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图的判读说课

文档属性

名称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9-10-30 22:23:00

文档简介


《地形图的判读》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叫赵学光,来自满城县实验中学。我说课的内容是:《地图》这一节第二课时,主要是地形图的判读这部分知识。
首先,我对这部分教材进行如下分析: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作用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第二课时内容。这一节主要阐明了等高线地形图上山地不同部位的判读和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基本地形。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了在地图上辨认方向和计算距离。本节知识是在上节基础上的自然深化。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本节的知识和技能,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用到。因此,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阅读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作出判断。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对地理有很强的学习兴趣。他们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已经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能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本节有多种图表和多个活动。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本节内容,结合学生现有水平。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高程;②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认山地不同部位;③能够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地形。
(2)过程和方法目标:在完成课本活动3的过程中掌握绘制简单地形剖面图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教学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初步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地形图的阅读是在以后学习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技能。因此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认山地不同部位和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基本地形是本节重点。
教学难点
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并且学生接触的地理作图还比较少。所以等高线地形图上山地不同部位的辨认,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是本节的难点。
二、说教法
这部分知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学习难度大。教学方法采取读图分析法、演示法、自学指导法等综合运用,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我也有所创新,在等高线教学中,我利用身边的课本等作为教具,可以顺利化解教学难点。
三、说学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用自学探究、读图分析、比较综合、合作学习、动手制作等方法完成本节学习活动。教师在在学生学习中应是促进者和合作者,不能包办代替。学习过程要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有关资料制成课件,布置学生做好预习,准备课上所需材料。
学生准备:做好预习,准备上课所需的土豆或红薯、小刀、铅笔、白纸等。
学生分组,前后桌4位同学为一组。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
过程
教学设计
预期效果








复习提问:地图的基本要素?
(多媒体图片)说一说在图上如何确定方向。
地图是平面的,而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平的,怎样在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呢?
通常用等高线来表示。
“问题是思维之源。”通过设问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等高线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学生分组观察图 1.27并讨论,图中哪个数据是海拔,哪个数据是相对高度。(多媒体图片)
教师举例学生判断:
县城附近的陵山高220米;教学楼高20米。它们指的是海拔还是相对高度?
获取新知 深入探究
然后教师讲解等高线。
讲解等高线时,我依靠身边的课本等作为“教具”,使学生轻松理解这一难点。
首先让学生观察我们的地理课本,是一个长方体,在黑板上可以用一个长方形来表示。然后,地理课本上分别放上语文课本、小笔记本、板擦、粉笔盒等。这样就组成了一个立体结构,而黑板上就对应出现了类似等高线的一个一个长方形。再结合图1.28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等高线了。等深线也是同样道理。
在摆放“教具”时有意识的让边缘一边近一些一边远一些,学生对哪边坡陡、哪边坡缓一目了然,而黑板上对应部位线条疏密也很清楚。学生自然能得出“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这一结论。
学生读图1.29讨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特点。教师指导学生用土豆或红薯完成等高线模型的制作。
教师出示一幅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在黑板上指出相应部位。(学生区分山谷和山脊可能有困难,教师协助加以解决。)
教师展示小区平面图和等高线图,学生讨论它们各自特点。导入分层设色地形图教学。
学以致用 深入领会
按照一定的原则,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来反映地面的高低起伏,这就是分层设色地形图。
学生观察图1.30看一看颜色与地面高低的关系。区分五种基本地形,(多媒体展示五种地形图片)讨论完成表格的填写。
我们学过以后可以从等高线地形图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没有学过的人很难看懂。有没有一种让他们也能看懂的表示地面高低的图呢?-地形剖面图
亲自动手 掌握技能
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就象切开蛋糕看一看厚薄一样。(可以利用前面的土豆或红薯。)
学生观察图1.32分析地形剖面图是如何绘制的:剖面线与等高线的交点一一投射到间隔高度相同的平行线上,得到不同的交点。将这些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就得到了地形剖面图。
学生活动:把图1.32地形剖面图补充完整。
学生做图过程中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解决。
学生经过自己努力获得知识,发挥了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达成知识与能力目标①
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需教师的帮助加以突破。体现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
在课堂中时常发现“教具”服务教学。
在课堂上要时时抓住学生的视线。
动手操作 加深理解
(提醒学生使用刀具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
难点突破
达成知识与能力目标②
及时强化巩固所学知识,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学以致用,通过练习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无形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达成知识与能力目标③
多给学生动手、动脑机会,丰富他们的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达成过程和方法目标
难点突破
本课小节:
教师指导学生总结本节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七年级学生对知识总结、系统能力还不高。需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以培养。




课后活动:
利用周末同学结伴或在家长带领下到陵山实地观察山地不同部位特点。
(一定要注意安全)
联系生活实际,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六、说板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
相对高度和海拔


相对高度 海拔

海平面
2、等高线地形图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A 山顶 B 山脊 C 山谷 D 鞍部 E 陡崖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平原
高度
较高
较高
较低
不确定
较低
地面起伏
程度
边缘陡峻
起伏较小
峰峦起伏
坡度陡峻
起伏和缓
周围高
中间低
地面平坦
一望无际

板书是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浓缩 。对学生的学习要有引领作用。板书的内容在多媒体课件都已出现过,但是用课件并不是不要板书。板书的示范性和启发性不可替代。在本节的板书设计中,我通过文字、图表表现了本节主要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本节重点、理解难点。同时体现了地理的学科特色。
课件31张PPT。地形图的判读一、说教材1、本课的地位、作用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二、说教法 这部分知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学习难度大。教学方法采取读图分析法、演示法、自学指导法等综合运用,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我也有所创新,在等高线教学中,我利用身边的课本等作为教具,可以顺利化解教学难点。三、说学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用自学探究、读图分析、比较综合、合作学习、动手制作等方法完成本节学习活动。教师在在学生学习中应是促进者和合作者,不能包办代替。学习过程要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有关资料制成课件,布置学生做好预习,准备课上所需材料。
学生准备:做好预习,准备上课所需的土豆或红薯、小刀、铅笔、白纸等。
学生分组,前后桌为一组。 五、说教学过程创设情境 复习导入甲乙海平面(海拔)(相对高度)海拔和相对高度AB
分析:
县城附近的陵山高220米;教学楼高20米。
它们指的是海拔还是相对高度?
等高线示意图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
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结论:获取新知深入探究山地不同部位的
等高线形态示意
(单位:米)动手做一做

教师指导学生用土 豆或红薯完成等高线模型的制作。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单位:米)ABCDE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学以致用
巩固提高五种基本地形比较动手实践
掌握本领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小节:
教师指导学生总结本节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课后实践:
利用周末同学结伴或在家长带领下到陵山实地观察山地不同部位特点。(一定要注意安全) 六、板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 1、相对高度和海拔 甲 乙
海平面
相对高度 海拔 ????????? 2、等高线地形图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ABCDE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五种基本地形比较 板书是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浓缩 。对学生的学习要有引领作用。在本节的板书设计中,我通过文字、图表表现了本节主要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本节重点、理解难点。同时体现了地理的学科特色。
敬请批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