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1955年,一位西方记者报道说:万隆会议“最重要的结果是共产党中国变得强大了,她赢得了很多朋友和善意。”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
A. 适时的外交方针拓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
B. 中国已成为新独立民族国家的领导者
C. 抗美援朝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 第三世界形成了联合反殖反霸的局面
2.1972年日本先于美国与中国实际邦交正常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中国外交战略政策的调整
B. 中美关系缓和的推动
C. 中、美、苏三角关系的推动
D. 经济贸易发展的推动
3.“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国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该内容( )
A. 客观上有利于日本战后经济的恢复
B. 使日本摆脱了美国的政治控制
C. 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亚太地区的缓和
D. 解决了中日间历史遗留问题
4.乔治·沃克·布什曾说,为了对付许多意想不到的威胁,美国必须“做好必要时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捍卫我们的自由和保护我们的生命的准备”。材料中布什的“先发制人论”与下列外交原则或政策相违背的是( )
A. 平等互利原则
B. 互不侵犯原则
C. 不结盟政策
D. 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5.为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由中国领导创立了( )
A. 上海合作组织
B. 北京合作组织
C. 香港合作组织
D. 广州合作组织
6.“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选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中国对当时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态度并没有根本性变化
B.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当时的外交政策
C. 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D. 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是权宜之计
7.外文部最近公布的外文档案中有一份原始档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下图是周恩来总理出席一次重大国际会议的代表证。这次国际会议( )
A. 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B.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C. 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结束了中美之间的对抗
8.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
A.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B. 中日关系趋向缓和
C. 中美关系趋向缓和
D. 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增强
9.美国著名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从某种角度看,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对此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共同要求
B. 日本一直谋求与中国关系正常化
C. 中国需要美国支持以对抗苏联
D. 中美关系正常化推进台湾问题解决
10.1972年尼克松与周恩来相见,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其准确含义是( )
A. 中美两国的矛盾开始消失
B. 中国的国际地位开始提高
C. 中国的国际环境得到改善
D. 中美关系由敌对开始走向正常化
11.“从某种角度看,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对此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共同要求
B. 日本一直谋求与中国关系正常化
C. 美国需要缓和对华关系以对抗苏联
D. 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利于台湾问题解决
12.渡江战役期间,毛泽东发表声明:“外国政府如果愿意考虑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力量的关系”。新中国初期,与此声明相一致的外交方针是( )
A. 一边倒
B. 另起炉灶
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 求同存异
13.下图是20世纪中期的宣传画。该画有助于了解( )
A. “一边倒”方针的实施
B. 日内瓦会议的召开
C. “万隆精神”的形成
D.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4.2015年7月10日,习近平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指出:坚持“上海精神”,打造本地区命运共同体。要继续以“上海精神”为指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多边主义和开放主义,相互尊重彼此利益,不干涉别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争端,以共赢理念促进发展繁荣。这表明中国( )
A.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 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
C. 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D. 努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全方位合作
15.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
A. 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 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 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 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11月15日和1950年1月8日,周恩来两次致电联合国秘书长赖伊和联大主席罗慕洛,声明“驱蒋纳我”的立场,中国开始了争取恢复联合国代表权的斗争。
材料二 1964~1971年“驱蒋纳我”提案的表决情况。
材料三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不得不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望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1)材料一表明新中国成立时提出了什么政治要求?为什么没有实现?
(2)材料二中1971年的表决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3)材料三中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认为是“历史上的转折点”,应如何理解?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双方声明,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1972年2月在上海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二: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美双方一致同意)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以及世界上任何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1979年1月18日 《中美建交公报》
材料三:两国政府重申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
——1982年8月《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四: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基于台湾前途将通过和平方式决定这样的期望……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总统或美国政府的任何机构同台湾进行的计划、交易和其他往来……通过美国在台湾的协会……去办理和进行。
——1979年4月4日 卡特签署的《与台湾关系法》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二个公报比第一个公报在内容上有何重要发展?两个公报的意义何在?
(2)根据材料一、二、三,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基本立场是否一致?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我们为什么坚决反对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该法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18.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关系的发展对世界局势有着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共产党之占领台湾,势将直接威胁太平洋之安全,并威胁在该区域履行合法而必要之活动的美国部队。因此,本人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防止对台湾之任何进攻。
——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声明(1950年6月)
材料二 正如我在过去三年多次指出的那样,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美国总统尼克松关于计划访问北京的谈话(1971年5月)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美关系呈现出怎样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美国“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而采取的行动,并简述其对国际局势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请就中美两国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双边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该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材料二
请回答:(1)材料一中所说的“这些原则”是指什么?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在此原则下,有哪些重大的外交活动?(2)材料二的照片中乔冠华为什么开怀大笑?此事有何重大意义?第二年,我国在外交方面又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20.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苏联……领导集团正准备……就建立一支镇压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国际宪兵——“联合国部队”的问题,同帝国主义加紧进行交易。……多年来,联合国一直被美国利用来推行它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美苏控制联合国,通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干涉和侵略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决议。 ——《人民日报》1967年6月14日
材料二 1981年11月,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在一次会议上发言时明确表示,“出于对联合国组织、对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责任感,中国政府准备对今后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采取区别对待的灵活立场。”
——《我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有关会议文件集1981.7—12》
材料三 1992年,中国第一支“蓝盔部队”建立。2001年,中国正式成立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统一协调和管理中国军队和警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工作。2002年,中国政府决定提升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待命安排的级别,更积极地参加维和行动。
——赵磊 《建构和平》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政府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影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对联合国维和行动态度的因素有哪些?
(3)材料三中中国的态度转变体现了中国怎样的外交思想?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三,客观上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什么变化?这种趋势对世界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1955年召开了万隆会议,周恩来率团参加。在会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团结了大多数的国家,保证了会议的顺利进行。所以本题选A。B项明显错误;C项并非是万隆会议中国地位提高的依据;D项明显与事实不符,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形成说明第三世界形成了联合反殖反霸的局面。
2.【答案】B
【解析】A项与本题无关;C项表述错误;D项迷惑性最大,事实上,中日邦交化正常之前双方经济贸易额非常小。
3.【答案】C
【解析】材料中信息出自,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该声明主要是促进中日建交,与战后经济恢复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日本一直追随美国,并没有摆脱美国的控制,故B项错误,中日关系的正常化,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和我国际地位的提高,故C项正确,中日邦交正常化并没有解决两国之间遗留的历史问题,故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知美国将在威胁完全形成之前就采取行动,这是典型的单边主义、霸权主义,违背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原则。
5.【答案】A
【解析】联系所学,2001年中国 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贝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周边国家组成了上海合作组织,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排除BCD项。
6.【答案】D
【解析】题干反映了70年代的两个重大外交历史事件,即是尼克枪访华与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再结合两条语录的含义与对象美国来分析,及其70年代的国内背景,A、B、C项说法与史实相符,排除;D项“权宜之计”说法错误,故D项正确。
7.【答案】A
【解析】由代表证中的“26.4.1954”“周恩来”等信息可以判定该国际会议为日内瓦会议,这次会议讨论的主要议题是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所以本题正确答案应该选A。
8.【答案】D
【解析】 注意题目的要求是“主要国际因素”,当时中苏关系恶化,排除A项;B、C两项发生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之后,符合题意的只有D项。
9.【答案】B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此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日本一直谋求与中国关系正常化,因此选B。ACD都正确,排除。
10.【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尼克松访问中国,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由敌对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
11.【答案】B
【解析】 “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说明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共同要求,故A项正确,但与题意不符;C、D项同样都能从材料中体现,但与题意不符;“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说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并不是日本一直谋求与中国关系正常化,B项理解错误,与题意相符。
12.【答案】B
【解析】“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求同存异”是在1955年亚非会议上提出来的。因此,选B项。
13.【答案】A
【解析】 由图上的标志可知,代表苏联的手和代表中国的手握在一起,这意味着中苏关系友好。1949年为了巩固新生政权,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封锁,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即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故A项正确。
14.【答案】B
【解析】上海合作组织是区域性的国家组织,它不是联合国下属机构,也不是单纯的经济合作组织,其合作领域包括安全、经济贸易、文化、军事、司法等,所以AC不正确,材料反映了中国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所以B正确;上合组织中,俄罗斯不是发展中国家,所以D不正确。
15.【答案】B
【解析】材料引用周恩来的话,说明了中国的对外政策。旧中国没有实现国家的独立,外交政策是屈辱的;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A、C、D都是其具体方针或表现,答案为B。
16.【答案】 (1)提出驱逐国民党集团,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的要求。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以未承认新中国为理由,拒绝讨论中国的提案。
(2)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驱逐台湾国民党集团代表。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广大主持正义的国家的支持。
(3)中国取得的胜利,表明中国的外交活动打破了美国的阻挠,联合国中第三世界国家力量加强;美国世界霸主地位受到动摇。
【解析】 本题围绕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曲折过程命题,注意材料信息和课本知识的有机关联。第(1)问“政治要求”从材料中可以找到答案;原因可结合教材知识回答。第(2)问要注意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寻找其中的规律;“原因”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应抓“恢复”,说明是“历史上的转折点”。
17.【答案】(1)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由不应谋求地区霸权发展为不应在世界上任何地区谋求霸权。两个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间敌对关系的结束,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新阶段;它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是有利的约束,有利于反对霸权的斗争。(2)一致。(3)材料四表明,《与台湾关系法》严重违背了《中美联合公报》的原则,粗暴地干涉了中国的内政;该法是美国单方面制定的国内法,对中国没有约束力,而《中美联合公报》是以国际关系和两国关系准则为依据的。该法为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解析】应尽可能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这三个问题要从内容和影响两个层次来回答。
18.【答案】(1)特征:对抗。原因:意识形态的矛盾;国家利益的冲突。
(2)行动:1971年基辛格访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并发表《联合公报》;1979年,美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影响: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解了世界紧张的局势(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应该超越意识形态的分歧;增加互信,促进交流和合作;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
【解析】 第(1)问,依据“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防止对台湾之任何进攻”推断特征,结合所学从两方面归纳原因,即根本原因和现实原因。第(2)问,把握“20世纪70年代”“较正常的关系”归纳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相关史实,结合所学归纳影响。第(3)问,结合上面问题分析,围绕材料主题分析归纳。
19.【答案】(1)这些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活动: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原因: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重大意义: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重大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重大成就:中美关系缓和及中日邦交正常化。
【解析】(1) 从材料一“世界各国不分强弱,不论其制度,可以和平共处。各国人民有权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受其他国家干涉”等描述,应该指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二小问可依据史实回答,如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等。(2)此问主要联系教材所学,其大笑的原因是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回答意义可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国对中国的孤立政策等方面考虑。第二年即1972年取得的成就包括中日邦交正常化等。
20.【答案】(1) 变化:强烈敌视——有限合作(灵活对待)——积极参与;
(2) 因素:两极对峙格局,周边冲突不断;联合国是美苏大国控制下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维和行动有大国强权色彩);中国等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被长期排除在联合国之外;中国国内的政治斗争(左倾错误)影响中国的外交判断;
(3).外交思想: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变化:从两极到多极;
影响: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解析】(1)材料一表明该文发布的时间为1967年,当时中苏关系破裂,中美继续对抗,根据材料中“苏联镇压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国际宪兵——联合国部队;联合国一直被美国利用来推行它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可以归纳60年代中国政府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态度是:强烈敌视。根据材料二中“中国政府准备对今后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采取区别对待的灵活立场”, 可以归纳为:准备有选择的参与或灵活对待。结合材料三“蓝盔部队、成立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更积极地参加维和行动”可归纳为:积极参与。
(2)第二小问主要考查60年代影响中国外交的国内外因素。从国内来说,1967年处于文革时期,左倾思想严重,影响到中国对外交的判断。从国际上来说,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联合国成为美苏大国控制下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当时中苏关系破裂, 60年代越战爆发,中国周边环境恶化。再加上中国长期被排除在联合国之外,这势必会令中国政府对联合国维和行动采取强烈敌视的态度。
(3)根据材料三中“维和、建构和平” 可知我们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则是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根据所学可知60年代美苏争霸,两极格局对峙,90年代以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因此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是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关于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影响可这样分析:两极格局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称霸世界,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践踏了其他国家的利益,不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联合国成为两国称霸的工具,违背了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交流与发展的宗旨,不利于联合国作用的发挥,体现的是不合理的国际政治旧秩序。在多极化发展的的背景下,则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