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科书第60页“0×5=?”。
设计背景
本节课是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乘法的第五节内容,在前面四节中,学生已基本掌握了不含0的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笔算方法,因此,本节课除了0的特殊性,其他问题都较容易掌握。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索“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规律。
难点是:掌握末尾和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教科书设计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利用0×5的乘法的意义,引导学生发现0×5表示0个5相加,或者5个0相加,由此理解0×5=0。再进一步举例,归纳出0与任何数都得0。
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亲历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在乘法竖式计算中的应用,掌握含有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方法。
第三个问题是让学生根据实例总结归纳出与0有关的加、减、乘的运算规律,在此还可推理与0有关的除法的运算规律,形成关于0的知识体系。
学习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掌握乘数末尾有0或中间有0的竖式计算方法。
3、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
过程预设
活动一:趣味导入,发散思维
1、同学们,现在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符号,你能联想到什么?
(设计意图:利用符号引出数字“0”)
【成果预设:数字零、字母O、圆圈、鸡蛋……】
与数学联系最紧密的是什么?(数字“0”)
2、“0”在数学里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0”并说出它的含义)
【成果预设:“0”在数学里表示一个物品也没有……】
活动二:知识回顾,奠定基础
老师这有3道算式:125+0,32-0,46-46,快速计算并仔细观察,说说你发现了哪些运算规律。
(设计意图:重温关于“0”的加减运算,归纳总结运算规律,即为新知铺垫,又便于形成知识体系)
【成果预设:任何数与0相加等于任何数;
任何数减0等于任何数;
任何数减任何数等于0】
活动三:自主探究,掌握新知
1、思考0×5=?并能用意义解释。
(设计意图:即能复习乘法的意义,又能清楚地解释0×5=0的原因)
【成果预设:① 0×5表示0个5相加,所以0×5=0。
② 0×5表示5个0相加,所以0×5=0。】
那0×3呢?7×0呢?0×26呢?(都等于0)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
2、乘数末尾有0,怎样计算?
出示问题:240×2=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以往乘法竖式经验以及0的乘法运算规律自主探究计算方法,体会运算方法的多样化和简捷化)
【成果预设:
/ /
哪种方法更简便?(先不计算0的方法简便)
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计算?(0先不参与运算,最后再添上0)
计算240×2时,2和十位对齐,那如果是2400×2呢?24000×2呢?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末尾的0不参与运算的计算格式和运算步骤)
【成果预设:2和从右边数不是0的第一位对齐】
3、乘数中间有0,怎样计算?
(1)出示问题:203×3=?
【成果预设:
正确的:/ 错误的:/ 】
要注意什么?(0一定要参与运算)
(2)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体会乘数中间有0和末尾有0计算方法的差异,从而进一步掌握关于0的乘法竖式计算)
【成果预设:末尾有0时,0可以先不参与运算,中间有0时,0必须要参与运算】
活动四:归纳延伸,形成体系
之前我们总结了关于“0”的加减运算的规律(出示算式和规律),这节课又学习了关于“0”的乘法运算的规律(出示算式和规律),那以后我们还会学习关于“0”的除法……
活动五:巩固练习,熟练应用
(设计意图:对今天所学知识进行测验,一方面训练学生对新知的应用程度,另一方面,能让老师了解各个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及时作出应对。)
活动六:课堂小结,自我评价
回忆一下,本节课,我们学的是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还可以进行评价,评价自己这节课表现得怎么样?同学们表现好不好?对老师有没有建议?……
(设计意图:让学生不仅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有一个总结,更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让课堂更完整,目标更明确,评价更丰富。)