去了解西方……标示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可惜的是,在当时,对这两部意在警世的著作予以最大注意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日本社会因炮声震撼而惊醒,中国社会却在炮声沉寂后昏昏睡去。当60年代郭嵩焘、冯桂芬重新提起《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的时候,20年的光阴已在昏睡中丧失了。读史至此,往往使人扼腕久之。 —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进步性: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何评价林魏等人事迹和思想?局限性:1.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2.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接连出版,开启了学习西方和中国近代化。初步和模糊地了解了西方,未能付诸实践和形成时代风气。拓展:“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含义:“西学东渐”: 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东学西渐”指的是一个和西学东渐互相补充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东学西渐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东学西渐”的路径 :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 南方丝绸之路、旅行家 和传教士 。内容有造纸术、磁学、丝绸、印刷术、农业技术和茶叶的西传等等。
关联:东学西渐是一个和西学东渐互相补充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东学西渐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同点:均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的过程
不同点:主导者不同,东学西渐的主导者是中国(中国国力强盛),西学东渐主导者是西方各国(西方各国国力强盛)
启示:文化的交流传承与自古就有,且是否占主导地位与国家的兴盛相关。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双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材料中的“破屋子”指的是什么?“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指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哪些事情?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内忧外患(内忧:太平天国运动;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 背景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地主阶级洋务派) 裱糊匠们用什么“材料”东贴西补?体现的主张是什么,怎样理解它的含义?根本目的是什么?该主张指导下的实践是什么?材料: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封建伦理纲常是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西学为用: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中学”是根本;“西学”是补充。 根本目的:挽救腐朽的封建统治。 实践:洋务运动具体内容:
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近代海军近代教育京师福州上海天津实践:学生演示讲解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我还记得甲午战争战败的消息传到我的家乡(四川荣县)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痛哭不止,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这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的那样惨,条约又定的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吴玉章回忆录》 失败 标志: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材料:以上是中国初始工业化和防卫性现代化(近代化)迈出的第一步,也就是“师夷之长技”取得的第一批成果。这里面不仅包括了现代生产力和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引进,同时也催促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国大地上的生长,这是鸦片战争以后半个世纪中中国涌现的新生事物。
—《现代化新论》罗荣渠著 商务印书馆 合作探究:阅读材料和结合课本诊断此药方给近代中国什么影响? 评价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创办近代企业和新式学堂,引进大工业生产和培育一批近代人才2、有利于近代教育的发展和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3、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 融合中西文化,谋求中国近代化的初步努力(2)局限性:把西方先进技术嫁接于落后的社会制度,(没改变封建制度,布新不除旧,无国际国内环境)注定了洋务运动的失败⑴.积极性: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阅读P69学思之窗,思考: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这种意见是否有道理?不同:目的不同:魏源从反侵略的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但当时洋务派“师夷”的首要目的却是镇压农民起义。“剿发捻,勤远略”。
侧重点不同:内容前者侧重于军事技术。
相同:(1)阶级立场: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
(2)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3)手段:都主张学习西方科技。
因此,两者之间尽管有继承关系,但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拓展探究 (一).早期维新思想材料:随着他们(洋务派)对于西学知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渐丰富、逐渐有所发展。当他们明白了西方富强之因是由于实行“重商富民”,并建立了相应的法度,他们心中的“中体西用”论式中之西用,无疑已迥然不同于当年所说之洋器洋技之长……王韬、郑观应等人,开始批评洋务事业中的失误。他们认为,洋务所失在于仅仅学了西方皮毛之末,故而他们倡议改变学习重点,从经济和国政(国家政治制度)等立国根本上学习西方,谋自强。
—《中西体用之间》丁伟志 陈崧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⑴.洋务运动的展开,对西方认识的深化
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西学的传入三、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背景: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初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
──郑观应《盛世危言》
在郑观应看来,该如何解决中国的问题?经济上:发展近代工商业,进行商战政治上:主张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主要思想主要代表王韬、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只是对洋务运动初步反思,未能突破纲常名教的束缚,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未付诸实践! 但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评价:三、维新变法思想具有维新思
想的知识分
子(转化中
的资产阶级)
王韬、郑观
应,薛福成。
A 洋务运动的
展开;B 中国
资本主义产生
C 西学的
传入等。
为维新思
想的形成
奠定基础初涉政治制度层次。
未实施,
不完整。
政治上:
经济上:
思想上:
阶级上:
制度层次
并付之于
实践,即
戊戌变法经济上:
文化上:
政治上:
(二). 维新变法思想
1.背景: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掀起瓜分中国高潮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阶级上:资产阶级的壮大
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和启蒙思想影响2.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①撰写《新学伪经考》——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伪经”指古文经,是秦朝以前用蝌蚪文书写而由汉代学者加以解释的儒家经典。
康有为认为:古文经书是西汉人刘韵为帮助王莽篡汉而伪造的,不是孔子删定的“真经”。他是新莽的一朝之学,所以叫“新学”。)②撰写《孔子改制考》—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拓展:康有为内依《春秋》公羊学之法、外习近代西方先进文化,通过重新解释《礼运篇》而提出其著名的“大同”空想社会主义理想主张,“三世说”“是中国“春秋公羊说”的一种社会历史学说: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将资产阶级历史进化论与《春秋公羊传》“三世”说及《礼记·礼运》的“小康”“大同”观相揉合,阐发政治主张,推展社会理想,这是康有为的一大发明。与升平小康、太平大同相对应的是君主专制、君民共主,努力目标是由君主专制而君民共主。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舆论界天之骄子 严复 严复翻译《天演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国启蒙思想第一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1)有人评价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请说明“造反”和“跪着”的含义。由此反映了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特点是什么?造反: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跪着:借助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
特点: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家
思想相结合。 《孔子改制考》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借助于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
——人教版必修3教材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 《孔子改制考》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借助于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
——人教版必修3教材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这样宣传维新思想的原因。(1)借孔子的名义减轻变法的阻力。
(2)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导致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3)与康有为的家庭出身、阅历有关。3.维新思想的实践:
1898年 光绪帝 戊戌变法探究:阅读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维新变法的作用材料: ……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戊戌派)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他们处在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找出路,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他们在维新运动中的种种实践活动,为后来的改革留下了历史起点在那个时候的新式学堂里(京师大学堂、湖南时务学堂等等)和开设西学的学院(如两湖书院)里,出过黄兴、蔡锷那样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兴起的学会……为广开中国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4.维新思想的作用 材料:吾辈今日得稍有世界知识,其源泉乃康、梁二先生之赐。是二先生维新觉世之功。
—— 陈独秀4.维新思想的作用(1)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也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救亡与政治变革结合)
(2)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也是一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思想解放)
(3)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传播。(激发了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1)维新思想最根本主张:
(2)维新思想最根本目的:
(3)维新变法运动的两大目标: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 发展资本主义 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一、 “开眼看世界”1、人物2、主张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人物2、主张三、维新变法思想1、人物2、主张学造器物(思想)学造器物(实践)仿行制度
【由思想到实践】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行君主立宪鸦片战争第二次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民族危机加深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本课总结1.“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材料中的“书”是( )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变法通议》 D.《孔子改制考》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2.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用一句话精辟地概括了清代学风:“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以降之学新。”“道咸(1821—1861年)以降之学新”,主要“新”在哪方面( )
A.注重经典考证 B.针砭社会时弊
C.批判理学旧说 D.学习西方文化
【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道咸以降之学新”是指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在思想领域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重新认识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3.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下列对这一主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西学”指西方的政治制度
B.“中学为体”指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国家的根本体制
C.“西学为用”指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政治制度
D. 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解析】选D。本题考查中体西用思想。“西学”指西方的科学技术,“西学为用”指采用西方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指以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作为国家的根本体制,故A、B、C不正确。4.1897年,安徽巡抚邓华熙上奏朝廷,创办“求是学堂”,推行新式教育,培养“既通西学,又切时务”的人才,促成了安徽教育的变革。据此判断,当时该学堂( )
A.宣告了安徽文人苦读经书以求仕途道路的封闭
B.培养了近代人才,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C.传播了西学,加快了安徽近代化的进程
D.致力于传播民主革命思想
【解析】选C。注意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既通西学,又切时务”“促成了安徽教育的变革”,变革在当时是指学习西方,变革促进了近代化。5.19世纪90年代末,某著述刊出后,在当时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被守旧顽固派攻击为“明似推崇孔教,实则自申其改制之义”的叛逆之作。该著述是( )
A.《海国图志》 B.《孔子改制考》
C.《变法通议》 D.《天演论》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从题干材料“明似推崇孔教,实则自申其改制之义”可以判断这一著作宣扬孔子,利用孔子来宣传自己的思想体系,符合这一情况的是康有为写的《孔子改制考》。6.主张“民”主“君”仆、主权在民,用民权否定君权的中国近代思想家是( )
A.郑观应 B.康有为
C.严复 D.梁启超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在宣传维新思想时,严复指出封建君主是“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源把向西方学习这个近代社会的重大课题,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简洁语言作了高度概括……在近代中国思想界留下了前进的足迹,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魏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如何认识这一思想的影响?答案:(1)核心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这是近代中国迈出的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请回答:(2)根据材料二回答,康有为是如何“打破这个思想的难关”的?答案:(2)康有为托古改制,出版了《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等,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材料二 士大夫阶级都以为法制是祖宗的法制,先圣先贤的法制,历代相传,绝不可变更的。康有为知道非先打破这个思想的难关,变法就无从下手。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三 他(梁启超)和以前的文人有很大的区别的地方,是他具有极大的社会感召力。
——余秋雨《八千里路云和月》请回答:(3)根据材料三回答,梁启超等维新思想家的“社会感召力”是什么?
答案:(3)积极宣传维新思想,促进了思想的启蒙,推动着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思考:维新变法思想为什么要把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说明了什么?1、借孔子的名义减轻变法的阻力
2、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3、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和学问素养也有很大的关系。
由资产阶级的软弱属性决定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拓展探究维新派与顽固派“中体西用”的论战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要不要
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
实行君主立宪制 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祖宗之法不可变
宁亡国不可变法变者天下之公理反对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政权坚持科举取土,反对西学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器物学习——制度模仿民族危机加深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 学习西方
与
探索救亡道路
相结合本课小结
1、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新思想萌发了,林魏新思想的核心是 ( )
A、改革内政,振兴清朝 B、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御辱之道
C、学习新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D、启迪人们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2、“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这种思想是谁在什么书中最早提出的
A、魏源《海国图志》 B、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C、容闳《西学东渐记》 D、洪仁?蹲收?缕??
巩固练习BA1、洋务运动推动了我国的外语和科技教育。然而,当初京师同文管增设天文算学馆,报名入学者却寥寥无几,主要原因是
A、欧洲列强的干涉 B、顽固势力的反对
C、洋务官员的无能 D、维新人士的抵制
2、洋务运动之所以没有达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是因为
A、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 B、局限于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C、外国资本的挤压 D、没有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材料一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材料二 欲自强,必先致富,必首在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 泰西近郑论,皆有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请回答:
(1)材料一是近代哪一政治派别的主张?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三的主张有何相似之处?
(3)在上述材料中思想的指导下,兴起的运动有哪些?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洋务派。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结果失败。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