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
容城县北张中学 李薇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不仅容量大,而且难点多,气温的变化影响了降水的分布,降水的多少又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气候变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今后学习分区地理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通过举例,认识到降水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
(2)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3)让学生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分析图能力以及作图能力,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技能。
(2)通过对不同类型降水季节分布图的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学生通过描述降水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感受生活中地理有用,形成学习地理的兴趣。
2. 通过参与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活动,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合作学习的精神。重点:(1)降水量变化柱状图的阅读、绘制和比较
(2) 通过读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难点: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差异及其主要影响的因素1、小组交流讨论法: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考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本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给予学生通过观察、合作探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感悟、归纳,提升思维能力。
2、谈话法:谈话法有助于拉近师生的距离,便于师生交流和沟通。本课将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谈话法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可以达到交流互动的效果。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所学知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理解抽象的理性知识。 1)学会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通过图片和资料,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分析、得出结论。
2)学会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学会合作学习。
3)学会探究: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设计理念:使学生通过观察、读图分析、思考、讨论、探究、归纳得出结论,并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培养观察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用图能力 。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角色转换
探究新知
识图、析图、绘图、议图课堂小结交流思想练习反馈
巩固新知
布置作业
升华新知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设计意图:利用媒体演示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2)学生活动(二)2、角色转换 探究新知角色转换---我们都是小雨滴1)学生活动(一)听、言、辨、雨3)学生活动(三)角色扮演---我们都是小主人4)学生活动(四)探究降水量的测量方法角色转换---我们都是小雨滴老家在哪里?[水汽的来源]
如何升到天上又降下来?[降水过程]
兄弟姐妹有哪些?[降水形式]
我讨论雨辨言听当家乡遇到如下天气时,对生活有何影响1、连续24小时暴雨后。可能会……3、近两个月没有下雨后,可能会……4、家乡下了大雪后,可能会……2、阴雨连绵一个月后,可能会……我们都是小主人设计意图:角色转换既符合初一学生的个性特点,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在愉快的讨论和交流中体会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的“嘴”动了起来。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让学生的“脑子”动了起来。3、识图、析图、绘图、议图1)降水的季节变化我观察 我会读 我动手 1.各季节降水分配是否均匀.
2.哪个季节降水多,哪个季节降水少.
我观察不同地区的降水季节变化不同 我会读 降水柱状图的绘制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 单位:毫米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我动手降水分布规律:
赤道热, 降水多;两极寒, 降水难.
回归线, 分两边;陆西岸, 降水亏;
陆东岸, 降水富.中纬度, 居内陆;
距海远, 气候干.我会记设计意图:歌诀朗朗上口,有助于记忆,有助于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1、下列现象属于降水主要形式的是( )A.下雾 B.降雨 C.冰雹 D.露3、与降水关系不大的人类活动是 ( )A、农业生产 B、交通运输
C、外出旅行 D、移动通讯2、通常我们所说的某地降水量是指( )A.某地一年的降水量 B.某地一天的降水量
C.某地一月的降水量 D.某地多年的平均降水量4、练习反馈 巩固新知4、判断表中降水量(填“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习对本节重点、难点加以强化,加深印象,巩固知识。4、练习反馈 巩固新知5、课堂小结 交流思想设计意图:反思是学生学习结果的自我反馈,不是简单复习一节课的内容,而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将收获与大家分享,在交流中变成了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 6、布置作业 升华新知(我要做)自制简单的雨量器,测定一次降水量。
(选择一个平底、上下一样大小的大口瓶子放在院内空旷的地方,下雨以后用直尺测量瓶中雨水的深度,即是此次的降水量。将一日、一个月、一年的数字相加就是当地日、月、年的降水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制作、实践,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日常的降水量预报有较为清晰地认识。设计意图:这种板书设计比较直观、系统,不仅能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而且能及时体现教材的知识点和重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板书设计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赋予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感受地理的魅力。让学生充分的“活”起来,“动”起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
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谢谢指导!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三章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说课材料
容城县北张中学 李薇 5499945
2008年10月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说课材料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是气候部分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了降水的概念、降水的测定、等降水量线图、降水柱状图、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不仅容量大,而且难点多,气温的变化影响了降水的分布,降水的多少又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气候变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今后学习分区地理的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通过举例,认识到降水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
(2)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3)让学生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分析图能力以及作图能力,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技能。
(2)通过对不同类型降水季节分布图的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学生通过描述降水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感受生活中地理有用,形成学习地理的兴趣。
2. 通过参与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活动,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降水量变化柱状图的阅读、绘制和比较
(2) 通过读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难点: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差异及其主要影响的因素
突破该难点的方法,通过媒体提供的支持材料,形象生动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问题探究情景,利用合作探究法,归纳出降水分布的差异以及影响降水的分布差别的因素。
(二)说理念
1、课程要面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感受地理的魅力。
2、。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一个学生“活”起来,“动”起来,积极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去,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必须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正确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本课将采用“学生观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启发、指导为辅 ,问题为情境,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为了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课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小组交流讨论法: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考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本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给予学生通过观察、合作探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感悟、归纳,提升思维能力。
2、谈话法:谈话法有助于拉近师生的距离,便于师生交流和沟通。本课将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谈话法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可以达到交流互动的效果。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所学知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理解抽象的理性知识。
四、说学法:
教学的主要矛盾是学。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点。本课将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通过图片和资料,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分析、得出结论。
2)学会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学会合作学习。
3)学会探究: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使学生通过观察、读图分析、思考、讨论、探究、归纳得出结论,并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培养观察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用图能力 。
(五)说教学过程
设计思想:本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标倡导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教师通过提供资料、设计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参与学习过程。并在活动中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发展,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发展学习能力。
教学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一首有关降水的古诗《春夜喜雨》
(提问)为什么要说是“喜雨”
利用媒体演示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课题
角色转换
学生讨论
(我讨论)
(角色一)变成小雨滴,讨论相关内容
老家在哪里?[水汽的来源]
如何升到天上又降下来?[降水过程]
兄弟姐妹有哪些?[降水形式]
欣赏图片(雨、雪、冰雹)
学生活动:听言辩雨
(教师播放音频和图片)
降雨的等级是怎么样的 ?
(角色二)“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当家乡遇到如下的天气时,对生活的影响。
(1)连续24小时暴雨后。可能会……
(2)阴雨连绵一个月后,可能会……
(3)近两个月没有下雨后,可能会……
(4)家乡下了大雪后,可能会……
师生点评,拓宽思路。
依照同样的思路,补充话题
教师辅助:将学生所说的一些主要方面(如降水与饮食、服装、商家、农业、交通、身体健康、心情等)进行板书。
在交流中学生认识到,只要降水适时适量,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就是有好处的。
通过角色的转换学生展开讨论,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在愉快的讨论和活动中探究,培养了创新精神。
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讨论,并就讨论的结果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表达,让学生的“嘴”动起来。
角色转换既符合初一学生的个性特点,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在愉快的讨论和交流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深刻认识到降水与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体会生活中的地理。关注到每个学生是让同学们都参与课堂学习,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的板书一方面肯定学生的答案,给学生以信心,另一方面也将学生所说进行适当整理。
知时节”的雨是好雨,与本节课的开始相呼应。
探究活动
(我探究)
探究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小组发言后,教师补充)
会测量——每天都要定时(8时、20时)观测
会记录——将观测到的降水量记录下来,所用单位为毫米
会计算——日降水量、月降水量
(通常所说的某地年降水量并不是指某一年的降水量,而是指多年的年平均降水量)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
探究活动
(我观察)
如何准确描述一个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
(我会读)
学习降水柱状图的判读的方法。
多媒体演示降水柱状图的绘制的方法步骤。
教师引导步骤提示:
1,绘出横坐标轴,把平均分成12段,在每个格的底部中间逐月标上月份。
2,绘出纵坐标轴,按相等的降水量差标上降水量刻度。
3,将表中各月的降水量数据用点标注出来,再用长短不同的长方形表示出来。
4,在图中适当的位置写上图名,完成气温曲线图。
(一横二纵三柱四名)
(我动手)学生根据降水数据绘制一幅降水量柱状图
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
引导学生从图片、文字中提取信息,让学生的“眼”动起来。
引导学生动手绘图,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让学生进行图表的转换,进一步掌握绘图的基本要领,在学生完成绘图后,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评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合作探究学习
提问:去赤道,教师需要带什么?
生答:防晒霜和雨具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世界降水的分布
(我读图)教师出示“世界降水量分布图”
通过复习等高线和等温线,来明确等降水量线就是在地图上,将同一时间内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学生分组讨论:
赤道附近各地的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
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与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学生发言,教师概括降水量分布规律。
(1)总体趋势是: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少。
(2)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3)温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我观察)
分析影响降水的因素
(1)纬度因素(2)海陆因素
(3)地形因素(通过flash展示)
(我会记)
降水分布规律的歌诀
赤道热, 降水多;
两极寒, 降水难.
回归线, 分两边;
陆西岸, 降水亏;
陆东岸, 降水富.
中纬度, 居内陆;
距海远, 气候干.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参与,我学习,我快乐!
利用合作探究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的自主的参与进来,发挥个性,体现自我。过程一步紧扣一步,可以降低探究过程难度,使学生真正理解内容,突破难点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发现成功的喜悦
使学生通过观察、读图分析、思考、讨论、探究、归纳得出结论,并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培养观察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用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难点和重点。
歌诀朗朗上口,有助于记忆,有助于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降水与降水分布,明确了解了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测量。通过阅读了解了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能看明显的规律,并学会了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把学会的知道运用到实际当中去。
整理知识掌握要点
巩固练习
(我会做)
学生完成巩固练习
1、下列现象属于降水主要形式的是( )
A.下雾 B.降雨 C.冰雹 D.露
2、通常我们所说的某地降水量是指( )
A.某地一年的降水量 B.某地一天的降水量
C.某地一月的降水量 D.某地多年的平均降水量
3、与降水关系不大的人类活动是: ( )
A、农业生产 B、交通运输
C、外出旅行 D、移动通讯
4、有关世界降水分布的判断题
通过巩固练习对本节重点、难点加以强化,加深印象,巩固知识。
课堂小结
交流思想
(我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与探究,你一定有多收获,让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
归纳、总结、提高、巩固、记忆
反思是学生学习结果的自我反馈,不是简单复习一节课的内容,而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将收获与大家分享,在交流中变成了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
布置作业
(我要做)自制简单的雨量器,测定一周的降水量。
(选择一个平底、上下一样大小的大口瓶子放在院内空旷的地方,下雨以后用直尺测量瓶中雨水的深度,即是此次的降水量。将一日、一个月、一年的数字相加就是当地日、月、年的降水量)
让学生动手制作、实践,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日常的降水量预报有较为清晰地认识。
板书设计
这种板书设计比较直观、系统,不仅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而且能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六)预期效果: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交流、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赋予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感受地理的魅力。让学生充分的“活”起来,“动”起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