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第一节 《地球仪与经纬网》
说课内容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
板 书
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地球仪与经纬网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在全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连。在军事、航海、航空等方面广泛应用,是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的确立
①知识与能力:了解地球仪的结构和作用;掌握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 特点;记住半球划分的界线。②过程与方法:
运用表格总结经线与纬线的特点;通过游戏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③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3、教学重点、难点:
①经度与纬度的分布特点;
②半球的划分;
③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以上三点是学生学习地理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故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又由于七年级学生空间观念不强,而且容易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因此又是本课的难点。二、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的确立和依据: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学情,经线与纬线一节我采用表格法,设计表格引导学生开展活动,便于知识的梳理,增强学生的记忆。“经纬网”一节我采用游戏法,在教学中开展游戏活动,寓教于乐,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我还借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这节课让学生学会读地球仪,学会运用经纬网地图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经纬度。同时还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比较等方式认识地理事物的特征。三、学法分析四、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二>、 探索新知
<三>、 学以致用
<四>、 点拨升华情景导入 播放宇航员杨利伟在太空中拍摄地球的一段录象,然后老师讲述:杨利伟在太空中能看到地球的面貌,而我们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如何看清地球的真面貌呢?(学生讨论后,教师展示地球仪。)
设计意图:引入热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⑴经线与纬线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表格的引导下自主探究问题,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探索新知 ⑵半球的划分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
①两条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大圆圈,叫做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你认为哪个经线圈最适合作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呢?为什么?
②如果利用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合适?为什么?
③为什么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不是以0°和180°组成的经线圈,而是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界线?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 化难为易,通过问题探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⑶经纬网
教师利用经纬网模型讲述经纬网概念,然后课件展示班级“座次表”。班级座位表及相应的经纬度游戏步骤:
⒈教师说出经纬度,请位于此位置的同学站起来。
⒉教师点一名同学,让其报出自己所在的经纬度。
⒊依次请位于以下位置的同学站起来:东半球、西半球、南半球、北半球、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东半球、既位于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体验亲自实践,化难为易,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活跃地课堂氛围中突破难点。学以致用游戏后教师创设如下问题情境:2008.8.8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我国首都北京召开。请学习小组查找小地球仪,读出首都北京所在的经纬度,以及比赛协办城市上海、香港的经纬度。
设计意图:联系时事热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点拨升华 要求同学们课下利用毛线、作物秸秆、球体等材料自己制作一个地球仪模型,要求把本节课 所讲到的点、线、网体现在模型上,并能利用这个模型总结归纳本课所学知识点。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在制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与深化。 板书设计一、地球仪
二、经线与纬线
三、半球的划分
四、经纬网概念
用途概念
分布规律东西半球
南北半球用途我采用的是提纲式板书,目的是使本课知识系统且条理清楚。五、教学反思 由于本课内容比较抽象,在教学中虽然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力求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但仍会有一部分同学受思维定式的影响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不足之处。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谢谢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