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7张PPT。说 课 六 环节 1、教材分析 3、重难点分析 2、教学目标 4、学法教法 5、教学流程 6、教学效果及反思一、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从静态角度认识海陆分布与地形特点的基础上,又从动态方面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海陆格局也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初步形成世界海陆与地形不断变化的科学观念,同时,本课的学习也将为区域地理等有关章节地理成因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课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1、认知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能力目标:
在读图、阅读、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重点:
(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3)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三、重难点分析 根据课标要求,板块构造学说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同时,七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而本课内容较为抽象,理论性较强,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内容时间跨度大,学生会感到难以想象和难以接受,因此把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都作为本节的难点。具体制定如下: (一)对本课学法和教法的思考: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作以下指导:
1、读图观察法:
让学生“看、画、剪、拼”地图,然后大胆猜想,从地图中悟出许多地理现象后面的深刻道理。教给学生阅读、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综合分析的能力。
2、合作探究法:
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从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说本课教法: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任务或问题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本节课教材本身就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同时又符合学生的思维和心理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用好教材,同时运用启发探究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来落实重点。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动手拼图、计算机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所感悟。利用观察猜想、探究讨论、体验精神等活动突破难点,促进了学生发挥潜能,从知、情、意、行等方面和谐发展。把创设问题情境——合作探索学习——图片展示活动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四、学法和教法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第二个环节:读图讨论,学习新知;
第三个环节:全课总结,完善新知。五、教学流程第一个环节: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教师活动:课前先播放一段成语故事《沧海桑田》的FLASH动画,学生注意很快被吸引过来。正式上课后,教师提出问题:地球上是否真有沧海桑田的变化呢?由此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七年级学生刚入学不久,年龄还小,兴趣往往会支配着学习行为。FLASH生动的画面不仅让学生理解沧海桑田的含义,而且会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课堂上。) 沧海桑田=海陆的变迁第二环节:读图讨论
学习新知【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在不断变迁】展示图片,质疑探究
1.喜马拉雅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
2.台湾海峡海底有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提问:谁能解释这种现象?
你能推断出什么变化?
(在教学中设置疑点,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反差大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自主学习的习惯。) 1、海陆不断变迁观察课本图片:荷兰的围海大坝
引导学生归纳使地表形态发生改变的力:
地壳变动
海平面上升
人为作用 教师总结,质疑过渡:海洋变了陆地,陆地变为海洋,海陆是不断变迁的,地形是不断变化的。海陆之间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呢?今天海陆的分布格局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引出大陆漂移学说。
(环环相扣,层层设疑再次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2、【大陆漂移学说】
(1)观察猜想、分组辩论
观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特点,并动手剪拼,大胆进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
学生拼和之后展示图片。
难道仅仅是巧合?质疑:前人有没有发现这个现象?他们对于海陆的分布是如何认识的呢? (让学生自主参与、反思、体验和交流。发散学生思维,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以及求真求实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我们脚下的大地在运动,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断变化的。大地是多么坚固、稳定,海陆轮廓自古就是这样的。魏格那得到了什么启示?(2)展示资料、解释假说
故事会:结合阅读资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介绍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及其内容.。
幻灯展示:大陆漂移
(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同时多媒体演示大陆漂移,增强直观性。)
?
体验精神,畅所欲言: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让学生评点其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探索精神。) 拼和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3)分组讨论 解释现象设疑过渡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魏格纳未能对此作出合理解释,因此一段时间后该学说便销声匿迹了。直到60年代在大陆漂移说基础上创立了板块构造学说。
(质疑大陆漂移学说,引出板块构造学说理论。)3、【板块构造学说】
?
(1)阅读课文,读图分析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并完成课本P37、P38的读图活动。
(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用图解决问题的能力。图文结合,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解决难点。) (2)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出示红海、喜马拉雅山的位置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其介于哪些板块之间,并通过箭头明确两侧板块运动特点,由学生分组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讨论解释红海不断扩张,喜马拉雅山不断升高这些地理现象,对红海、喜马拉雅山变化作出预言,加深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
(分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合作的功效,培养读图分析归纳的能力,突出重点。通过幻灯图片演示红海扩张与喜马拉雅山挤压形成过程,突破难点。)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现代测量表明,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红海(3)阅读地图,观察思考
通过引导学生读图“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和,了解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位置,然后利用“六大板块分布”图与“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叠置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之间有何联系。
(通过归纳世界两大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地带,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让学生通过板块分布图与火山地震分布图叠置的办法,从表层信息获取地理知识内在联系的深层信息。从而突破难点。)
六大板块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第三环节:全课总结
完善新知
今天的地表形态,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
(让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再次突出本课重点。)
随机内容:让学生找一找汶川的位置,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六、教学效果及反思:
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是:力求使学生轻松愉快、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让学生参与体会,经过课堂实践的检验,证明已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